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父母情緒穩定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C媽
來源|CC爸媽(公眾號ID:cc-bama)

前兩天有姐妹私信:
“跟孩兒他爹育兒觀不合,總髮生爭執,每次吵架都怕影響孩子,現在憋得乳腺結節都快能串手鍊了!"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有這種顧慮。
忍一時卵巢囊腫,退一步乳腺增生。
最後憋出內傷還要被專家PUA:
父母吵架=孩子天塌了
父母吼孩子=把娃腦子搞壞了。
看完我的內心一萬個問號?
現在經營婚姻的門檻都這麼高了嗎?吵個架都不行了?
咱就說,誰能做到生活中完全不吵架。
尤其,當你面對的是——
“東西永遠找不到,事情永遠做不對。
簡單的事情困難化,困難的事情艱難化。
幹啥啥不行,幫倒忙第一名。
大腦發育不完全,小腦完全不發育”的豬隊友。
你要說一點不吵架,一點不“抒發”下負面情緒,就算是神仙都難做到。
咱不是說,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衝孩子發火就是對的。
但拋開頻率談傷害,都是耍流氓。
咱不是機器人,有血有肉自然就會有情緒。
孩子也並不需要輸入“程式般穩定”的養育流程。
我反而認為在孩子面前真實的表露情緒,有重大積極的意義。
關於夫妻能否當孩子面爭吵
衝突,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能忍當然儘量忍,但忍不住了,也無需為了孩子,刻意營造什麼假和睦的家庭氛圍。
首先,咱先分清環境和事件的區別。
事件是:家庭平常很和睦,偶爾會吵架。那偶爾吵的那一次架就是事件。
環境是:家裡天天吵架,吵架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那這種爭吵就變成了環境。
在心理學上,孩子大腦的修復能力很強,父母或是兩代人之間偶爾的爭吵並不會給他造成傷害。
偶爾吵架就像系統自動更新,天天干架才是中了病毒好嗎?
更何況,任何一個孩子,都不需要一個情緒完美穩定的父母。
娃不需要AI父母!他們要的是真人體驗卡!
他需要的是,看見真實的父母是如何處理情緒的。
尤其是,這兩年我愈發發現,什麼樣性格的父母,大機率就會養出一個什麼樣性格的小孩。
有了二胎,我看CC教訓DD的暴燥樣子,簡直就是第二個我~
那麼,這樣的孩子—— 
TA並不需要,我的爸爸,時時刻刻都在裝作一個情緒穩定的爸爸,或者我的媽媽時刻,是在扮演一個完美的媽媽。
他們不希望在你那裡學到的是,我要時刻掩蓋自己的情緒,實在掩蓋不了了,然後我爆發了。
再然後開始內耗,我討厭這樣暴躁的自己,我為什麼不能情緒穩定一點。
這隻會讓孩子覺得,我天生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這才是真的會毀了他,因為他現在沒有成熟的經驗和能力控制自己。
孩子真正需要看見的,是像一面鏡子一樣。
情緒起伏的時候,我怎麼做能夠有效的處理情緒,我怎麼接納這樣真實的、脾氣不太好自己,我怎麼自洽“即便是這樣的自己,我也愛。”
而不是反覆內耗,懊惱自己如何變成一個沒脾氣的“淡人”。
所以,如果你也經常有情緒,不要害怕這個情緒的出現。
雖然原件不完美,但做好修復,影印件依然可以變好。
我們這個原件,正好可以向孩子示範:
我們是怎麼和這些情緒相處的?
我和爸爸吵架後,又怎麼把關係修復起來的?
我是怎麼道歉的?
我是怎樣重新建立連結的?
我是怎麼接納這樣的自己做到自洽的?
如果你的情緒一直都(假裝)平穩,你的孩子學什麼呢?
所以,相信示範的力量。
當著孩子面吵了架,也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讓孩子看到完整的父母從情緒爬坡——發火——逐漸冷靜——和好如初的完整示範。
這樣孩子就能明白,人與人相處都是會有衝突的,這沒什麼可怕的,重要的是,怎麼去解決?
關於父母能否對孩子發火?
我是覺得適當對孩子表達憤怒,是可以的。
你猜,孩子為什麼總在咱發脾氣的邊緣反覆試探?
說了玩具不玩了要收拾好,偏偏就扔一地;
說好了就看10分鐘手機,但過了半小時了還是不還給你;
明明應該晚上9點準時上床,就是磨磨蹭蹭不洗漱……
難道單純就是為了“氣”我們嗎?
一個扎心的事實,有時候還真是。
小不點們可聰明的很,他們會透過觀察你有沒有生氣,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觸及了的底線。
我們表達憤怒,也是在告訴孩子,你的這個行為,觸及到了我的底線,是不被允許的。
只有這樣,得到一種真實的反饋,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繼續作妖的行為,是否需要適可而止。
媽媽情緒好的時候,我就耍耍賴皮、撒撒嬌;
媽媽情緒不好的時候,我就適當收斂、見好就收。
這不就是人與人最真實的相處狀態嗎?
所以,我想跟大家說,千萬不要有那種,衝孩子發了火我就錯了的心態。
我們無需刻意對孩子隱瞞這種感受,也不必因為某一次的爆發,就過分苛責自己。
當然了,不是讓你肆無忌憚地亂髮脾氣!
你可以真實,但沒必總是失控。
作為大人,跟孩子衝突頻繁時,我們要學會率先從權力鬥爭中退出來。
因為,作為成年人,你一定會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方法。(我不是PUA你)
很多事,其實剛有第一步,我們就能知道後邊2、3、4步大概會怎麼發展。
大機率,你是完全可以避免走到失控那一步的。
最近我總能成功避免跟CC的大戰!
比如,某天我做好了早餐,叫CC來吃。
CC:我今天不想吃早飯,你別逼我吃!
要是擱以往我會著急地說:早飯不吃不行的。
然後,CC就會回:我就是不吃、早起吃不下、你做的這個我不愛吃……
我呢?被挑釁後更有話說了。
你甭管我有沒有廚藝,但被質疑了就不行。
“做什麼你愛吃?不吃早飯,上午能有精神聽課嗎?”
最後我倆就會槓上,局面一團糟,誰都不開心。
很多次之後,我發現:有時候,孩子就是會主動發起這種權力鬥爭。
當他們大聲宣稱自己要做什麼、或者堅決不做什麼,或者指責你做了根本沒做過的事,就像在向你下 “戰書”。
以往,作為成年人的我,不假思索地就會同意這場權力鬥爭的邀請。
來啊,戰啊!
即便最後鬧得雞飛狗跳、尖叫收場,但每次都飛蛾撲火。
後來,我就想明白了,我為什麼要迎戰呢?
我吵贏了她也不會吃早飯,甚至還會帶著情緒去上學。
我還得在她走後,後悔不該發脾氣。
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何必呢?
其實,孩子發出戰事邀請,只不過是在尋求掌控感。
我放水一次,給她一點掌控權又能怎樣呢?
所以,那天早晨CC再次宣戰時,我非常平靜地跟她說:哦,你今天不想吃早飯?可以。不過我擔心你上午上課會餓,要不我給你裝點兒小麵包在書包裡,課間要是餓了就能吃?
當我這麼回應,不再執著於“她非不吃,我非讓她吃”這件事後。
你猜怎麼著?
CC穿好衣服,接好水,離校車來還有5分鐘。
她說,乾等著也是等著,我吃幾口吧?
以往劍拔弩張的對峙,到底是沒有再來。
作為父母,你一定是比孩子看得遠的,哪些衝突是可預見?可避免的?
關鍵就在於當下你的選擇,是戰!還是退?
推薦學堂總編老狼的聊天局:
成長、挑戰、教育
揭開教育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實踐覆盤
第三輯已釋出
10+個小時乾貨滿滿
緊跟教育發展趨勢
例項剖析 深入淺出 
聊天局到底多超值,往下看看☟☟☟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第一輯第二也給大家準備好啦
想入手的朋友,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
(廣告)
作者介紹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