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召開緊急釋出會,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發出震撼警告: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已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56億人生活在潛在風險區域。


01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這個拗口的名字源於斯瓦希里語,意為“屈肢痛”,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彎腰屈背的姿態。
與登革熱和寨卡病毒一樣,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透過伊蚊傳播。這種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在叮咬感染者後,病毒在其體內繁殖,數天後就能傳播給下一個被叮咬的健康人。

高達85%的感染者會出現明顯症狀。典型表現為“急性折磨三重奏”:突發高燒(39℃-40℃)、遊走性關節劇痛以及斑丘疹。患者關節疼痛程度可達VAS評分8-10分(滿分10分),被迫蜷縮成“屈肢體位”。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特別提醒:新生兒、65歲以上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患者一旦感染,容易出現併發症,需高度警惕。
02
中國已發現數千病例
7月22日,廣東省佛山市最新通報,截至21日,佛山市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659例,主要集中在順德區。
為應對疫情,佛山市多個區縣釋出《告全體市民書》,號召公眾積極行動,及時清除蚊蟲,殺滅成蚊。
不只是廣東,基孔肯雅熱現在已經蔓延到了中國更多地區。澳門已報告1例輸入病例,雲南、浙江等邊境省份也監測到病毒基因片段。
就連北京也出現了相關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釋出健康提醒,病毒輸入風險持續存在!
03
疫情為何傳播如此迅猛?
基孔肯雅熱的快速擴散背後,隱藏著多重推手。
氣候變暖助長了蚊蟲的囂張氣焰。白紋伊蚊在30℃以上高溫環境中繁殖週期縮短至7天,吸血活動時間延長至清晨和傍晚。2025年夏季廣東持續高溫多雨,為蚊媒繁殖創造了理想條件。
無症狀感染和輕症患者成為“隱形炸彈”。感染科專家指出,這些患者往往不去醫院就診,使感染源難以被發現。在人員流動密集的地區,蚊子叮咬作為媒介,更容易造成疫情擴散。
診斷困境加劇防控難度。基孔肯雅熱的症狀與登革熱、寨卡病毒極為相似,容易造成診斷混淆。順德區某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就曾將基孔肯雅熱誤診為登革熱,延誤治療導致患者關節積液加重。
全球人員流動加速病毒傳播。2025年上半年,我國入境人員中來自基孔肯雅熱流行區的人數同比增長45%,口岸檢疫壓力空前。每個入境者都可能成為病毒傳播的新起點。
04
無疫苗無特效藥,如何防控
面對這場全球健康危機,人類卻顯得準備不足。
全球尚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洪文昕指出:“治療原則以緩解症狀為主。”體溫超過38℃可使用退燒藥,關節疼痛可使用撲熱息痛等止痛藥,但停用阿司匹林。
雖然國際上已有針對基孔肯雅病毒的疫苗獲批上市,但我國由於此前未有相關疫情暴發,尚未引進。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證實了這一缺口。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康敏強調:“防蚊滅蚊是防控蚊媒傳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根本措施。”
世衛組織呼籲全球採取緊急行動:使用驅蚊劑並穿著長袖衣物;清除開放式容器中的積水;噴灑殺蟲劑控制蚊媒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