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黃藍大戰背後的邏輯:外賣為啥成了誰都想搶的香餑餑?

最近幾周,世界不怎麼太平。但在你或許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一場同樣激烈的商戰正在上演。

來,一起看幾條新聞。

先看阿里:
36氪獨家獲悉,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訂單618期間峰值已突破6000萬單。其中淘寶閃購近4000萬單,餓了麼則超過2000萬單。
不到1個月的時間,這個數字又有大幅提升。5月26日,淘寶方面曾官宣,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日訂單數已超4000萬。其中,非茶飲訂單佔比達75%。
自5月2日正式上線,淘寶閃購的訂單量一路飆漲。據36氪瞭解,淘寶內部原本預計達到1000萬單需要十幾天時間,但實際只花了6天,而從1000萬單到2000萬單的突破,間隔時間也很短。
——《36氪獨家丨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訂單峰值突破6000萬單,這個夏天結束預計達到8000萬單》
或者,一句話總結:
阿里,贏了。

不過癮,再看京東:

2025 年,京東進入了久違的全員戰鬥狀態。
它做外賣,3個月時間迅速拿下2500萬訂單,打破了外賣市場幾年的穩定格局,它發力即時零售,自建前置倉賣自營的生鮮、酒水、美妝。
——《獨家丨劉強東首次分享做外賣、酒旅的邏輯:京東做所有業務都是為了供應鏈》
或者,一句話總結:
京東,贏了。

要不,再看看美團?
剛剛過去的618,近百萬實體店在閃購上迎來了超過1億名顧客。手機成交額翻倍,智慧裝置增長超6倍,白酒增長超10倍。商傢伙伴們說,“今年,線下店終於也感受到了618的力量”。
藉助社群零售服務站點和新供應鏈體系,產地生鮮和日用百貨可即時送達。小象超市已在全國20個城市開設了近千個前置倉,為社群居民提供生鮮食雜“30分鐘送達”服務,今年農產品銷售額將超過200億元。
——《美團將全面拓展即時零售,推動零售新業態提質升級》
或者,一句話總結:
美團,也贏了。

就像一場拳擊賽,每個選手都一邊拳打腳踢、左躲右閃。一邊高舉金腰帶,宣佈自己是拳王。
但我們觀眾看得清楚,這叫混戰。

晚點的總結特別好。
上一次網際網路大公司集體加入一個戰場,還是 5 年前的社群團購。當時很多行業人士認為,社群團購之戰將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有史以來最慘烈的戰爭之一。
今天,最激烈的戰場換了。
沒錯,這真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所有平臺都輸不起的戰爭。
這片戰場的名字,就叫“即時零”。

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商業世界最慘烈的戰場。至少是之一吧。

看懂了它,你就能看懂未來幾年的許多商戰導彈。究竟為何而發,打向哪裡。

那,到底什麼是即時零售?

其實一點也不神秘。
你正準備炒菜,醬油用光了。怎麼辦?上盒馬買瓶醬油,順帶捎把小蔥。半小時上門。
這就叫即時零售。
你正準備參加重要會議。嘩啦,醬油灑了一襯衫,找不到第二件備用。怎麼辦?上京東秒送買襯衫,半小時就送到。
這也是即時零售。

總結一下。線上下單(透過某個APP入口),線下配送(通常是騎手,未來可能是無人機),快速送達(最好30分鐘,最慢最慢一個多小時吧)。
這就是即時零售
你可能要說,就這麼簡單?這不就是外賣嗎?
沒錯,就這麼簡單。

實際上,外賣,就是即時零售的一部分。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送的是“午飯”這種特殊的商品。或者說,讓外賣騎手去送醬油、送襯衫、送藥、送耳機,就是即時零售。
雖然有點囉嗦,但應該算說清楚了哈?

那你說,為什麼巨頭都在搶奪這塊市場?是因為它特別賺錢嗎?

真不是。
有位業內資深人士,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
即時零售,是利潤的鹽鹼地。
奇怪,為什麼?
其實也不難想到。大概是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剛性的配送成本:
最後一公里,再怎麼都需要人力來配送。只要無人機還沒法送到我家門口,只要還需要人騎著小電驢,風裡來雨裡去的送。這就是一筆剛性成本。

其次,需求分散:

同樣需要人來配送,但快遞的利潤率就還不錯。因為可以用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想想看,你寄個快遞到隔壁小區,也要先去集散中心,再從集散中心發貨去隔壁小區。這不是快遞公司蠢,而是這樣“中心化”管理最高效。
而即時零售的需求,是“去中心化”的,是“散點狀”的。A超市到B家,C飯店再到D家。一個騎手頂多順路帶上三五單。不可能像外賣那樣一拉一整車。
即時零售的規模效應上限,比快遞差著一大截。

最後,使用者對價格敏感性很高。

弄髒衣服這樣的緊急情況,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時候,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程度其實很高
用經濟學術語說,叫“價格彈性很高”。用大白話說,叫“賣不上價”。
還拿買醬油舉例子。假設超市賣10塊,線上賣多少錢你能接受?11、12,或許可以。但如果賣到15,估計我寧願穿衣服下樓跑一趟了。這也是為什麼,外賣市場的價格戰無比慘烈。

正是這些特性,造成了這個行業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

很多玩家,並不打算靠即時零售本身掙錢。
不為了掙錢,那為了什麼?
為了流量入口。

可以不掙錢。這不是我臆想的,是劉強東親口說的:
今天大家看到的是我們跟美團的外賣之爭,但其實我們背後邏輯是生鮮供應鏈——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前端賣飯菜永遠不賺錢,我要靠供應鏈賺錢就可以了。客戶過來的時候,現在有 40% 的人去買我們的電商產品。
我們做外賣虧的錢,也比去抖音、騰訊買流量要划算。
——《獨家丨劉強東首次分享做外賣、酒旅的邏輯:京東做所有業務都是為了供應鏈》
你看,做外賣就算虧了錢,也比買流量更划算
天貓的總裁劉博,話裡話外也有這個意思。
晚點:今年行業裡外賣動作很多,有平臺說買餐飲外賣的消費者中有 40% 的人會交叉去買它們的電商產品,你們比它們多還是少?我想知道,淘寶做外賣對電商的價值有多大?
劉博:我們有一個大戰略,晚點跟大家溝通,我現在可以透露的是,淘寶閃購給我們的使用者活躍度帶來了很好的增長。
晚點:淘寶更在意的是即時零售這種新的模式,還是更在意給電商拉來了新的活躍購買使用者?
劉博:當然都有價值。淘寶閃購帶來了整個平臺的使用者活躍度明顯提升,這就對淘寶天貓各核心品類在未來發掘新的商業模式、觸達新的商機帶來了很大的可能性。
——《天貓總裁劉博的 618 彙報:剔除退款後的 GMV,三年來最大幅度增長》
劉博反覆強調的,是即時零售業務提升了使用者活躍度,是流量價值。

外賣,或者說即時零售,正在成為巨頭們無法放過的“流量入口”。

那,到底什麼叫“流量入口”?

兩個月前京東美團大戰時,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京東大戰美團,最受傷的是誰?》
快速回顧一下主要觀點。外賣是一個超高頻生意,一天開啟兩三次。幾乎只比微信、抖音這樣的“頻率怪獸”稍遜一籌。
就拿京東為例,只要用外賣,讓使用者養成了“一天開啟幾次京東”的習慣,使用者就會順手買個耳機、訂個榴蓮。
類似的邏輯其實發生在很多地方。比如美團、阿里收購哈囉、摩拜這樣的共享單車。不是為了賺共享單車的一點小錢,而是用這種高頻場景,讓你多開啟幾次主站APP。
這就叫“流量入口”。

這很像手機。對很多廠商來說,手機利潤率也很低,不直接掙錢。羅永浩有一次在釋出會上直說:賣手機就是交個朋友,真不賺錢。靠後續的生態、配件,才能賺點小錢。

沒錯,如今的手機,就是生態系統的流量入口。
買小米手機,大機率就用小米的全套生態。買華為手機,大機率用華為全套生態。所以,哪怕手機不賺錢,甚至小虧一點,那也值得。
即時零售之於電商平臺,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即時零售也許是鹽鹼地,但在這片鹽鹼地的下面,埋著滾滾流淌的“流量石油”。挖“鹽”本身不賺錢,但只要挖穿了鹽層,抽上來的“油”,才是價值千金。
利潤的鹽鹼地,卻是流量的黃金地。

看懂了這一點,你能瞬間看懂很多,之前或許不理解的商業現象。
比如,很多人吐槽過,京東要做外賣,為什麼不能單獨做一個APP?為什麼非要和主APP綁在一起?還只在“秒送”旁邊加個“外賣”的黃色小框框?為什麼要藏這麼深?這到底是想讓人點還是不讓人點?
現在你明白了,不會新做一個APP的。因為大機率上,京東原本的目的就不是靠外賣掙錢,而是用外賣業務給主站引流。做個單獨APP,你就更不會開啟京東主站了。

還有,傳聞中劉強東說的“外賣業務淨利潤率控制在5%以內”。

很多人質疑5%這個數字。因為似乎外賣行業平均淨利潤率就很低。
但我們不必糾結於這個數字本身。重要的是,如果屬實,這個傳聞所傳遞出來的訊號。就像雷軍說“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不超過5%”一樣。
這不是說小米就不掙錢了。而是說“我不需要靠這個掙錢”。

巨頭們爭的不是那一兩單配送費,而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

邏輯大概理清楚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

搶佔流量入口。這似乎還不足以解釋這場戰爭的激烈程度。僅僅是一個“入口”,真的值得巨頭“全員戰鬥”,把它視作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嗎?

因為,如果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即時零售不只是一灘業務,而是大遷徙時代的一張“諾亞方舟船票”。

這句話有點費解,需要點篇幅解釋。

我們需要把時間軸拉得更長,你會看到一條商業世界不變的鐵律: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裡,商業的趨勢就遷徙向哪裡。
而過去的20年,零售這條賽道,經歷了3次大遷徙。

第一次大遷徙,是“空間的革命”, 從線下到線上,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限制。

網際網路技術的出現,讓人們驚呼,線下效率太低了。消費者們紛紛跑去網上購物。
這次遷徙,咱們太熟悉了,我就不囉嗦了。
總之,淘寶、京東這些平臺,都是趁著這一波大遷徙的紅利而崛起。

第二次大遷徙,是“注意力的革命”, 從貨架電商到內容電商,改變了使用者注意力的分發方式。

沃爾瑪、家樂福是貨架電商。淘寶京東,本質上還是“貨架”,只不過把貨架搬到了線上。
貨架電商,只能“先有需求,再有渠道”。我去淘寶買一件襯衫的前提,是我需要一件襯衫。
那沒有可能,“先有渠道,再有需求”呢?當然可以,短影片技術的成熟,讓它成為可能。
我本來不需要一瓶拌飯醬,但刷著短影片,我嘞個去,這個人吃飯怎麼能吃的這麼香,這得好吃成什麼樣啊?買了買了。
沒錯,這就叫內容電商。抖音、小紅書這樣的內容電商平臺,都是趁著這一波大遷徙的紅利而崛起。

第三次大遷徙,是“時間的革命”, 從非同步到即時,把履約時間壓縮到了極致。

去線下超市,得換衣服出門。網上購物,得三五天送到。
但有的需求,就是等不了,不想等。只要你能解決“即時性”問題,我立刻就下單。解決不了,那我寧願不買了。這怎麼辦?
沒錯,消費者對“即時性”的極致追求,催生了即時零售,催生了“第三次零售大遷徙”。

每一次大遷徙,都是一次行業格局大洗牌,甚至會誕生新的行業巨頭。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說,即時零售不止是一灘業務,而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是零售的基石、是刺刀見紅的商業戰場,是大遷徙時代的“諾亞方舟船票”。
錯過一班車,可能只是掉隊。但錯過一次大遷徙,就可能被整個時代拋棄。
所以,我們已經看到,還將持續看到,巨頭們在這個賽道上,拼盡全力。

最後的最後,還有個返場問題。知道了這些,有什麼用呢?

嗯…沒什麼大用。但我就是喜歡這種搞懂一件事的感覺。我相信,你也有這種感覺。
“看懂”的快樂,是最純粹的快樂。
該點午飯了,加杯奶茶,慶祝一下。

可是,那麼多優惠券,我該用京東、美團、還是餓了麼呢?
你看,戰爭,已經悄悄在我們每個人的手機裡,炮火紛飛。
參考資料:
1、36氪獨家丨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訂單峰值突破6000萬單,這個夏天結束預計達到8000萬單
2、美團將全面拓展即時零售,推動零售新業態提質升級
3、天貓總裁劉博的 618 彙報:剔除退款後的 GMV,三年來最大幅度增長
4、獨家丨劉強東首次分享做外賣、酒旅的邏輯:京東做所有業務都是為了供應鏈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歌平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第2638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任何機構或個人抓取本文內容,用於訓練AI大模型等用途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