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李佳映(Gayoung Lee)
翻譯 | 仇豔菲
在往返越冬地數千千米的旅程中,像蠟嘴雀和鶯這樣的小型鳴禽常會在夜間飛行,白天休息。與許多大型鳥類不同,它們常常不會結群而是獨自遷徙。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它們在夜晚並非完全孤身飛行。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的鳥類學家本傑明·M.範多恩(Benjamin M. Van Doren)和同事在北美洲東部的26個位點設定了地面麥克風,收集了超過18 300小時的鳥類飛行叫聲。他們發現,獨自遷徙的鳴禽似乎會跨物種合作,與其他獨自飛行的鳥類分享自己的身份資訊,以及前方需要留意的情況。
這項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跨物種社交對鳴禽遷徙行為的影響,可能比此前認為的更大。範多恩表示:“傳統觀點認為,每隻鳥都會遵循內在本能或經驗遷徙。如果它們不是幼鳥,且已遷徙過多次,肯定會依賴記憶和經驗遷徙——並且通常是獨行。”
在黑夜中飛行會給鳥類之間的協作帶來挑戰,例如,獨自遷徙的鳥類無法獲取其他鳥類的飛行路線等視覺線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生物學家艾莉森·皮爾斯(Allison Pierce,未參與這項研究)主要研究鴴亞科鳥類的遷徙。她指出,這同樣給研究人員觀察鳥類帶來了挑戰。為了研究鳴禽的遷徙,範多恩和同事不得不尋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聆聽各種各樣的鳥鳴資料:鳴禽每隔幾秒到一分鐘發出的、看似隨機的啾鳴聲。

範多恩說:“它們在遷徙時為何會耗費這麼多精力鳴叫,原因一直不明確。這背後肯定有一些原因或者益處,否則就是在浪費能量。”範多恩和同事透過改進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的鳥類叫聲識別程式Merlin,開發了一款機器學習工具,並用其分析了研究中的海量資料。
他們發現,不同種類的鳥類在飛行時會相互靠近,並以特定的模式鳴叫,“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遠高於隨機,”範多恩說。他還表示,這些鳥類從芝加哥飛往阿根廷的旅程中並非完全靠自己找路,“在夜間遷徙的數十億隻鳴禽之間或許存在一些資訊交換。這項認知將徹底改變我們對鳴禽遷徙的理解”。
範多恩表示,尚不清楚這些鳥類具體交流的資訊。但他們有一些合理的猜測,比如不同種的鳥會有不同的叫聲,即使是同一種鳥,不同年齡或性別發出的啾鳴聲也有所不同。因此,鳴禽可能利用這些資訊來向其他鳥介紹自己。範多恩解釋道,無論如何,“與其他鳥類保持聯絡可能有助於它們更有效地導航”。比如,它們之間可能交流落腳點和棘手的天氣狀況,諸如霧、雨等資訊。他還表示:“即便是對於有經驗的鳥類,遷徙也是一段非常危險的時期。”
範多恩補充說,科學家此前觀察到,鳴禽在白天覓食和躲避捕食者時會形成看似混合物種的群體。他們的研究證實,這樣的夥伴關係或能發揮超出意料的重要作用。在理想情況下,未來的研究可以藉助更直接的研究方式來驗證這些假設,比如給特定鳥類佩戴追蹤器,在遷徙過程中跟蹤它們。皮爾斯認為:“如果我們能從一個大的群體層面深入理解個體行為,這將會成為理解鳥類遷徙方式的關鍵。”範多恩表示,對他來說,這體現了大自然運作的驚人複雜性。
本文選自《環球科學》2025年4月刊“前沿”欄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