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反問,是看不見的暴力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ciyu
語氣,透露了內心。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雲灣朗讀音訊
前幾天,一位做設計的朋友,甩給我一張聊天截圖,吐槽領導不說人話。
如果是當事者,你有什麼感受?
作為局外人,反正我覺得有一股無名的怒火往上蹭,很是理解朋友的心情。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研究顯示:反問句會啟用大腦的防禦機制,讓接收方產生被審判感。
習慣性反問,是一種隱蔽的暴力,言語如刀,句句誅心。
01
之前,有個網友曾分享“我之前差點因為反問句離婚了”。
當時她剛出月子,每天都被照顧孩子弄得心力交瘁。
有一天,老公下班後,隨口嘀咕了一句:“今天工作真累啊。”
她連腦子都沒過,脫口而出:“難道我在家帶孩子就不累嗎?”
瞬時,兩人的戰火就被點燃了。
揪著雞毛蒜皮的一些小事,你一言我一語地一通亂吵。
這場矛盾持續了三天,甚至還鬧得夫妻倆分了居。
吵到最後,老公低頭了。
他低聲下氣地和老婆說:“我是說我辛苦了,但我沒有否認你辛苦了,更沒有認為自己是家裡最辛苦的人。”
老公的卑微求和,讓她自我反思: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下意識反問會對感情帶來這麼大傷害。
不管是老公還是自己,“辛苦了”都是事實。
可一旦用反問句說出來,就潛藏了一層攀比與貶低的弦外之音:“我比你更辛苦,你不配抱怨”。
這誰聽到能舒服呢?
夫妻本是同舟共濟的隊友,而非一決高下的對手。
在溝通中習慣性反問,不管是說者還是聽者,最後一定是雙輸。
面對問題,我們明明可以給個簡單的答覆。可是我們非要去反問對方,看似你在回答問題,但實際上傳遞出來的是你不耐煩的情緒。
孩子無意間說起數學考試題目多難,家長脫口而出:“全班這麼多學生,怎麼偏偏就你不會了。”
你隨口跟父母抱怨工作累,他們卻說:“誰工作不辛苦?只有你累嗎?”
你點奶茶問朋友要冰的還是熱的,他卻說:“不然呢?這還用問嗎?大冬天我喝冰的幹嗎?”
本來可以好好說話,非得用反問句來噎你一下,不僅壞了心情,也讓人失去了進一步溝通的慾望。
弗洛伊德說:也許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講話方式不妥,可有些語言確實能給別人帶來痛苦。
習慣性反問,就像隱匿在暗處的荊棘,不經意間刺痛人心。
傷害多了,感情就淡了,關係就遠了。
02
美國心理學教授梅拉賓在1971年提出一個觀點:
在人際溝通中,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只有7%取決於談話的內容,而聽覺資訊如語氣、音量等則佔了38%,視覺資訊如表情、態度等則高達55%。
也就是說,人與人溝通交談中,說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麼語氣和態度。
為什麼反問的語氣語調如此令人討厭呢?
因為它傳遞出來的,不是友善的態度,而是一種攻擊性。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講過他朋友的一個故事。
朋友有一次和妻子到外地旅遊,到了酒店,妻子想去附近超市買點東西。
因為不熟悉周圍環境,妻子隨口問丈夫:不知道超市距離酒店遠不遠?
朋友躺在沙發上休息,不耐煩地說:你問我,我問誰?你自己不會用手機導航嗎?
話音剛落,房間裡突然變得很安靜,妻子沉默著不再說話。
朋友抬頭看向妻子,妻子臉色果然變得很差。
一場原本滿心期待的愉快旅程,就因為一句話被徹底攪黃了。
一句帶有情緒的反問,言下之意是:你不僅錯了,還很無知和愚蠢。
習慣性反問,把親密關係中真實需求的交流,變為情緒化的發洩。
試想一下,只要這位老公心平氣和地說一聲:我們用導航看下距離。這場矛盾完全可以避免。
這世上,沒有人喜歡被冒犯。
嘴上不把門,蹦出來的都是刺耳的話,關係自然容易破裂。
真正讓人舒心的交流,往往是以尊重和平和為基石的。
03
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馬丁認為,語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更隱蔽、更連續。
世間一個個文字,是有力量的。
我們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會在無形間在別人心裡留下印跡。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你所經歷過的語言虐待。
網友@鷺與風講過她初中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數學課下課後,她走上講臺找老師請教了一道數學題。
老師瞥了一眼,這麼簡單的題,你不會?
還沒等她回答,老師繼續發難,我上課怎麼講的?
她低下頭,表示沒聽明白。
老師毫不留情地再次丟擲反問式的質疑,講了都聽不明白?你還能幹啥?
這一句句話刺痛了@鷺與風,讓她很是不自信,數學成績也跟著直線下滑。
反問句背後所代表的否定、質疑,可以摧毀一個人內心防線。
軟舌無骨,卻能碎心。
同樣的意思,但用上不同的語調,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會造成不一樣的感覺。
主持人魯豫早年採訪嘉賓時,非常愛用反問句。
只要對方的回應沒有遵循她的思路,她都會瞪大眼睛質疑:“真的嗎?我不信!”
很長一段時間,她並沒發現這樣有何不妥。
直到有天她去體檢,醫生見她各項指標正常,便得出“你平日工作很清閒”的結論。
魯豫反駁,說自己平時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醫生也反問她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被質疑後內心湧起的委屈和失落,讓魯豫忽然明白了嘉賓的感受。
好的溝通,建立在平和傾訴和理解傾聽的基礎上。
如果句句都像辣椒一樣嗆人,別人也會敬而遠之。
好好說話,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修養。
多用肯定句,慎用反問句,溝通會少一半麻煩,自己的親和力會多一倍的效果。
著名脫口秀辯手黃執中在《好好說話》這一本書裡寫道:“話,是說給人聽的。好好說話,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
說話,反映了性格;語氣,透露了內心。
從今天開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用反問句傷人。
點個吧,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