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製造界 原創:譚小米
2025年5月10日—11日,為期2天的中美經貿日內瓦談判,結束,其談判成果超乎想象的好!美國對華關稅突然來了個懸崖式“大跳水”, 取消 91%關稅。
2025這場中美關稅戰,原以為特朗普政府的妥協了、低頭了,懸崖勒馬了。可是,特朗普最終還是沒放過中國。
當地時間5 月 13 日,特朗普政府下令全球封殺華為AI晶片。
美國明確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昇騰晶片均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也不讓美國AI 晶片用於訓練中國的 AI 模型。這已是特朗普上任以來的第三場荒誕劇了。特朗普正在淪為世人笑柄,相信這又是他的一場“慘敗表演”。
1/特朗普三場荒誕鬧劇,正在淪為世人笑柄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特朗普的種種行徑宛如一場又一場荒誕鬧劇,從妄圖領土擴張的不切實際幻想,到挑起關稅戰的貿易霸凌,再到對華為等中國企業晶片的封殺,無一不讓世界看清了他的囂張、自私與短視,也讓他的政治野心在現實面前徹底夢碎,淪為世人眼中的笑柄。
特朗普剛上臺時,那對領土擴張的執念,就像一個不切實際的狂想。他心心念念著加拿大、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所謂“加拿大和格陵蘭併入美國” 的地圖,還公然簽署命令要對加拿大徵收關稅,似乎北美大陸都能被他隨意擺弄。他想要加拿大,無非是覬覦其豐富的資源,森林、淡水、礦產,尤其是石油,在他眼裡,那就是解決美國財政問題的 “金鑰匙”。
可他忘了,在現代國際關係中,這種赤裸裸的領土索求簡直是天方夜譚,就像一個幼稚的孩子在搶奪不屬於他的玩具,只能招來國際社會的一片噓聲,最後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關稅戰則是特朗普另一場慘敗的“表演”。他揮舞著關稅大棒,對各國進口商品肆意加徵關稅,聲稱是為了重建美國製造業、緩解財政壓力、逼迫他國讓利。
他以為靠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就能讓美國製造業迴流,就能解決美國的經濟難題。於是,太陽能電池板、洗衣機、鋼鐵、鋁,甚至汽車等各類商品都被捲入這場關稅風暴,眾多國家紛紛成為他的“攻擊” 物件。
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他的臉,美國國內物價飛漲,消費者苦不堪言,企業供應鏈也被嚴重打亂,進口商成本飆升,紛紛叫苦不迭。他挑起的貿易戰,不但沒有讓美國 “再次偉大”,反而讓美國經濟陷入更深的困境,就像一個自不量力的拳擊手,揮出的重拳不但沒打倒對手,反而把自己打得鼻青臉腫。美國媒體都不得不承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失敗,所謂的關稅大撤退,更像是他的狼狽逃竄,淪為國際笑柄。
而對華為晶片的封殺,更是特朗普的“神操作”,這將是他開啟的第三場“慘敗表演”。
特朗普的這些行徑,本質上是他為了實現個人政治野心,卻不顧國際規則和美國民眾利益的瘋狂之舉。他的領土擴張夢違背國際關係準則,關稅戰擾亂全球經濟秩序,晶片封殺破壞科技合作生態,每一次行動都像是一場鬧劇,讓世界為之側目。
2/ 中東之行 簽下史上最大軍售協議

自美國和中國完成關稅經貿協議後,特朗普於5 月 13 日至 16 日展開第二任期內首次重大國際出訪,密集訪問沙特、卡達和阿聯酋三國,核心目標在於強化美國與海灣國家的經貿繫結,並試圖構建對華技術競爭壁壘。
在沙特首站,特朗普政府利用高階晶片拉攏中東,調整出口政策,撤銷了拜登政府2025 年 1 月出臺的《人工智慧擴散出口管制框架》,轉而推動向沙特和阿聯酋等中東國家大規模出口先進 AI 晶片。計劃向阿聯酋出口超過 100 萬塊英偉達先進晶片,並授權沙特 AI 公司 Humain 採購 1.8 萬枚頂級晶片。
特朗普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簽署了價值近1420 億美元的 “史上最大軍售協議”,涵蓋空軍升級、防空系統、邊境安全等五大領域,並配套軍事培訓與醫療支援。並捆綁6000億美元投資承諾,同時雙方達成 90 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合作協議,沙特企業將在沙特及非洲勘探鋰、鈷和稀土資源,定向供應美國新能源產業,以緩解美國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這一佈局直接針對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中國控制60%-90% 的產能),試圖透過沙特的資源稟賦重構關鍵礦產供應鏈。
除中東之行的礦產協議外,美國近期加速佈局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沙特承諾未來十年對美投資或達1 萬億美元,重點投向新能源與礦產開發;阿聯酋計劃投資1.4 萬億美元,涵蓋電動汽車超級工廠、雲計算基礎設施等。美國還與智利、剛果(金)等國磋商鋰、鈷資源合作,試圖構建 “去中國化” 的礦產網路。此舉既是應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的反制措施,也是推動美國新能源產業本土化的關鍵步驟。
3/封殺無效,世界各國正在擁抱華為

特朗普沙特大獲成功,簽下軍售和晶片大單後,特朗普就開始忘乎所以了,開始發揮他的想象力了,他認為只要他一聲令下,透過高階晶片可以繫結任何國家。
於是就在當天,5月13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BIS)發表宣告,明確禁止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華為的昇騰晶片(包括 Ascend 910B、Ascend 910C、Ascend 910D 等型號)。任何涉及這些晶片的出售、轉讓、出口、等行為都被視為違反美國的出口管制規定。
特朗普政府為什麼全球封殺華為昇騰晶片?
因為華為昇騰晶片效能出色,在某些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測試中,昇騰910B 人工智慧晶片效率接近達英偉達A100 ,且軟硬協同效率已接近英偉達CUDA ,這動搖了美國企業的技術標準制定權。昇騰晶片具有效能和成本優勢,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始選擇昇騰晶片。
特朗普全球封殺華為昇騰晶片,無理制裁,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
儘管特朗普政府在晶片領域拉攏中東,封殺華為晶片,而中東國家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如沙特和阿聯酋與中國的科技合作並未中斷。沙特在與英偉達簽署1.8 萬枚 GB300 晶片採購協議的同時,其國家人工智慧中心(SAIA)已與華為雲達成合作,採用昇騰晶片構建阿拉伯語大模型訓練叢集。
阿聯酋則更具策略性:一方面透過美國許可進口100 萬塊英偉達 H100 晶片,另一方面與華為在阿布扎比共建“5G+AI 智慧城市實驗室”,部分邊緣計算節點採用昇騰 310B 晶片。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 阿齊茲・本・薩勒曼在 5 月 16 日的利雅得論壇上表示:“我們不會將數字未來的鑰匙交給任何單一國家。”這種立場在中東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中尤為明顯—— 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在增持英偉達股票的同時,也向華為昇騰生態夥伴寒武紀注資 2 億美元。
歐盟在回應美國製裁時展現出雙重邏輯:一方面加速推進本土晶片戰略,另一方面透過技術合作規避美國技術霸權。
2025 年 5 月,歐盟 “人工智慧大陸行動計劃” 進入實施階段,投資 200 億歐元建設5 個人工智慧超級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德國超算專案堅持採用昇騰晶片,部分原因在於昇騰910B 的單卡功耗僅為英偉達 A100 的 70%,更符合歐盟 “綠色 AI” 標準。此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與華為正在合作建設算力中心。
英偉達CEO 黃仁勳一面配合美國向中東擴大晶片出口,一面多次批評出口管制 “大錯特錯”,並加速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推出降級版 H20 晶片以維持中國市場份額。
英特爾CEO 帕特・基辛格在 5 月 15 日的財報會議上表示,“中國市場的技術需求不可替代”,暗示將透過技術授權規避限制。英特爾一方面申請對華出口 Gaudi 系列處理器的許可,另一方面與華為在伺服器晶片領域展開合作。
全球晶片產業的多極化趨勢將不可逆轉,而中國的自主生態與開放合作,正成為推動這一程序的關鍵變數。
與此同時,歐盟對美國的技術依賴保持警惕。5 月 15 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晶片供應鏈彈性評估報告》,明確提出 “減少對單一技術來源的依賴”,並計劃在 2026 年前建立獨立於美國的 EDA 工具生態。這種立場與中國透過 RISC-V 架構規避美國技術限制的路徑形成呼應,折射出全球技術多極化的趨勢。
但面對美國製裁,印度一方面加入美國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4),承諾限制對華技術出口;另一方面,印度理工學院(IIT)與華為合作開發基於昇騰晶片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用於農業物聯網專案。
電子資訊科技部部長阿什維尼・瓦什納在5 月 14 日的釋出會上強調:“印度半導體產業的目標是成為全球設計中心,而非地緣政治棋子。”這種立場體現在印度對美國禁令的選擇性執行。
俄羅斯在應對美國製裁時,將華為昇騰晶片視為突破技術封鎖的關鍵。5 月 19 日,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切爾內申科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表示:“我們與中國的技術合作是應對西方技術封鎖的有效手段。”
東南亞國家以務實態度接納華為昇騰晶片,成為中國技術出海的突破口。馬來西亞在2025 年 5 月與華為簽署協議,在檳城建設昇騰晶片封裝廠,預計 2026 年產能覆蓋全球 30% 的 AI 推理晶片需求。泰國則將昇騰晶片納入其 “數字經濟國家戰略”,在曼谷資料中心部署 5000 顆昇騰 310B 晶片,用於智慧城市管理,其成本僅為英偉達方案的60%。
這種選擇背後是對價效比的追求。越南科技部長阮孟雄在5 月 17 日的河內科技峰會上指出:“昇騰晶片的效能價格比使其成為東南亞中小企業的理想選擇。”
在多邊框架下,中國正聯合受美國製裁影響的國家發起反制。5 月 16 日,中國在 WTO 提交新提案,要求成立專門小組調查美國 “長臂管轄” 違反非歧視原則的行為。
這種多邊化策略正在產生實效。5 月 19 日,德國蔡司宣佈其與華為合作的光刻機光學元件已透過 ASML 認證,可用於 14 納米制程裝置,這意味著昇騰晶片的供應鏈本土化率進一步提升至 88%。

結語:多極化趨勢下的技術重構
特朗普政府的封殺政策並未遏制華為昇騰晶片的全球拓展,反而催生了更具韌性的多元化生態。歐盟透過技術自主化維護戰略利益,中東以利益為導向實施雙軌策略,印度在民族主義與市場現實間搖擺,俄羅斯將昇騰晶片作為反制工具,東南亞則基於價效比選擇合作。這種多極化趨勢正在重塑全球晶片產業格局—— 當美國試圖用行政手段構建 “技術鐵幕” 時,市場的力量與創新的韌性正在悄然瓦解其根基。未來,技術霸權的黃昏與創新黎明的交替,將成為全球科技治理的新常態。
更值得關注的是,全球算力網路正從單一技術壟斷向多元協作轉型。華為與俄羅斯共建跨境算力網路,採用昇騰晶片構建“西伯利亞” 超算系統,算力達 250 PFLOPs,超過俄羅斯現有超算叢集總和。這種跨國產能協作模式,直接規避了美國製裁的影響,併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替代方案。
歐盟、俄羅斯等經濟體的技術自主化努力與中國形成戰略呼應。歐盟推出“晶片法案”,計劃 2030 年將晶片產量佔全球份額從 10% 提升至 20%,並與中國合作開發光子晶片。俄羅斯則將昇騰晶片作為反制工具,其米科朗公司量產的 180 奈米微控制器已透過昇騰生態認證,用於工業自動化領域。
特朗普政府的封殺政策本質上是技術霸權與市場現實的碰撞。全球晶片產業的多極化趨勢已不可逆轉,而中國的自主生態與開放合作,正成為推動這一程序的關鍵變數。
未來,技術創新的主導權將不再取決於單一國家的意志,而是取決於誰能更好地順應全球協作與多元共生的潮流。


聯絡我們:txm176(值班微信)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8660411611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製造界除釋出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