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出盡,創新藥萬億市場天花板開啟

“目前整個醫藥行業可以說是利空出盡,只待時機。”
去年底某投資機構負責人話音剛落,2025年初醫藥行業尤其創新藥的火,終於被AI重新點燃。
2月26日A股、港股創新藥板塊均大幅走高,其中萬得醫藥生物指數上漲1.46%,成交額達557.53億元。
至2月27日該指數仍保持上漲,漲幅0.35%,當日成交額進一步增至606.09億元。自1月底以來,該指數已持續上揚。
萬得醫藥生物指數走勢圖,來源:Wind)
同在2月26日,申萬生物製品上漲1.88%,化學制藥板塊上漲1.92%,當日資金流入225.01億元。
基金方面市場情緒同樣高漲,聚焦創新藥、生物科技、CXO等領域的恒生醫藥ETF收盤漲5.5%,全天成交10.78%億元,成交持續活躍。A股滬深的生物醫藥ETF、生物科技ETF也有1.16%~1.75%的漲幅。
從個股來看,2月26日君實生物、益方生物、博瑞醫藥盤中均漲超10%,百濟神州港股、A股最高漲近4%,股價創歷史新高,其他信達、百利天恆、榮昌生物、諾誠健華等漲幅均逾5%。
外界看來,這無疑是創新藥乃至整個醫藥行業信心恢復,估值重構的表現,但若拉長時間線,創新藥行業的基本面回暖其實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已有跡象。
訊息面上,除了AI爆火的催化,政策、資金層面也不斷傳出利好,創新藥所處的宏觀大環境改善訊號明顯。
而行業內部,出海熱潮之中,創新藥企業也陸續進入業績收穫期,百濟神州、再鼎醫藥等先後明確盈利拐點將至,國內創新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呈逐漸提升的態勢。
自2021年中後,歷經三年多寒冬的創新藥行業,在內外部多方因素合力催化下,似乎終於迎來了新的成長邏輯。
01
外部:AI點火,政策助燃
2025年以來,AI無疑是全球最熱門的話題,醫療、交通、金融、教育、娛樂、家居、農業、工業、政務服務等領域,均在人工智慧應用場景的加持下,熱度高漲。
醫療作為整個生態鏈條都可與AI深度融合的行業,受到的利好觸動也尤為明顯,與AI搭上線的醫療、製藥企業,可謂備受追捧。
在創新藥領域,AI無疑也是本輪醫藥市場情緒逆轉的最大的催化劑之一。
投資機構ARK Invest近日釋出的《Big Ideas 2025》指出,AI驅動的醫藥開發,研發回報率最高有望達到47%,其中總成本可降低4倍,從24億美元降到6億美元,上市時間縮短40%,從13年縮短到8年。
Deep Seek爆火後,恆瑞、信達、復星、中國生物製藥等眾多國內企業紛紛宣佈接入該平臺,用於企業運營管理、藥物研發設計等,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
越來越多的AI+製藥、醫療的應用大場景也已經在醞釀之中,為創新藥的研發生產乃至整個醫療產業生態的發展帶來深刻變革,助力釋放新的成長邏輯。
對於AI在醫療領域的爆發,中信證券首席醫療健康產業分析師陳竹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為醫療行業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間。醫療是一個具有豐富資料且垂直程度很深的領域,AI難以在短時間內窮盡,因此將具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但更重要的是,AI之外,去年至今我國陸續出臺的創新藥相關政策,基於審評審批、支付、價格等全鏈條對創新藥行業給予支援,從宏觀層面支援創新藥生存發展環境,對於市場信心的恢復,也是功不可沒。
除了去年釋出的《全鏈條支援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以及年底明確針對創新藥支付的丙類目錄將在2025年落地,探討商保接入支付體系,國家層面對創新藥支付環境改善的動作一直在持續進行。
最近的訊息,來自2月中下旬在業內流傳的《關於醫保支援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輪徵求意見稿)》、《關於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徵求意見稿)》。
兩份檔案均涉及創新藥定價,提及藥品價格全口徑、全週期、全渠道的管理。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建設下,創新藥自主定價權亦有望提升,從而穩定醫藥企業盈利預期。
另外,近日國務院釋出的《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還提出要推動生物醫藥開放,最佳化藥品帶量採購及醫療器械採購可預期性,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同時,按照醫保局的部署,2026年醫保基金即時結算將推廣至全國,國談藥直接結算也將於2026年全面實現,此項改革有望加速行業資金週轉,提升醫藥行業效率。
曾被認為扼住了國內創新藥發展喉嚨的定價、支付環境,也將在系列的政策施行後得到改善,並給予創新藥企業更多的發展機遇。
光大證券指出,政策利好下,醫藥創新全產業鏈有望進一步向高質量方向發展。
02
內部:盈利拐點,資金迴流
外部環境得以催化的前提,在於創新藥行業內部的已為發展打下基礎。
不完全統計,2024年我國創新藥出海交易達到98起,披露的總交易額近600億美元,較2023年同比增長96%,僅首付款就在50億美元以上。
出海熱潮背後,不僅是我國醫藥創新能力得到認可而受到MNC的青睞,更在於國內創新藥經歷過去10年高速發展後,已經站到了國際舞臺,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年初的2025JPM大會上,作為創新藥第一大市場的美國甚至有行業人士表示,目前FDA受到的新藥臨床申請中,有超50%的早期研發來自中國,這種情況若持續,恐對美國的創新藥研發生態系統造成衝擊。
也同樣在該大會上,諸多中國創新藥企披露了重磅藥物的研發進展、企業發展戰略,其中百濟神州、再鼎醫藥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迎來盈利拐點。
在此之前,百利天恆、神州細胞等已經在管線BD、核心大單品的助力下實現扭虧為盈,君實、信達等虧損亦在持續收窄。
2月24日神州細胞最新披露的2024年1.12億元淨利潤扭虧為盈背後,便來自於核心產品安佳因®及其他上市產品銷售增加的助力。
據Frost & Sullivan測算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創新藥行業市場規模空間超過1.13萬億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藥物陸續走向商業化,國內創新藥企業即將進入業績兌現期。企業盈利改善預期加之政策環境利好拐點加速來臨,生物科技及AI等人工智慧技術的催化,無疑將加速開啟行業更大的增長空間。
此前曾因定價、支付政策、退出渠道不暢通等因素的影響,醫藥行業自2021年中後進入了資本寒冬期,如今,創新藥熱度升溫,市場信心逐漸恢復,資本寒冬也終於有了消逝的跡象。
一級市場方面,近一年各地來有著國資背景的醫藥產業基金陸續成立,並逐漸進入創新藥產業,2025年AI的爆發吸引了更多資金迴流至醫藥行業。
有著國內“AI製藥第一股”之稱的晶泰科技,趁著風口在2月19日宣佈將透過股份配售籌集約20.88億港元的資金。
民生證券研報資料則顯示,今年1月全球醫療保健和AI領域融資額分別為94億和57億美元,佔當月風投總額的58%。
二級市場的醫藥行業估值修復更為明顯。
萬得醫藥生物指數顯示,自去年國慶節前醫藥行業受系列政策利好刺激快速起飛至一萬點以上後雖有所回落,目前仍在整體上升通道。截至2月27日,近20日漲幅6.68%,今年以來上漲了3.05%。
申萬化學制藥板塊,近20日流入的資金就有4130.8億元。基金方面,截至2月25日港股通創新藥ETF規模、份額雙雙創歷史新高,最新基金規模11.83億元,僅近兩個月資金淨流入就超5.2億元。
對於近期創新藥概念股普遍上漲,知名美元基金Pivotal bioVenture中國區管理合夥人柳丹曾指出,除了市場信心有所恢復,也在於此前創新藥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跌,本身存在價值修復的空間。
有行業人士表示,因為AI+製藥的真正落地兌現可能還需要時間,目前資本市場醫藥股上漲行情存在AI主題炒作的情況,但AI確實吸引了一些資金的進入,對於醫藥行業而言,將改善資金面,且“醫藥+AI”的發展值得長期關注和重視。
長期來看,受益於國內藥品價格政策最佳化,丙類目錄等帶來支付環境的改善,宏觀環境向好及海外降息預期,國內具備原始創新潛力的優質創新藥資產,乃至整個醫藥行業,都有望在2025年迎來全面的價值重估。
結語
我國創新藥產業規模,創新研發能力正在不斷提高,越來越多MNC到國內尋求授權合作;同時國產創新藥陸續進入商業化階段,藥企逐漸實現自我造血;政策端最佳化範圍持續擴大,定價、支付的市場自由度更高,有望進一步改善企業盈利能力,給予資本市場更多信心。
“萬事具備”的情況下,受AI人工智慧等的催化,創新藥瞬間爆發,重新獲得市場關注,資本寒冬亦有望消融,整個行業將在各方利好推動下獲得加速發展。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