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和《少林足球》的恩怨內幕

10年前,內地曝出一個驚天醜聞。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指與多名女性有染。
已育有子女,還涉嫌挪用鉅額寺院資金。
只是後來很快被否認、闢謠,事件就此沉寂。
沒想到,時隔十年,這件事又反轉了。
2025727日晚,少林寺管理處釋出通報,證實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
挪用寺廟資金、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等傳聞,重新被坐實
目前,釋永信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
這次,估計是洗不白了。
訊息衝上熱搜後,很快引發全網譁然。
很多人都回想起《少林足球》這部電影。
當年內地被禁止公映,據傳就是他從中作梗。
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還有多少沒有見光的內幕?
今天魚叔就來扒一扒——
《少林足球》為何內地禁映?
說起《少林足球》,即使20多年過去,它仍是很多人心中的華語神作。
這部由周星馳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講一群落魄求生的昔日少林弟子,選擇踢足球逆襲的故事。
片中將少林功夫與現代足球嫁接,「如來神掌」「鐵頭功」「旋風掃堂腿」……
那些如今看起來極具年代感的招式特效,曾讓整整一代人拍手叫絕。
至今仍是表情包素材。
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也是「經典詠流傳
影片首映於香港。
隨即大爆,成為當年華語影壇票房冠軍。
後來又在日韓東南亞大範圍流行。
全球票房高達4277.6萬美元。
只可惜,該片未在中國內地公映。
內地觀眾大都是通過錄像帶、盜版光碟或後來的網路渠道觀看的。
以內地傳統文化元素和特定景點為創作基礎,卻未能在內地上映。
為什麼?
一直以來,坊間流傳著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版權糾紛說
「少林」是嵩山少林寺的註冊商標,周星馳拍攝前未與寺方達成合作。
拍攝後拒絕更名,也付授權費
最終無法透過內地審查。
這一點在王晶的採訪中被多次提及,他暗指主要是周星馳的固執和吝嗇,讓電影無緣內地
不過,魚叔覺得這一點存疑
周星馳當年拍《功夫》時,僅僅在臺詞裡提了一句楊過和小龍女,還專門付了一筆版權費給金庸。

金庸為此還感到意外,贊他尊重版權。
儘管不少傳言中的周星馳並不大方,但對拍電影來說,他似乎從不吝嗇。
而且,跟「少林」兩個字的版權費相比,損失的內地票房收入將更大。
這筆賬,還是很好算的。
第二種是,內容爭議說
據稱,電影中搞笑、誇張的表達方式,被認為有損少林寺的宗教形象
尤其當時正值釋永信大力打造「文化少林」「世界少林」的時期,與其精心打造的少林寺的正面宣傳形象嚴重不符。
而且電影還影射假球、黑哨等問題,當年也恰逢中國足球形象低谷,相關主管部門對這類題材也極為謹慎。
第三種是,審查流程問題
有業內人士透露,《少林足球》先在香港上映,後申請內地放映資格。
違反了當時「先審後播」的流程規定,才被卡死在制度門檻上。
這一點,魚叔也表示存疑。
因為2002年的《無間道》,也是率先在香港上映。
時隔一年之後,才在內地上映。
《無間道》作為警匪片,受到的審查流程,肯定要比作為喜劇片的《少林足球》更為嚴格。
綜上來看,魚叔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將少林寺娛樂化,才是導致《少林足球》無緣內地的主要原因。
而釋永信個人是否真的「出手封殺」,沒有明面證據
但不可否認的是,釋永信本人在這件事中的立場非常明確
他後來授權拍攝了多部少林寺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無一例外都是官方授權、莊重肅穆,拒絕任何娛樂化。

少林寺形象如何在影視中「封神」?
雖然釋永信一直反對將少林寺「娛樂化」,但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是:
真正讓「少林」大範圍出圈的,恰恰就各種風格不一的電影。
像王寶強當年就是因為看完《少林寺》後,不顧父母阻攔,去少林寺習武。
釋永信本人也是藉著電影帶來的關注度,才一步步走入更高舞臺
少林寺在銀幕上的形象,可以說經歷了三次關鍵轉變:
早期電影中,少林寺常常被塑造為正義與武力的象徵,傳統武俠世界中的聖地。
1978年劉家良執導的《少林三十六房》,展現武學修行與佛門智慧的結合,奠定「少林精神」;
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更廣為人知的《少林寺》。
主打「以武弘法」,一身功夫斬奸除惡,堪稱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全民爆款。
也將當時還荒涼破敗、無人問津的古寺,真正推入了公眾視野。
之後,隨著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風格的轉變,少林寺的形象又開始被喜劇電影以戲謔和解構的方式呈現。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就是周星馳的《少林足球》。
極誇張幽默的手法,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少林的刻板印象。
少林弟子不再神聖不可侵犯,功夫不再正經威嚴。
還有《少林小子》《烏龍院》系列。
都是加入喜劇元素,展現少林弟子們極生活化、日常化的一面。
但再後來,少林寺又搖身一變,成為更具現代感和國際化的文化符號。
2011年劉德華、謝霆鋒、成龍主演的《新少林寺》中,少林被塑造成武德、慈悲、國家精神的代言。
相呼應的是現實中,釋永信頻頻與好萊塢演員、各國政商要員開展交流活動。
少林寺變成外交文化資源,甚至計劃在澳大利亞建寺搞文旅地產。
直到今天,這種IP形象也沒有改變,少林寺的故事不再有新的影視代表作。
像不久前,網紅「甲亢哥」到少林拜師,也是延續著這種文化想象。
所以時隔多年,周星馳新作《少林女足》又遇到了一樣的困境
前期一直是用少林女足在做宣傳,但如今豆瓣頁面已經刪掉了「少林」
可以說,影視作品裡的「少林」越來越趨近某種「標準答案」。
而現實裡的少林寺形象,卻完全走向了另一套劇本……
現實中不為人知的「少林寺」
《少林足球》被說是「玷汙少林」的電影。
但如今來看,真正讓「少林」名譽掃地的,不是影視,而是不堪入目的現實。
實際上,釋永信這次出事,很多人並不驚訝。
驚訝的是,居然等了這麼久,才被實錘。
畢竟,十多年來,他身上的爭議早已積攢成山:
從早年被逐出師門。
據稱1987年、1988年,少林寺兩任方丈曾聯名開除釋永信,稱其「盜竊錢財、拉幫結派」,可是最終釋永信仍是繼任成功。
到後來陷入「百萬豪車門」。
2006年,登封市獎勵釋永信一輛價值百萬元的大眾越野車,被諷「政治和尚」「經濟和尚」。
又有駭客的「悔過書」事件。
2009年,有人入侵少林官網,釋出假「懺悔文」。
詳細描述他享樂、斂財的種種,引發輿論海嘯。
以及多次被舉報的私生子醜聞。
2011年、2015年,分別有人實名舉報釋永信在京有情人,在德有私生子。
只是一直沒有徹底證實。
而這次通報,算是終於揭開了高僧人設的底牌。
更重要的是,它把整個少林寺及宗教界推到了聚光燈下。
何止一個釋永信,問題蔓延整個體系。
圍繞高僧、寺廟,多年一直不乏大量負面新聞。
比如2018年的學誠事件。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被曝性侵數名女弟子,後被撤職。
「高價香」引發的商業化爭議。
寺中標價十萬元的香火、數億資金拿地搞地產,被外界質疑「佛門變金礦」。
還有海外建寺專案,澳洲計劃建寺廟、高爾夫球場,投資近3億澳元,被質疑到底是「文化輸出還是資本遊戲」……
由此回看《少林足球》,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部非常早就開始「祛魅」的電影:
把少林拉回千瘡百孔的世俗社會,以浮誇、搞笑的方式,戳破了某些被神化過頭的符號。
道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事實——
所謂功夫高超的少林弟子,也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的俗人而已。
而反過來,也恰恰是因為現實中的少林高僧拒絕這種祛魅,太想維持神壇上不容置疑的形象,才漸漸使其淪為權力與金錢的溫床。
這也不是個例,全球範圍內都不缺這樣的醜聞。
宗教信仰被過度包裝為文化名片和精神圖騰後,一旦形象出現裂痕,就極易塌房。
比如,美國天主教會爆發的「神父性侵醜聞」被拍成了電影《聚焦》;
日劇《地面師》中,也揭露了日本佛教界的虛偽與金權交易;
韓國也曾拍攝過紀錄片揭露新興教會的性侵醜聞。
這次釋永信的坍塌,也不過是再次證實了,「毀形象」的從來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真正的信仰從來不怕被拍成電影,被調侃和解構。
怕的恐怕是,拍得太接近現實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後點個「贊」和「推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