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客觀看問題確實很難,但至少要把文章讀完

1
今天講一個某高階微信群中發生的一段有趣的辯論:辯論的起因是有一則不到三分鐘的短影片被轉到群裡,影片的封面是人民公社集體經濟,講述者是張文茂教授。

隨後,一位群友發言:
這個教授應該去訪問一下目前70幾歲的那批農民,問問:他們想不想回到人民公社時代?別整天坐在有空調和暖氣的房間裡,拿著財政撥付的穩定工資,看著書,做社會研究。
什麼辣雞叫獸…… 
…..看這個辣雞叫獸推崇歌頌人民公社,真的想爆粗口:艹TNND
然後我懟了一句:“看到一個和自己不一致的觀點,直接斷言這個教授就是做在空調房喝茶不做調查研究?這個算不算知識分子的自大呢?關於農村集體經濟最近幾年來有很多討論,觀點不一,但並不是書齋裡面說空話。
然後就開始了一段很水的辯論。
對大躍進時期的人民公社,我的態度當然也是反對的。前幾年“塘約道路”很火的時候,我還和一些左派朋友有辯論。我認為“塘約道路”是一個個案,不可複製,不可持續。因為塘約道路依靠一個有能力無私慾的帶頭人,同時又沒有有效的激勵辦法。政治上激勵(升官),經濟上激勵(給錢)都會破壞“塘約道路”。“塘約道路”需要有覺悟的,高尚的,無私慾的帶頭人,而這種帶頭人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可複製,不可持續。
“塘約”作為一個模範,一個典型是可以的。成為全國典型也是一種精神激勵。但中國農村的轉型無法建立在存在著一群大公無私同時又能力極強的村支書的基礎上。
我反對的是,那位群友對事更要對人的態度,反對的是看了不到三分鐘的短影片就評判一個人,就把一個人定義成“辣雞叫獸”這樣的人身攻擊。
張文茂教授2024年去世的時候是75歲,應該是1949年出生,但那個短影片拍攝時間不詳。張教授在縣委黨校,縣級政府農村口任過職,當過鄉鎮的黨委書記,隨後才到北京市農村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從簡歷上看,應該是從縣一級基層走上來的。大躍進期間張教授大概9-10歲,也有一些親身體驗。
讀了幾篇張教授的文章,大部分觀點我不贊成,不過也有一些有意思的論點。比如他認為農業生產組織載體的規模最大到村級,超過村級就犯“左”的錯誤,就挺有意思。從文章看,張教授並不是什麼不學無術,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辣雞叫獸”。
而這位認為張教授是“辣雞叫獸”的群友是管理諮詢顧問,大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這位群友所述,包產到戶之前的八十年代初,他家所在的生產隊很窮,吃不飽飯,所以他想爆粗口罵張教授。然而,從糧食產量的資料看,包產到戶並沒有讓糧食產量產生質的飛躍。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發展的驅動力,也不僅僅是包產到戶。

我認為他對大躍進時期中國農村的瞭解,做過的實際農村調研應該不如張教授多。他看了3分鐘短影片,就能瞭解張教授?就可以下“辣雞叫獸”這樣的斷言?就可以爆粗口?這算不算對事更要對人,算不算人身攻擊呢?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不到三分鐘的短影片,封面寫的是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但內容其實是主要談毛澤東的。涉及人民公社,只有一個觀點,就是認為人民公社這種組織形式,不能只作為農業上的考慮,要和社會主義工業化聯絡起來。這個短影片並沒有對人民公社直接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覆。
我指出這個短影片實際不是主講人民公社時,這位群友的回覆是:
我沒說這個影片主談人民公社啊。我是從他語意裡,聽出他對人民公社持正面肯定立場。
一個70歲的老教授的一次講座,節選了一段不到3分鐘的,只有兩句話提到人民公社的短影片。這位群友從語意中聽出這位老教授對人民公社持正面肯定立場。然後,這位老教授就是“辣雞叫獸”,就可以爆粗口艹TNND了。
這樣的場景在今天的網際網路很常見,現實中其實不多。幾十年前,在現實中也很常見。一次講座,一篇文章,從裡面擷取一小段話,然後再語意中牽強附會搞出一些東西,然後就可以批倒批臭,再踩上一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了。
今天,我觀察到最有趣的一點是,思想偏反對派,崇拜美國模式,大力鼓吹自由主義的朋友,反而更喜歡搞斷章取義,喜歡對事更要對人,喜歡搞人身攻擊,搞批倒批臭。
這個問題,開始我不太理解,現在比較理解了。中國發展了這麼多年,發展的成就即使美國媒體也不能完全抹殺。事實擺在這裡,思維全面不極端的人,肯定會思考中國模式和美國模式的優缺點。中國模式有很多缺點,但也肯定會有很多優點。美國模式有很多優點,同時也有很多缺點。
思維全面不極端的人,不會一味的否定中國模式,一味的推崇美國模式。此外,身為中國人,多少對中國也會有點偏心,看中國模式優點會多看一些。
到今天,還在全盤否定中國模式,言必稱西方的中國人,基本上屬於思想頑固,鑽牛角尖,特別容易走極端的人。所以他們這些人一直喜歡搞“對事更要對人”、“批倒批臭”,也很合理。
同樣,今天認為中國“高大全”,沒有任何缺點;說美國一無是處,只有缺點沒有優點的人,也喜歡搞“對事更要對人”、“批倒批臭”。
極左和極右,臭味相投,很有共同語言。有些人,骨子裡是文革派,嘴上卻裝作自由派。
2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全面看問題,多看不同觀點的文章,特別是要看反對自己的文章,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
現在看起來,這個要求太高了。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看和自己觀點相左的內容。但至少我希望,大家在評判一個觀點或者一個人的時候,能把文章完整看完。
網上有很多對張維為的攻擊,都是擷取張維為文章中的一小段內容,或者講座中幾十秒鐘的陳述,然後斷章取義,加上自己的解釋引申,最後破口大罵。
今天網路上,很流行一張截圖一段短影片,然後就開罵的敘事方式。
一個講座,至少1小時。有心人挑出2-3分鐘,斷章取義,根本無法代表主講人的觀點。一篇幾千字上萬字的文章,擷取幾十個字,發個截圖,當成段子傳播,擷取幾十個字根本無法代表作者的觀點。憑空造靶,破口大罵,有意思嗎?
曾經一位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接受採訪的故事。他講了一段觀點,然後說了,這個觀點存在以下問題,所以我認為是錯誤的。然後採訪節選的時候,就把“存在以下問題,我認為是錯誤的”給刪掉了…..
全面客觀看問題,太難了。知識階層也很難,甚至知識越多,Ego越大,全面客觀的看問題越難。
不求全面客觀看問題,但評價一個觀點的時候,至少要把完整的觀點看完。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更要慎重,就算不能多讀幾篇文章,至少完整的讀完這個人的一篇文章,完整的看完這個人的一篇講座後再評論。
評論一個人的時候,也口下留情,別動不動就是“辣雞叫獸”,動不動就“艹TNND”,真不至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