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島鷺島,走二環路,上鬆弛島

上了班才知道,世界上最扎心的事,不是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工資開得比你高,而是和他一同下班,我回了城中村,他回了富人圈。
上週五加班到10點,我和某位看起來和我一樣樸實無華的同事站在寫字樓下打車,站在同個打車點,我輸入xx苑,他導航直接上島,鷺島的島。
當時我有一種被同事背叛的感覺,明明每天都上的同一艘賊船,我下船就是著陸,你下船就是進島?
鷺島是什麼地方,去過的人都知道,西門上低調的老錢扎堆的區域。

而每次我去鷺島,都會感嘆雙楠的命好,牽手開發商生了一個美麗的混血寶寶,在鷺島

裡面逛一圈,就像在歐洲街頭走了走——


若干家西餐廳和咖啡店在蔥鬱的綠植點綴下顯得風情滿滿,
米蘭咖啡、歐洲房子以及星巴克依次入眼,濃郁的文藝復興意味將我全方位包圍。

加上鷺島這片區域人口密度不大,這樣的國中之國、城中之城的小生態,讓我恍惚有一種置身梵蒂岡的感覺。
都說成都人生活看重享受,那住在成都鷺島這塊的人,我都一律按高階耍家處理,包括我那位低調的同事,上班是為了體驗凡間生活吧?
現在只要瞥見同事週末發的在大露臺曬太陽的朋友圈,我就忍不住偷刷一遍鷺島周邊的房價,還要牛馬個幾年,我也才能在寬景陽臺上圍爐煮茶呢?
 外雙楠的鷺島生活
玩法真的很超前
2000年左右,成都外雙楠來了一位神秘嘉賓,在二環到中環之間,圈起一塊不規則矩形地,打造起了成都最早期的海派社群。
當時的成都各個樓盤,還在將樓層數勤懇地向天際延伸,而鷺島,已經開始玩起社群度假小鎮概念。
彼時的雙楠片區在大眾心中的印象就是伊藤洋華堂和少陵路,完全不知道在二環的外雙楠在玩一款樓盤建設的遊戲。
把歐洲步行街復刻到武侯區,把北半球的咖啡生活融合進成都生活,把音樂會和藝術氣息注入千家萬戶,這樣的玩法和成都人骨子裡“貪耍”的這一點不謀而合。
2010年,當鷺島竣工那一年,成都地產圈掀起文藝復興浪花,成都土著西門人@Coco表示,當年聽到鷺島的專案名就讓人很嚮往,一期北歐森林,二期亞馬遜熱帶雨林,三期夏威夷衝浪,回家就像出國度假,足不出戶瞬移全球。
那些低調的中產隊伍挺進鷺島,那些四處觀望婚房的人也拖著行李箱來尋找生二胎三胎的大平層,紛紛卸下行李,準備給自己的未來安家。
伴隨著鷺島的鐘樓敲響鐘聲,鷺島的人氣開始慢慢有溫度。
附近的居民@小CUI每次上下班都會有種感覺——“下了二環高架看到鷺島,就像出國了,第一次從遠處眺望它,還以為是中環來了奧特萊斯。”
內雙楠的地標是伊藤,而鷺島來了外雙楠,直接預設為是此處的地標。
老雙楠人@邊邊一說起鷺島就眉飛色舞,“鷺島來了後周邊所有房子是圍繞鷺島展開,說每個小區都是在鷺島的左邊或者右邊或者一公里的位置。”
距離鷺島只要沒有超過三公里的商家,都在大眾點評化身為xx鷺島店,而並非雙楠店,
談到和鷺島的一些記憶,三十歲的地產人@顆粒回憶道,那幾年,去鷺島安薇塔喝下午茶是一定要微博定位打卡的,約會是指明要去歐洲房子的,聖誕節要去鷺島看聖誕樹拍照的,去鷺島和去太古里的陣勢不相上下。
時間來到2024年,歷經十年的洗禮,鷺島已經成為外雙楠的老錢樓盤,大家進入鷺島,一是為了享受一杯環境加分的咖啡,二是順便瞅瞅咖啡店門口的豪車長啥樣。
外人看鷺島越看越好奇,裡面的人住著住著越來越不想動,@鷺人們,住在鷺島有多快樂,請說出來讓我死心。
住在鷺島 
 是一種什麼體驗?
當已經在鷺島住了10年的@芊芊給我發來一張她家的窗景時,我大為震撼,傳說中的樹景房映入眼簾,而一年四季,臥室窗景都不盡相同。
讓她一直捨不得搬離鷺島的原因除了深愛的樹景房,還有一些比較實際的感受。
“在外雙楠這一片,很難再找到同等水準的高品質住房,配套成熟加社群文化超前,用通俗的話說,讓人越住越懶,讓懶人越住越離不開。”
幼兒園就在門口,乾洗店就在馬路邊,來客人了去茶樓坐一下午,家族聚餐直接給大蓉和訂幾桌,婚宴百日宴生日宴擺酒都在這裡一條龍。
步行街平時還熱衷搞點音樂會,附近的人跟著一起陶冶情操,“把家搬到這裡,從樂盲變成半個樂迷,哈哈哈。”
社群的文化藝術氛圍濃厚,這是在其他區域找不到平替的。
自從鷺島步行街開街以來,每年都會舉辦多場藝術沙龍活動,包括音樂劇、交響樂、西方繪畫、廈門—成都雙城文化、音樂與投資等各種型別的活動。
“他們都說住在鷺島的人白天插花晚上彈琴,其實我們更多時候是早C晚A。”@芊芊悄悄透露,白天咖啡晚上酒吧,這是鷺島人的生活B面。
習慣了西門節奏的@88,雖然工作地址在不斷南移,但他也沒有上趕著也將全部生活投放過去,“家族裡的親戚都在附近,不想以後團年還要跨城開車,和親人聚眾在同一片沃土共同話題都多了不少。”

除了本地人長時間駐足在這裡,鷺島自帶海派的基因,也同樣吸引著很多外籍人士聚集。
@Steve是來自德國的工程師,他一年會有三個月的時間在中國工作旅居,這三個月裡他的大半時間都在這裡,問其原因他說人少地方大,有旅居的鬆弛感,沒有旅遊的緊張感。
如果你在成都活得夠久,你就會發現五個區域的人節奏完全不一樣,如果以快慢來區分,踏入外雙楠這一片,才知道這裡的生活節奏是成都慢生活的具象化。
 鷺島的生活
 還能複製一遍嗎?
@小澤是進入鷺島的第二批居民,那一年他看完了成都所有的大平層小洋房和老破大,最後他誤打誤撞看了鷺島的房,這下好了,從此他開啟書房的窗戶,樹枝就鑽進來了。
進入鷺島,小澤的生活品質舒坦了,發朋友圈曬陽臺侍弄花草的頻率也高了。
@小澤住在這裡已經五年,他形容自己的居家生活是“波瀾不驚”的狀態,既有市區的煙火,也有郊區的安靜,介紹住在這裡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活法。
早上喝咖啡,中午吃西餐,晚上再吃個臊子面,@小澤在小資生活和成都生活隨意切換,除了錢沒存下多少,一切都很好。
在鷺島有無數個愜意生活的小澤,但也有很多人,在2.5環外向著鷺島觀望:“這片兒都十年了,會不會過了最好入手的時機了?”
所以,鷺島生活還會迎來2.0嗎?答案是肯定的,這片區域,即將迎來下一位接棒手。
天鷺滿園,擇址鷺島這片穩重又充滿活力的土地,就像給這個多年沒有誕生過新盤的區域打了一針腎上腺素。
它是兩位高階生活家,金茂和越秀,聯合打造的全新產品,怎麼說呢,就是把你的好,我的好,串一串,串一個“滿配”的天鷺滿園。
天鷺滿園在鷺島的生活智慧中充分汲取靈感,提煉出了鷺島生活的濃縮精華——“家庭觀、鬆弛感、生命力”。
這三點要素不是隨便說說,這可是把西門的老貴生活翻來覆去研究了遍
成都南邊是新型的富人區,處處都是高樓大廈彰顯華貴,但真正低調內斂的老成都在西邊才是臥虎藏龍,人越往西走,就發現頭頂的高樓大廈直接砍半。
因為西門的old money不喜歡高樓林立,就熱衷抱團住進寬宅大院然後隨地大小聚餐。
首先來欣賞一下天鷺滿園的外立面——
一眼就是豪宅既視感,曲面流光藝術立面瞬間吸引眼球,這質感+樓間距+採光,不敢想象站在陽臺上望出去視野會有多漂亮?
其次來預覽一下天鷺滿園的園藝美景——
在南北雙園中構築7大摩登主題園境,從社群大門環島水景,到兒童樂園、藝術水院,層層遞景,營造可動、可參與的沉浸式園景。小區轉一圈,就可以發夠9張朋友圈。

與自然無縫接壤,人們能從綠化中滋陰補陽,從家裡陽臺望出去,放眼就是一套眼保健操,足不出戶就在小區欣賞世界園藝博覽會。

再淺看一下天鷺滿園的社交空間配置,比大學的社團還豐富!

圍繞多元化和場景化的戶外生活趨勢,打造全齡社交生活聚場,容納書法、茶藝、繪畫、閱讀等多元愛好,構建鄰里無限互動場域。一家8口16個興趣社團的日子,也可以想象一下,來人了還可以繼續拓展。

延續悠閒,享受從容,成為你的生活第三空間,該有的儀式感一個都不少,充分滿足鄰里間的活動需求,為生活無限加分。
百般社群活動將會點亮美妙的群居生活,良好的社交氛圍將會進一步孵育出人類高質量業主,住進來一天就熱鬧一天。
最後瞅瞅產品戶型,從143㎡~190㎡,妥妥大平層。
A戶型,建面約190平米,四室兩廳三衛,設定了超級餐廚空間!可隨意規劃出煎炒蒸煮烘焙區,互相不打擠!除了美味佳餚,有互動和參與感的烹飪過程,絕對會是治癒主廚的一劑良藥~

開放式中西雙廚,社交長桌,愛聚餐的人有福了,輕鬆容納五湖四海的客人,坐下就團圓!
B戶型,以餐廳為中心打造近100平米的LDKB餐廚-會客-陽臺空間一體化系統。
重點是:餐廳擺得下坐10來個人的圓桌,簡直為年夜飯而生,人丁興旺的家族狂喜。私享空間發散式分佈,正是,聚是同桌吃飯,散是各自休閒。
A面社交廳+B面休閒廳,容納100種美麗心境,既有美食天地,又有八卦氛圍,闊境生活後花園,不用操心洗烘收納,貓貓狗狗都有屬於自己的獨家空間。
C戶型,小夫妻摯愛,看一眼就想結婚生小孩。
入戶就是空中花園,回家就享受270°入戶景觀視野,奢闊次臥,陽光和尺度平權,關照每位家人生活。
聽說這款143㎡的戶型是最緊俏的,我已經準備偷偷預定一套了….BTW,要不要我組織上大家,一起去西二環蹲房啊?

硬貨說完了,上點你想要的硬資訊,現在想要看天鷺滿園的,去雙楠伊藤、武侯大悅城(負一樓中庭三號門)、武侯大道地鐵站B口三個展廳,懶得跑的可以先電話瞭解,但我更建議你到鷺島來看看,感受下這裡的鬆弛氛圍。
歡迎大家來評論區聊聊
去鷺島周邊玩是什麼體驗?
/本文作者 大遙/
對社會有福的人
『所長私人微信trythings2
評論區抽友友送天鷺滿園
海報一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