怎樣才能做大做強?

我追的綜藝《種地吧》居然塌房了。
《種地吧》是一檔綜藝節目,講的是10個年輕藝人(也稱十個勤天)在浙江某地種地的經歷。儘管這十個藝人不太知名,但是節目從策劃到拍攝都很有特色,成為去年非常火的一檔綜藝。
今年第二季火上加火,不僅十個勤天上了春晚,而且節目有20多個廣告植入,可謂名利雙收。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最後一期導演組突然單方面宣佈招新,讓人產生“過河拆橋”的疑慮,後來又在粉絲反對的情況下因為一封被視為“高高在上、充滿爹味”的回應信,導致粉絲紛紛取關抗議。截至今日,其官方微博粉絲數量已經下跌了百萬。
在節目最後的一期裡,導演提出招新以及允許現在的嘉賓退出,在我看來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為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一則綜藝節目很少有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原班人馬的。二則嘉賓都是從事演藝和音樂事業的,很難被長期綁在一個節目中。三則這些嘉賓來自不同的經紀公司,分賬也不好分。
從嘉賓的角度來說,積累起一定的知名度就抽身發展個人的事業是很自然的。從節目組來說,找到更容易合作的嘉賓,比如自己公司簽下的新人,會更順手。
這些都可以理解。
意料之外的是,分手的操作太突然,節目組的變臉又太決絕。從節目以及嘉賓直播的蛛絲馬跡可以感覺,雙方尤其是嘉賓並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來得很突兀。
這就好像本來很圓滿的歌曲,突然出現了刺耳的“滋啦”聲。尤其是《種地吧》官方微博置頂的回應,站在道德的高度上來批評粉絲,讓人很難適應。
節目組的導演曾經說,《種地吧》的主要粉絲是18-29歲的年輕女性。這樣的人群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情感上的理解和尊重。
而《種地吧》這樣的回應,就顯得比較像渣男提分手。不和你當面說,也不寫信,甚至不打電話,只發條資訊通知你,而且連微信都不是,只是一條手機簡訊。
這種操作對於粉絲來說,相當於《種地吧》親手扯碎了為觀眾編織的一場美夢。
對於觀眾來說,《種地吧》呈現的是一個成長的美夢——一群兩手空空的年輕人,家徒四壁,努力奮鬥,最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有了一定成就。
如果這群人因為業務的需要而主動招募新夥伴,或者因為個人事業的夢想離開,觀眾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也是追夢的新篇章。
但是這個轉變的決定應該由嘉賓來做出,自然而然地發生,而不是由節目組在最後一刻單方面宣佈。這完全顛覆了《種地吧》過去讓嘉賓自己決定節目組背後默默支援的做法。
其實,節目組完全可以設定新的目標和規則,比如需要在其他地區開拓業務等,然後由嘉賓根據新情況做出決定。而且最好是在第三季開頭宣佈,為雙方私下商議留下時間和空間。這樣不僅更穩妥,對於觀眾來說也顯得更自然。 
現在,這個夢破碎了。觀眾對於節目的信任也破碎了。
我一直和孩子一起追這個節目。雖然節目塌房了,我反而覺得它的教育意義更大了。因為它真正揭開了了社會的複雜性,以及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不確定性。
第二季的口號是“做大做強”。那麼,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怎樣才能做大做強呢?
以《種地吧》為例, 我們可以從嘉賓和農業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
種地吧表面上講的是種地,實際上講的是成長,更具體一點是職場新人記錄。十個藝人幹農業,就跟剛畢業的新人踏入社會,這時候發現以前學校的學的知識沒用了,以前那套評價體系也沒用了,他們可以依靠的只有身邊的陌生人。
雖然農業題材對大眾來說很陌生,但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很有代入感。第一季的口號是“努力種地”,第二季的口號是是“做大做強”,本質上都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讓十個勤天的事業紅紅火火,另一個是透過節目助力農業發展。
先說嘉賓。對於嘉賓來說,要做大做強,一是要助力他們的演藝事業,二是他們在節目中自己負責的那一塊業務要做得有聲有色。
對演藝事業來說,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們的粉絲數量變化。其次就是他們的演出節目或者才藝能力的增長。
在粉絲數量變化裡,第二季增長比較大的就是李耕耘和趙小童。這兩人在十個人相對從業經歷較少,而且性格也不是特別高調的。在第一季裡,儘管這兩人都屬於比較能幹活的,但可能正因為他們太能幹沒有出什麼戲劇性的么蛾子,鏡頭也不算很多。
不過到了第二季,不僅鏡頭比過去多了,粉絲多了,粉絲對他們的追捧也十分熱烈。比如有不少站姐專門拍趙小童的街拍照。又比如,十個勤天去重慶演出,居然有粉絲專門在機場和公交車上為李耕耘做了應援宣傳,排面不小。
我分析,原因在於第二季他們展現了更為開放的性格。李耕耘從害羞變為開朗甚至略有瘋癲,並且多次展示自己的好身材。趙小童不僅保持了梗王、力王和廚王的特點,也展現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華。 對於一個已經開始知名的節目來說,這種變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當然,光性格吸引人還是不夠的。要爭取更多的曝光度,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二季農業任務驟增——種地面積從140多畝地擴大到將近500畝地,專案增加,還搞起了滴灌系統、集裝箱育苗等科技。
最大的挑戰是實現產品化。過去只要求把地種上,現在則是要充分調動自己的影響力、資源,去完成總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鏈條,並且能夠賺錢。
怎樣才算把事情做好呢?首先事情要有好的結果,其次要能夠連結更多的人,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第一季是把十個人分為三個組。從剪輯和拍攝來說是比較輕鬆的,但是從十個人互動來說,是不夠的。因為他們只需要和組裡互動就可以了。
但是第二季改成一人負責,九個兄弟都要幫忙,所以十個人之間的互動變得非常頻密,也更有意思。這個時候,就要看誰的專案能夠連結更多人,誰獲得的曝光就更多。比如李耕耘的曝光比較少,因為他大部分事情都自己做了。
其他人,比如趙小童試驗了立體農業,因為趕著栽苗出現了十個兄弟一起幫忙的情節,也讓大家看到了趙小童的轉變,還出現了和菜市場的互動;又比如卓沅的草莓,不僅和丹東新農人互動,還幫助了浙江建德的農民,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還有王一珩的小龍蝦,也帶了非常有趣的課堂影片;還有趙一博的物聯網以及新農人論壇,為節目帶來了科技亮點。
這方面,業績和曝光都比較亮眼的有趙小童、卓沅和鷺卓。其中,最有長尾效應的還是鷺卓的玫瑰酪。
此前,鷺卓等三人組成的種植組是最沒有經驗的,幹啥啥不成,但是意外獲得了大量的曝光和最高的利潤。這次他們三人最大的變化就是學乖了,每次做事都會找一個靠譜的人一起做。鷺卓是其中最明顯的。他從買花、鋪地膜、種花到製作鮮花餅、推廣鮮花餅,每次都會找學習能力強有經驗的兄弟以及相關的專家。
所以,儘管鷺卓依然小差錯不斷而且經常被懟,但是他的專案曝光率極高,產品在網上的反饋也不錯。在小紅書上經常看到大家點贊玫瑰酪好吃。相比之下,李耕耘的辣椒醬等其他產品要稍顯遜色。
除了農業,做大做強當然離不開嘉賓的本職工作——演藝事業。第一季,這方面比較出彩的是李昊,拍了好多廣告。第二季他在這方面做了更多的嘗試和創新。不過其他人也勇於突破。比如鷺卓、卓沅、王一珩等都創作了不少歌曲。
同樣,最能帶來曝光的依然是變化。這方面兩個演員出身的嘉賓最突出。李耕耘和趙小童都開始學唱歌、跳舞,同時努力健身。這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嘉賓之間的互相幫助,比如卓沅教大家跳舞,鷺卓給李耕耘作詞作曲教他彈琴。
總的來說,在個人方面的做大做強,主要靠兩點:一是個人的變化,或者說是性格、農業技能和演藝能力方面的成長;二是合作或者說互動,能夠和團隊合作和連結外部社會的能力。
如果按照這幾點要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鷺卓。
他雖然農業經驗不足做事衝動,但是他最瞭解自己的使用者所以找到了最適合的產品,他非常堅持所以新產品延續了上一季的經驗,他性格好聽勸又能連結各行各業的專傢伙伴,所以最終他的產品能做好,他也注重唱跳詞曲創作多棲發展並且嘗試為他人作曲拓寬自己的職業路徑。
最初水平不顯、經驗不足、學習能力也不算最高的人,如何把自己的路走寬?如何長期堅持最終走出自己的路?鷺卓給了我們示範。
當然其他嘉賓也各有優點。可以說,《種地吧》由於記錄的時間足夠長,對於

我們每一個觀眾個人的成長都有啟發。

說完了個人,那麼從整體農業方面,如何做大做強呢?
從第二季來看,農業發展最大的障礙是規模化。
從第一季來看,農業的現狀問題是比較多的。比如科技產品落地難,農業人員總體老齡化,農業機械化專業化不足。
因此,第一季大家乾得很苦。但是這些問題有一個總的根源,就是土地沒有形成規模。
正因為沒有形成規模,使用機械的成本太高,利潤太薄,也很難吸引年輕人,科技也使不上勁。
比如第一季明明可以用無人機來播種和施肥,但是十個人依然會手工操作,因為用無人機費錢。到了第二季地多了,才大量使用無人機。
又比如第二季蔣敦豪想加工蜂蜜,但是廠家對於規模有一定的要求,只能作罷。卓沅的草莓醬、鷺卓的玫瑰酪、李耕耘的辣椒醬以及王一珩的小龍蝦,凡是需要大批加工的,都是透過收購來完成的。
這也說明,不做大規模就很難有效益。
無法形成規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土地承包制度以及城市化開發等等。問題的形成比較漫長,解決也很難一蹴而就。
但是,問題同樣孕育著機會,尤其是改革的機會。
當前,為了振興經濟,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包括對諸多國家對遊客免籤、提振房地產的各項措施等等。最近,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布了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相關決定。
回到《種地吧》目前的困境,解決的關鍵也是變化。
如果讓我來解決,首先是撤下微博置頂的那篇飽受爭議的回應。
其次是設計一個更合情合理、有助於嘉賓個人發展,又可以讓十個勤天公司業務擴大的機制,比如設立分公司、子公司,拓展市場等等。
把蛋糕做得更大,把機制設計得更靈活,比十個人抱住一個塊地不撒手要好得多。
改變規則和加入新人並不一定是壞事。像剛剛結束的《我是歌手》,幾乎每一季甚至一個季裡每隔幾期都會改變規則,也不斷加入新人。關鍵是你的目的坦然,對觀眾誠摯,節目更好看。
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個節目還是個人,解決問題既需要有勇氣改變,也需要有彈性去應對,更需要有韌性去堅持。
希望“做大做強”不只是一個口號。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