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Unsplash
撰文 | 傑西·格林斯潘(Jesse Greenspan)
翻譯 | 王越
小紅蛺蝶(Vanessa cardui)堪稱蝴蝶界的超級馬拉松選手,它們的遠距離遷徙能力甚至超過了聞名遐邇的君主斑蝶(Danaus plexippus)。雖然小紅蛺蝶環球遷徙的習性早已為人所知,但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精確揭示了它們的遷徙路線。
透過數代的接力,小紅蛺蝶每年可完成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非洲赤道地區往返1.5萬千米的壯舉。儘管並非所有小紅蛺蝶都會遠距離遷徙,但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連結》(PNAS Nexus)的最新研究表明,某些小紅蛺蝶能從歐洲出發,飛行4000千米抵達非洲薩赫勒地區越冬,途中穿越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其他研究者還發現,少數個體甚至會意外跨越大西洋抵達南美洲。在北美洲,它們翩躚於墨西哥與加拿大之間。而在亞洲,人們甚至曾目睹它們飛越喜馬拉雅山脈。
“它們絕不是隨風飄蕩的流浪者,而是自主把控航線的飛行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鱗翅目專家阿瑟·M.夏皮羅(Arthur M. Shapiro)這樣指出,他補充道,“在理想的遷徙條件下,天空中會遍佈小紅蛺蝶的身影。”
小紅蛺蝶體型很小,體重通常不足1克,因此科學家無法安裝傳統的追蹤裝置來監測它們的遷徙路線。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生態學家梅甘·賴克(Megan S. Reich)和團隊另闢蹊徑,透過檢測40只小紅蛺蝶樣本翅膀中氫和鍶同位素的比例,成功追溯到了它們遙遠的出生地,證實這些蝴蝶是真正的長途飛行家。
“人們常認為蝴蝶是脆弱短命的生物,”賴克表示,“但它們其實擁有驚人的韌性。”小紅蛺蝶尤其適應長途旅行:無論身處何地,都有無數植物可以提供補給;寒冷時,它們能夠透過顫抖維持體溫;三角形的前翅可以以每小時48千米的速度推動它們前進;依靠儲備的黃色脂肪,它們甚至能飛昇至人類肉眼難及的高度——這也解釋了為何英國人在21世紀前幾乎從未觀測到小紅蛺蝶飛離英國,從而誤認為它們每年冬季都會死亡。
但小紅蛺蝶絕非特例。全球可能有數千種昆蟲存在遷徙行為,包括橫渡印度洋的蜻蜓、穿越澳大利亞的蛾類、以及乘風跨越東亞的飛蝨。“昆蟲界存在著諸多不可思議的遷徙,”賴克感嘆道,只不過其中絕大多數尚未被記錄。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5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