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導體追趕戰。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這應該是廣州近年最大晶片IPO。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據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粵芯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粵芯半導體”)上市輔導備案材料近日獲備案登記,輔導機構為廣發證券。
2017年,粵芯半導體在廣州成立,隨即火速實現量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家實現量產的12英寸晶片製造企業。短短幾年時間,公司身後聚集了一個超豪華的投資人陣容,場面蔚為壯觀。
“粵芯半導體被廣州寄予了厚望。”一位半導體投資人曾回憶。透過這一幕,我們看到大灣區半導體追趕戰愈發激烈。
中大校友帶隊
填補大灣區晶片空白
粵芯半導體的崛起,離不開一個靈魂人物——陳衛。
陳衛1982年從中山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先是進入汕頭大學物理系任教,後在1987年遠赴英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後,他一頭扎進半導體行業,來到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工作,擔任中國公司首席代表和總經理,又曾任上海華虹宏力副總裁一職。
在過往的職業生涯裡,陳衛目睹中國晶片行業的點點滴滴,見證了中芯國際等民營晶片設計及製造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但與此同時,廣州長期以來缺乏大型晶片製造專案,已經成為制約當地發展晶片關聯產業發展的瓶頸。
在此背景下,陳衛與同為潮汕人的金譽集團創始人李永喜等人,2017年在廣州黃埔區聯合創辦粵芯半導體。“我是帶著使命回到廣州的,做好粵芯這個企業是我的小使命,我的大使命就是帶動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陳衛曾感慨道。
自成立之初,粵芯半導體就展現出“灣區速度”——2018年3月打樁、10月主廠房封頂,2019年3月裝置搬入、6月生產裝置除錯完畢開始投片、9月兩個工藝平臺開發完畢、透過可靠性驗證,並開始爬坡“量產”……
僅僅用了18個月,粵芯半導體便完成這套流程,實現從無到有到量產的突破。資料顯示,粵芯半導體一期專案於2020年12月實現滿產運營,產品良率達到97%以上。由此,粵芯半導體從消費級晶片起步,延伸發展至工業級和車規級晶片,成為大灣區第一家實現 12 英寸晶圓代工量產的企業,填補了這一空白。
據官網介紹,粵芯半導體以“定製化代工”為營運策略,以市場需求驅動、政府政策助推,堅持以產品應用為中心,定義差異化技術平臺,專注於物聯網、汽車電子、工業控制、5G等應用領域。
具體來看,專案計劃分為三期進行,三期建設全部完成投產後,將實現月產近8萬片12英寸晶圓的高階模擬晶片製造產能規模。其中專案(三期)已於2024年底正式通線投產,預計新增月產能4萬片晶圓,達產產值約40億元。
實際上,粵芯半導體的IPO計劃早有跡象。2023年3月,粵芯半導體企業型別就已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未上市)”。直至此次上市輔導登記備案,宣告粵芯半導體正式向IPO發起衝刺。
廣東國資重注
知名VC/PE雲集
一路走來,粵芯半導體在VC/PE圈備受關注。
時間回到2021年7月,粵芯半導體完成新一輪融資,由國內深具積體電路行業投資經驗或上下游產融緊密協同的廣東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投創業、蘭璞創投、華登國際、吉富創投、廣汽資本、惠友投資及農銀投資等機構聯合組成。
不到一年時間,粵芯半導體又完成了45億元融資,投資方陣容豪華——
粵財控股管理的廣東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廣汽集團旗下廣汽資本、上汽、北汽等車企旗下產業資本,以及越秀產業基金、盈科資本、招銀國際、盛譽工控基金等戰略投資股東。同時,粵芯半導體還獲得包括華登國際、廣發證券、科學城集團、蘭璞創投等多家既有股東在本輪融資中持續追加投資,既有股東認購本輪融資金額超過60%。
談及此輪押注,粵財控股旗下的政府投資基金管理人粵財基金董事長林綺曾坦言:“粵芯半導體是廣東省打造我國積體電路第三極的重要承載主體,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果。我們將充分發揮省級金控平臺的綜合優勢,持續支援粵芯半導體做大做強,補齊廣東省晶圓製造業短板,帶動大灣區積體電路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隨後在2022年12月,粵芯半導體最新一輪融資出爐——廣州產業投資控股集團下屬廣州科創產業投資基金、廣東粵財控股下屬廣東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農業銀行下屬農銀投資和中國建設銀行下屬建信投資等知名投資機構。
正所謂“城市因產業而興,產業因城市而聚。”陳衛曾在公開報道中表示,之所以創業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選擇了廣州,選擇了開發區,正是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有優越的營商環境,開發區由上至下的政府人員,都有一個服務的意識,使他選擇落地在開發區。
資料顯示,自粵芯半導體入駐廣州開發區以來,累計帶動了將近150家企業集聚,實現了上下游企業的空間協同。
毫無疑問,粵芯半導體憑藉著一己之力,盤活了廣州的半導體產業江湖。
半導體追趕戰
如此一幕,正是大灣區重倉半導體的一縷縮影。
曾幾何時,“珠三角為何在半導體上落後於長三角?”這一問深深刺痛珠三角產業界。當長三角在半導體產業高歌猛進時,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卻一度在半導體產業上幾乎隱身。
用一位資深投資人的話來說,珠三角積體電路產業發展不平衡,設計產業很大,晶片製造產業底子薄、全面佈局晚,晶片研發、高階科技支撐不足,晶片人才供給體系不完善,總體競爭力受到影響。
這一點本地投資人感受深刻:以往在他們的接觸中,不少初創公司可能拿著來自珠三角的投資,卻傾向於在長三角落戶。
危機感撲面而來。於是,從廣州到整個大灣區,都不約而同地吹響半導體產業的號角。
其中,廣州提出要打造“一核兩極多點”的產業格局,南沙作為其中一極,重點打造寬禁帶半導體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全產業鏈基地;而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則打造積體電路產業創新高地的核心承載區,建設華南地區最大的積體電路產業基地。
同時,2022年《深圳市培育發展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叢集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釋出,計劃到2025年,深圳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值要突破2500億元。此後,《佛山市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叢集發展行動方案》《珠海市大力支援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東莞市促進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集聚區發展若干政策》等等陸續出臺。
時至今日,廣東省已經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等地協同發展的“3+N”產業格局,2024年積體電路產量增長21%、佔全國18%。放眼整個大灣區,大力建設積體電路產業已成為共識,越來越多半導體投資人的目光逐漸從長三角轉移到珠三角,變得活躍起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半導體崛起是一場漫長的征程。過去一度缺席的珠三角,正在全力追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