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道出當前商業銀行經營的挑戰。在低利率、低息差、低費率環境下,商業銀行告別躺著就能賺利差錢的局面,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淨利潤也必須精心騰挪才能維持正增長的體面。
隨著商業銀行2024年度業績陸續交卷,“精細化管理”成為銀行行長們掛在嘴邊的高頻詞。
1.
/ 銀行從差旅、物業費中“摳”利潤/
銀行業進入了低利率、低利差、低費率時期。銀行應考慮如何擴大收入來源,保持盈利能力的穩定。這是招商銀行高管團隊在2024年業績會上的判斷,也是當下銀行業的共識。
在統計的20家主要上市銀行中(六大國有行、九家A股上市股份行,江蘇、寧波、上海、南京、杭州銀行等五家城商行),其中工行、建行、招行、浦發等七家營收同比下降,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營收、淨利潤雙降,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4.19%、9.85%。20家主要銀行的營業收入微降,淨利潤同比增長2.19%。

以“宇宙行”工商銀行為例,其2024年營業收入8218.03億元,同比下降2.5%,這是其營收連續第三年同比下滑。2024年工行淨利潤3669.46億元,同比微增0.5%。
工商銀行行長劉珺評價這份成績單時表示:這麼大的規模還能有正增長,確實不容易。考慮宏觀利率環境和內外部市場變化等因素後,工商銀行的創收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並沒有減弱。
拆開工行的營收結構:利息淨收入貢獻了77.56%的營收,同比下降2.7%;非利息收入佔比22.44%,同比下降1.9%。資產減值損失大幅下降16%成為維持淨利潤增長的主要貢獻。
過往,商業銀行透過加大信貸資產投放“以量補價”,來對沖政策利率的下行,但2024年,政策利率加速下行以讓利居民和企業,使得商業銀行利息淨收入普遍下滑。
2024年,央行接連三次下調LPR(貸款基準利率),使得1年期LPR降至3.1%,5年期以上LPR降至3.6%。下調力度為近年來最大,政策利率下行顯著降低了企業和居民的綜合融資成本。
此外,央行還推動再度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旨在促進居民擴大消費和投資。
有購房者每個月房貸利息能節省上千元。央行統計,該舉措每年有望減少借款人房貸利息支出1500億元。
近幾年,商業銀行資產減值損失持續下降成為反哺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國信證券銀行團隊在研報中指出,2024年資產減值損失下降帶來業績增長2.9%。不過,不同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絕對水平差異較大,部分銀行釋放撥備維持利潤增速的空間已經有限。
壓縮運營管理費也成為銀行降本增利的重要途徑。
多位銀行員工介紹,當前銀行厲行節約,在很多小事上開始“摳”了起來。“我們要求從點滴做起,隨手關燈。”“儘量雙面列印,減少彩印。”
工行年報稱,該行做好減法,堅持“過緊日子”。從嚴從緊管控日常運營費用,集團差旅費、會議費、車船使用費等行政費用同比下降約8.3%。
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恆提到,該行正在推動網點的收縮,調整為小一樓、大二樓,因為一樓的租金很高,但到網點的人越來越少,造成很多浪費。儘管營業收入同比有所下降,但降本增效也取得一定成效,透過精細化管理,平安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用下降了54億元,同比下降11.7%。
建行的業務及管理費總額有所上升,但物業及裝置支出較上年減少4.25億元,建行稱主要是加強資產集約化管理 ,物業管理費等同比減少。
2.
/ 存款規模大增,
利息卻少了近900億/
銀行視存款為立行之本。但近兩年,在投資波動性加大的情況下,存款規模大增且“定期化”趨勢明顯,在貸款利率快速下行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利率下行較慢且利息支出剛性,成為銀行行長們頗為頭疼的問題。
央行統計顯示,2024年住戶存款增加14.26萬億元,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存款新增規模仍處於高位。
多位銀行行長表示,將控制存款成本作為重中之重。
冀光恒指出,過去平安銀行的付息成本比其他股份行高出不少。當前在資產投放有壓力有競爭的時候,一定要主動控制付息成本。今年對零售條線的考核就是付息成本降到同業中的低位。對一些資產定價低但付息成本高的分行,會重點控制其付息成本,不給額度。
興業銀行董事長呂家進也提到,該行堅持把拓展低成本存款作為重中之重。2024年興業銀行的存款成本同比下降26個BP,為利息淨收入增長做出突出貢獻。
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備受行長們青睞。民生銀行行長王曉永表示:特別值得欣喜的是,該行活期存款較上年增加1276億,佔比提升3.3個百分點。存款付息率降幅持續擴大,2024年存款付息率2.14%,較上年下降17BP。
招行副行長彭家文指出,招行2024年的存款成本在市場最低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了8個BP,並且開年以來存款成本下降仍在延續。目前,招行的存款平均成本率為1.54%。
彭家文提到,近年來招行的定期存款佔比一直在上升。去年9月底一攬子刺激政策出臺後,招行的活期存款從9月底的48.70%反彈至年底的52.24%。彭家文稱,如果接下來資本市場整體企穩向上,包括消費在內的經濟活躍度提振上升,將有利於活期存款佔比上升,但目前很難得出反轉的結論。
存款大增,但銀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卻大幅下降,這一反常現象出現在多家銀行的財報中。
在統計的主要上市銀行中,2024年度存款規模增加了8.7萬億元,但利息支出卻少了895億元。其中,工行、交行、中信銀行的利息支出均減少了上百億元。
尤其是,工行在存款大增1.29萬億元的基礎上,利息支出減少了256億元。工行指出,主要是該行落實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推動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下行,壓降存款付息成本,存款平均付息率下降17個基點。
銀行行長們拼命壓降存款成本,轉換到投資者的視角,則是存款利率一降再降,高息存款產品難覓。
多家銀行在去年下架了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額存單。一位工行儲戶提到,去年8月時,她看到一款年利率2.15%的三年期大額存單,但客戶經理告訴她,該產品要100萬元起存且早已售罄。2024年7月、10月,國有大行兩次下調存款利率,如今,工行5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僅有1.55%,相當於今年存100萬和去年存的話相比,每年利息要少賺6000元。
3.
/ 房貸、經營貸不良率有所上升/
近年來,銀行業紛紛學習招行開啟零售轉型,將零售業務視作穿越週期的壓艙石。
但在市場環境轉變之際,當前個人零售業務風險有所上升,令銀行行長們提高了警惕。
Wind資料顯示,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均保持平穩乃至下滑,其中企業貸款不良率均有所下滑,而個人零售貸款不良率雖仍處於相對低位,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工商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抬頭明顯,從2023年末的0.7%攀升至2024年末的1.15%,個人貸款不良餘額增加了420.7億元至1028.27億元。其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和信用卡業務的不良率、不良餘額均有所上升。
工行副行長王景武在業績會上回應,強調零售領域不良率雖有所上升,但變化趨勢與全行業基本一致,資產質量處於可控水平。在消費貸款方面,將持續加強前端准入和審批管理。
工行年報顯示,其突出個人貸款業務在穩房市、促消費、支援市場主體發展中的功能。2024年個人貸款比上年末增加了3040.99億元,其中個人經營性貸款規模增加顯著,增加了3308.45億元。
平安銀行正推進零售轉型戰略。但該行年報顯示,其個人貸款餘額同比下降10.6%,營收貢獻佔比為48.6%,但淨利潤貢獻佔比僅為0.6%。主要原因是大幅計提零售金融業務的資產減值損失,侵蝕了零售業務的利潤。
冀光恆提到,過往平安銀行的經營策略是高付息成本、高風險、高定價,由此帶來了高息差。但現在,一些利率百分之十幾的產品綜合算下來竟然不賺錢,“這非常可怕”。
平安銀行高管指出,該行堅決壓降個人貸款中的高風險業務,這是其主動調整業務結構的結果。2025年會繼續加大按揭、抵押類貸款的投放,零售業務今年會逐步好轉,不良峰值出現基本出清的拐點趨勢。
郵儲銀行服務6.73億個人客戶,零售銀行特色鮮明。郵儲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姚紅介紹,該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的不良率同比有所上升,而非房消費貸款與信用卡不良率同比下降。
姚紅解釋,整體來看,2024年,受宏觀經濟環境、房地產週期、農產品價格波動等因素共同影響,同時個人及小微客戶群體抗風險能力總體偏弱,商業銀行零售信貸資產質量波動幅度普遍有所加大。
姚紅強調,郵儲銀行的個人信貸資產戶數多、筆均小,個人經營貸戶均金額約40萬元、住房按揭貸款戶均約50萬元,高度分散,無集中性不良,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此外,信用類貸款逾期30天就劃入不良,資產質量相對透明;個人貸款抵押類佔比為75%,不良後通常實際損失水平會更低。
風險加大,有銀行的零售業務不賺錢甚至虧錢,零售業務還是門好生意嗎?
招行行長王良提到,該行零售信貸的逾期率和關注率也呈現上升的勢頭,全行高度重視零售信貸風險的防範。零售信貸的風險與外部環境緊密相關。隨著經濟形勢穩中向好,特別是中央高度重視就業問題,促進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穩定,零售信貸資產質量也會趨穩。
“綜合定價水平、風險狀況和資金成本來看,零售貸款總體的定價水平比公司貸款要高,創造價值的能力更強。”王良表示,“招商銀行仍然要把零售信貸業務作為重要的資產投放方向。”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