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三連退暗藏殺機!中國打響突圍戰

當中美倫敦貿易框架在2025年初春塵埃落定,國際社會曾對雙邊關係緩和抱有期待。根據框架細節,東大同意在2025-2027年期間將關鍵礦產對美出口量提升30%,涵蓋稀土、鋰、鈷等20餘種戰略資源,而美方則承諾取消三項關鍵限制:恢復Cadence、Synopsys等企業的EDA軟體對華出口許可,解除乙烷化工原料的航運禁令,以及放寬CFM56飛機發動機的售後維修限制。這一系列動作被外界視為懂王政府的"三連退",商務部發言人在4月例行釋出會上用"來之不易"評價此次談判成果,強調"對話合作是唯一正道"。
然而,這種緩和表象僅維持了不到一個月。5月中旬,《華爾街日報》援引三位匿名政府官員訊息稱,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域性(BIS)正加急起草一項名為《先進計算晶片出口管制補充規定》的政策檔案,核心內容是限制英偉達A100、H100及下一代Blackwell架構晶片對馬來西亞、泰國的出口。訊息一齣,半導體行業譁然——這兩款晶片不僅是全球AI訓練伺服器的主流配置,更是東大科技企業透過東南亞轉口獲取先進算力的重要渠道。
懂王政府的"變臉"並非偶然。追溯其政策邏輯,自2024年競選期間,懂王就將"對華技術遏制"列為核心政見,聲稱要"延續並強化拜登政府的科技安全策略"。此次看似讓步的"三連退",本質上是用非核心領域的鬆動換取東大在關鍵礦產上的妥協。正如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師馬克・沃夫在報告中指出:"懂王團隊清楚,乙烷和飛機發動機屬於成熟技術,取消限制對美國產業衝擊有限,而東大關鍵礦產的供應增量,能暫時緩解美國電動車和國防工業的原材料焦慮。"
為何限制東南亞成為美國打壓東大科技的新切口?這要從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轉口貿易"生態說起。根據聯合國貿易資料庫統計,2024年馬來西亞、泰國對東大的晶片轉口量同比增長47%,其中高階AI晶片佔比達23%。典型操作模式是:美國企業將晶片出售給東南亞經銷商,後者再透過香港、深圳等口岸轉售東大,部分企業甚至透過修改包裝、偽造原產地證明規避監管。2024年美國對東南亞加徵15%的晶片關稅,正是試圖斬斷這條通路,但收效甚微——資料顯示,加稅後馬來西亞對東大AI晶片轉口量僅下降5%,反而催生了更隱蔽的"保稅區中轉"模式。
此次新規若落地,將產生三重影響:
第一個,算力獲取成本飆升:東大企業透過東南亞採購A100的成本原本比直購低12%-18%,禁令後需轉向歐洲、中東等第三國,物流週期延長3-4個月,成本漲幅或超30%。
第二個,AI研發進度承壓:國內頭部雲廠商如阿里雲、騰訊雲的AI訓練叢集中,約15%的算力來自東南亞轉口晶片,禁令可能導致部分大模型迭代週期延長2-3個月。
第三個,產業鏈倒逼效應:美國商務部預估,若禁令實施一年,東大AI晶片自給率可能從2024年的19%提升至25%,但這是以犧牲研發速度為代價的被動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懂王政府的算盤還藏著更深層的地緣政治考量。泰國、馬來西亞作為東盟核心成員國,近年來在中美間奉行"經濟靠東大、安全靠美國"的平衡策略。限制晶片出口既能向盟友展示"對華強硬"的決心,又能試探東南亞國家在科技陣營化中的立場。正如美國前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在《外交事務》撰文所言:"控制東南亞的晶片流轉,就是在太平洋西岸築起一道'技術防火牆'。"
東大的反制籌碼:從稀土到關鍵礦產的"組合拳"
面對懂王"殺回馬槍",東大已無退路。歷史經驗表明,2019年懂王首次對華加徵關稅時,東大稀土出口管制曾讓美國稀土永磁企業股價暴跌40%,迫使美方在後續談判中作出讓步。如今,東大在關鍵礦產領域的籌碼比五年前更具殺傷力。
1.資源稟賦的絕對優勢
稀土:全球38%的儲量,控制90%以上的精煉產能,美國78%的稀土進口依賴東大
鋰:2024年全球鋰礦產量佔比29%,四川、江西的鋰鹽加工能力佔全球65%;
鈷:剛果(金)鈷礦58%由中資企業開採,東大精煉鈷產能佔全球72%,美國90%的鈷需求依賴進口。
2.反制工具的法律基礎
2024年修訂的《出口管制法》新增"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條款,為關鍵礦產管制提供法理支撐。參考2023年對鍺、鎵的出口管制模式,東大可採取"清單管理+許可證審批",對稀土氧化物、碳酸鋰等產品實施出口配額制。據海關總署內部測算,若對稀土實施50%的出口配額削減,美國軍工複合體的釹鐵硼磁體產能將在6個月內下降30%,F-35戰機的發動機葉片生產可能面臨原料短缺。
3.產業鏈反制的組合策略
短期:精準打擊特定領域
針對美國電動車產業,可限制碳酸鋰對美出口。2024年美國電動車產量310萬輛,其中電池用鋰62%來自東大加工的碳酸鋰,若供應中斷,特斯拉、福特的德州工廠可能面臨停產風險。
中期:構建資源聯盟
與剛果(金)、澳大利亞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將關鍵礦產納入"一帶一路"資源合作框架,削弱美國透過盟友施壓的可能性。2025年初,東大已與剛果(金)達成協議,未來五年獲得該國40%的鈷礦優先採購權。
長期:技術自主替代
加大對固態電池、稀土永磁替代材料的研發投入。中科院物理所已研發出無稀土永磁體,磁能積達45MGOe,接近傳統釹鐵硼水平,預計2026年實現量產。
中美科技戰的升級,正在重塑全球產業格局:
一方面,美國推動"友岸外包",試圖將晶片生產轉移至韓國、日本,但2024年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建設成本超預算40%,投產時間推遲兩年,暴露了產業鏈遷移的現實困難;另一方面,東大正透過"國產替代+國際合作"雙線突圍,2025年一季度國產AI晶片在國內市場的滲透率已從去年同期的12%提升至19%,同時與沙特、阿聯酋等國簽署數字經濟合作協議,拓展技術應用場景。
懂王政府的"回馬槍"或許能暫時遲滯東大科技進步的步伐,但無法逆轉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在《外交》雜誌的警示:"技術脫鉤的最終結果,可能是美國失去全球最大的技術應用市場,而東大在壓力下加速構建獨立生態。這種雙輸結局,不符合任何一方的長遠利益。"
東大的選擇從來不是退讓,而是以關鍵礦產為矛,以自主創新為盾,在博弈中開闢科技突圍的新路徑。當懂王政府沉迷於"築牆"的幻覺,東大正在用實力證明:真正的底氣,永遠來自於把核心技術握在自己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