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斌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資深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25年4月21日的CF40宏觀政策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釋出會“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與排序”上就報告所做的主題演講。

2025年4月21日,張斌在CF40宏觀政策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釋出會“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與排序”上作主題演講。

一季度宏觀經濟表現
及二季度展望
關於一季度的外部經濟環境,如果只看實體部門表現,今年一季度全球製造業PMI較去年四季度有小幅提升,但整個一季度市場對於全球經濟的信心和預期發生很大變化,主要由於特朗普加徵關稅、全球股市下挫、美元資產受到一定質疑等,全球悲觀情緒上升。

資料來源:WIND,CF40 研究院
國內經濟總體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回升勢頭。2024年9月26號之後,我國逆週期政策不斷加碼,政策效果逐漸顯現。各種政策之中,財政政策加力效果明顯,例如去年四季度及今年一季度政府增加舉債和支出力度。
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財政發債前置達到3.87萬億,比去年同期1.36萬億多了2.51萬億,當然其中有一些是要置換的。此外,整個廣義財政支出呈現溫和上升趨勢。

資料來源:WIND,CF40 研究院
政府支出力度的增加,直接改善了非政府部門的現金流情況,整個工業企業的收入盈利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都處於回升態勢。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亮光,特別是一線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積極變化。

資料來源:WIND,CF40 研究院
經濟正在回升,內需情況相比去年中期有所好轉,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擺脫了需求不足的局面,CPI、PPI、GDP平減指數等仍處於偏低位置。

資料來源:WIND
市場比較擔心二季度經濟,一方面原因是美國加徵關稅。關稅出臺後,資本市場受到很大影響,我國在資本市場上採取了一定應對措施,例如“平準基金”發揮了一些作用,資本市場整體穩定,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真正的考驗在於其對企業、就業、實體經濟部門的衝擊,這些衝擊可能會在二季度進一步顯現。
根據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的估算,考慮到出口下降及其乘數效應,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約為2萬億元,佔GDP比重約1.5個百分點。這種衝擊在短期內會比測算結果更大,因為長期來看企業會想各種辦法繞過這個問題。總的來說,關稅衝擊是二季度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二個壓力在於二季度財政可能會有一些季節性退坡壓力,無論是發債方面還是財政支出方面。由於一季度財政舉債靠前發力,二季度之後的發債規模及相應支出規模可能會受到影響。另外,關稅擾動也會對政府收入產生影響。政府收入受到影響,政府支出也會面臨新的壓力,這樣來看二季度的政府發債及支出可能會弱於一季度。當然,上述內容沒有考慮進一步的對沖政策,我們也期待新的對沖政策出臺。
第一,擴大內需。關稅衝擊本質上是需求衝擊,因為關稅衝擊導致外需下降,進而增加總需求壓力。由此,我們要加大擴大內需力度,增加國內支出,增加企業盈利,增加居民就業機會,使受到關稅衝擊影響的企業獲得更多騰挪空間,使企業經營以及就業都可以更多向國內市場轉化。
特別是對外貿出口受損嚴重的區域(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應進一步加大擴大內需力度,採取一些在短期內快速見效的措施,如增加公共投資規模,讓政府儘快把錢花出去,轉化為企業盈利和勞動者收入,這是應對美國加徵關稅的重要手段。
第二,穩定股市和匯市,過濾掉過度的情緒波動。股市方面,最近的“平準基金”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還要再接再厲,因為衝擊尚未結束,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仍在持續。
匯率方面,當前環境下最好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保持基本穩定,避免人民幣小幅漸進貶值。小幅漸進貶值的風險在於,其會導致市場形成單邊預期,而一旦形成這種單邊預期,可能構成新的資本外流壓力。
第三,敞開談判大門。除了要與美國進行談判外,我們還要讓非美國地區看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方面光靠檔案可能不夠,必須落實到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在中國做貿易、搞投資的外資企業看到實實在在的訂單、利潤和盈利,例如政府增加一些對外資企業的採購,這種表態非常重要。
第四,對受損企業進行必要救濟。關稅衝擊在短期內影響相對更大,對於一些企業難以為繼、就業受到很大影響的情況,需要政府出面進行救濟。
第五,幫助企業轉型。如果我們對於當前挑戰能夠應對得當,抓住機會擴大內需,在國內市場開放方面做進一步的推動工作,就會有更多企業從服務外需轉向服務內需,將更多資源用於服務國內市場,這有助於改善民生,把挑戰轉化為機遇。

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與排序
接下來我們主要花時間講一下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和排序。現在擴大消費可以說是一個社會共識,它不光在短期內對提升經濟增長有幫助,拉長時間來看,在中長期對於改善資源配置也是有好處的。
擴大消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近期黨中央、國務院釋出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在座的很多媒體朋友可能讀過,我認真讀了兩遍,讀完之後的感觸一方面很振奮,另外一方面也有些困惑。
振奮在哪?方案的內容非常完善,幾乎所有影響消費的因素都覆蓋到了,包括消費的長期和短期影響因素、消費的供給和需求,涉及到消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援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大宗消費更新升級行動、消費品質提升行動、消費環境改善提升行動、限制措施清理最佳化行動等7項行動,和一項配套支援方案,共30條內容,每條內容裡面大約有5-6點要求,不同要求加在一起可能有上百條內容。因此可以看到,決策層對消費問題的認識是非常全面的。
困惑在什麼地方?困惑在於如此係統全面的一攬子方案很難在短期內全部落地,需要根據當前經濟情況,分出輕重緩急,分出優先順序,才能聚焦工作重點,循序落實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擴大消費。
在此背景下,我們研究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是想搞清楚,在眾多可以擴大消費的政策舉措中,究竟什麼應該靠前發力,什麼應該久久為功,分清楚輕重。大家對宏觀經濟都能提出一些政策建議,而宏觀經濟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輕重的問題。分清輕重,要求對事物本身有認識,即究竟什麼力量在決定消費的變化。
消費背後的影響因素太多了。但是再難的問題,只要有足夠的細分,都能夠慢慢地理出頭緒。我們首先要把這些決定消費的力量做出大概的分類,再進一步去看問題。可以看到支撐消費增長的三種力量:
第一,GDP的力量,即經濟增長、全社會總收入增長的力量。第二,給定GDP和全社會總收入的情況下,(初次和二次)分配的力量。初次分配如勞動報酬和財產性收入,二次分配即政府出面調節收入分配,例如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增加社會保障。第三,給定GDP大盤和分配,給定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家願意花掉多少錢,這就是消費意願的力量。從資料上看,這三種力量乘在一起就是消費的增長。
判斷哪個力量更重要,必須有事實的驗證。透過資料分析,我們觀察到三個基本事實:
第一,21世紀以來中國消費增速呈現先增後降態勢。2000-2010年間消費增長速度整體攀升,而2010年以後呈持續下降趨勢。
第二,消費率(消費佔GDP比重)變化與消費增長速度呈現反向關係。2000-2010年消費增長加速時,消費率卻在下降;2010年後消費增長減速,消費率反而持續上升(疫情期間有所擾動,近兩年又開始回升)。
第三,中國居民消費率(38%)明顯低於類似發展階段的經濟體(52%)。即使考慮統計口徑問題,與70年代的日本、德國等西歐國家以及90年代的韓國相比,我國消費率仍然偏低。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CF40研究院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CF40研究院

資料來源:OECD,CEIC,Japan Cabinet Office,PWT,CF40研究院
如何理解過去20年的消費率變化?學術界對中國消費率(或高儲蓄率)問題有大量研究,主要可分為幾類:
第一類認為與經濟增長相關:Kraay(2000)、Modigliani等認為經濟加速增長時,消費率往往下降。因為收入超預期增長,但消費習慣調整滯後,消費有粘性,導致消費率下降。
第二類認為與發展策略相關:Song等(2011)對國有企業更有利的信貸支援、Chang等(2016)對重工業部門的特別支援、張斌等(2016)中國的工業化趕超政策、徐朝陽等(2020)對部分服務業發展的過度政策管制等產業發展特徵下,消費率下降。
第三類認為與收入不平等和收入不確定性相關:高收入群體消費傾向低於低收入群體,收入分配向高收入群體集中會導致整體消費率降低。甘犁等(2018)收入不平等和低收入家庭更強的流動性約束壓低了家庭消費率。金燁等(2011)、Tianshu等(2017)、白重恩等(2021)有類似發現。Marcos等(2013)認為收入不確定性上升帶來了消費率下降。
此外還有與社會福利保障和金融體系發育程度相關,和人口和性別相關等觀點,因為時間關係不再贅述。
這些研究雖然各自都對中國消費率為什麼下降提出了重要解釋,但沒有研究回答為什麼2010年之後中國消費率持續上升,也缺乏對各種因素重要性的排序。
為了進一步分析哪個因素更重要,我們將居民消費率分解為三個部分:居民消費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消費傾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初次分配收入之比(二次分配效應)、初次分配收入與GDP之比(初次分配效應)。

透過分解可以看出,消費傾向的變化是過去20年中國消費率一降一升背後最主要的驅動因素,初次分配收入也非常重要,而二次分配收入對消費率變化的解釋力雖然不強,但會影響消費傾向。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CF40研究院
結合上述研究,如果只用一個核心線索解釋中國消費率的變化,那就是“工業化趕超”。
在工業化高峰期(2000-2010年),GDP增長超預期,重工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在收入分配上,勞動者收入所佔份額是下降的。勞動力初次分配收入佔比下降對這期間居民消費率的下降貢獻了約5.4個百分點。同時,超預期的GDP增長和快速工業化會帶來收入超預期增長,但消費習慣調整滯後,消費傾向下降貢獻了約6.5個百分點。此外,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方面支出未顯著增加,國企改革、住房改革、計劃生育政策等進一步促使居民增加儲蓄。

資料來源:CF40研究院
上述線索也可以用來解釋2010年後的消費率回升。因為隨著工業化高峰期過去,服務業增長加快,改善了初次分配中的勞動收入份額(提高消費率約2.6個百分點)。收入增長不再超預期,推動消費率上升。同時,政府增加了公共服務和民生支出。

資料來源:CF40研究院
需要說明的是,2000-2010年政府沒有額外增加社會保障支出的背景,是十年超預期的增長,收入和消費都快速增長,經濟體感非常好。但2010年之後,政府在社會保障支出方面的力度持續加大。
2020年以來居民消費率的再次下降,主要來自消費傾向下降,這主要與疫情期間線下消費受到限制有關。2023年我國消費率較2022年顯著提升1.8個百分點,這個變化也主要來自消費傾向的回升。
中國消費率比類似發展階段經濟體低約14個百分點,分解來看:消費傾向低約14.4個百分點。初次分配中勞動者收入份額低約8.8個百分點(其中勞動報酬佔比低約4個百分點,財產性收入佔比也較低)。我國居民部門增加值在GDP中佔比也較低,二次分配力度偏弱。
除產業結構和分配關係外,中國消費率偏低還有幾個獨特因素。(1)生育率較低:少子化家庭的消費傾向不同。(2)農民工現象:大量農民工群體的消費率較低。(3)住房負擔:高房價對消費有擠出效應。(4)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此外,還有統計口徑差異。
前文講了擴大消費有三個力量:一是GDP增長的力量,二是分配的力量,包括初次和二次分配,三是消費意願的力量。在這三種力量之中,如果想在短期內快速增加消費,主要依靠什麼?不是改變收入分配,也不是改變消費意願,而是改變收入本身,這是短期內見效最快的方式。
從統計指標來看,短期內收入的變化率遠大於分配結構的變化率和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率,因為分配結構和消費傾向的變化通常是非常緩慢的,而收入變化則可能較大。
從一個簡單的情景分析來看:消費的增長速度等於GDP的增長速度加上消費率的增長速度,暫不考慮消費率的變化,只考慮CDP增長對消費的影響。去年我國的GDP平減指數約為-0.7%,假設我們透過充分的逆週期政策,能夠將GDP平減指數從-0.7%提升至2%,基於過去經驗,其對實際產出的影響係數約為1.7。這意味著,在消費率不變、收入分配不變、消費傾向不變的情況下,GDP平減指數從-0.7%上升到2%,能帶來2.7個百分點的名義GDP增長,帶來2個百分點的實際GDP增長,合計帶來名義GDP增速上升4.7個百分點。在消費率不變的情況下,其能帶來相應的4.7個百分點的名義消費增長。因此,這是短期內提升消費的最重要途徑。
當然,我們不能只關注短期政策。透過逆週期政策讓供求平衡,實現合理的總需求水平,這將對消費有很大提升,但這還不夠,中長期來看,我們需要進行多方面改革,提升消費率,使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在討論改革時,我們不僅要看改革的目標,更要關注改革的約束條件。根據過去的改革經驗,我們提出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區域性優先原則,涉及改革的部門和政策儘可能少,對體制機制配套要求相對較低。我們的改革應從區域性、試點開始做起,因為這樣協調成本低,決策難度小。
第二,增量先行原則。透過擴大增量來開啟政策空間以後,更便於做存量。
第三,政策效力原則。在政府投入相同資源的情況下,對提高消費傾向或者居民收入佔比的效力越強,該政策選項越應成為優先選項。
基於上述原則,我們對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進行了排序:
第一,最優先也最見成效的是逆週期政策,以此提高GDP增速,帶動全社會收入和消費在短期內顯著增加。降低政策利率和擴大公共投資是逆週期政策的重點內容。
第二,短期內推出阻力較小、應儘快推出的政策,是鼓勵生育、都市圈建設和農民工安家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符合區域性優先、增量優先原則,實施阻力相對較小,且能夠顯著帶動部分群體的消費傾向提高。
第三,需要長期堅持、久久為功的政策,主要是提高社會福利保障。雖然許多人主張增加社會福利保障,但必須認識到這類支出不可能一次性大幅增加,而應該逐年穩步提升,以確保可持續地發揮政策效力。這類政策不屬於短期逆週期調節,而是政府應長期堅持的方向。此類政策還包括提高服務業佔比、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等。全球不同國家的居民財產性收入差別很大,主要差在股權分紅收益。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比較各種擴大消費的力量時,相比勞動者收入分配,我國消費傾向與發達經濟體水平差距更大,這意味著提升消費傾向的潛力也更大,有約14個百分點,而消費傾向的提升依賴於二次分配、社會福利保障等多方面因素。
第四,需要伺機而動的政策,主要涉及二次分配領域,如房產稅、資本利得稅等。這類政策不僅調整增量,還改變存量結構,往往涉及複雜的利益分配問題,社會關注度較高,需要審慎推進。

2024年,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創研究品牌「CF40研究」。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潘潘 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