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每一個年輕國人面前,史詩級的套利機會

今天,我拿出經年累月沉澱下來的精華認知,把壓箱底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奉上。
只要你現在生活在中國大陸,那麼這2個歷史性、史詩性、人人都能夠把握的重大套利機會,你絕對應該流連下、關注到。
1
我已經將一半的生活重心,從深圳,轉移到了香港,已經過上了雙城生活。

香港屬於大中華區,在文化、語言方面和大陸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香港是發達經濟體地區,在地方治理、經濟、網際網路等多方面,又和一河之隔的深圳,有著天壤之別。

我印象最深的差異之一,便是地鐵票價。
同樣里程的香港地鐵票價,幾乎是深圳的10倍。
比如,從福田口岸出、進海關,到達香港東鐵線的首發站落馬洲,一路南下,2個站到達粉嶺站,票價25.7元港幣(約合23.57元人民幣),直達終點金鐘站,票價則需要50.80港幣(約合46.58元人民幣)。
差異之二的,便是人工費用。
無論是請家政服務,還是房子裝修等,哪怕上門了什麼工作都沒幹,就要支付藍領師傅200-300港幣的費用。
如果是夏天到了,清洗一臺無故障的空調,1000港幣是起步價。

也差不多是深圳人工費用的10倍。

但是,我們仔細地做一下跨地、跨國比較,

公共交通費用、人工費用,動不動是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對應費用的5-15倍的地區、國家,可不僅僅是中國香港、新加坡,同樣包括了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

搭乘地鐵、高鐵;

下館子、休閒按摩、修車、家政、房子裝修;

水、電、煤氣的賬單;

電視和網路套餐……

如果將和中國大陸的一、二線大城市,和具有相同基礎設施水平、治安水平、人工服務水平的國際大城市相比較,所有這些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價格,中國的幾乎是後者的1/10-1/5。

所以,當我們習慣了低價格的高質量服務後,前往香港、新加坡、北美、歐洲,無論是旅行、留學還是移民生活,對在國內從來不介意的小賬消費,都會變得高度緊張,能自己自助式解決的,就儘量不麻煩別人。

那我們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大城市的日常交通、人工服務、水電煤氣、少年宮和博物館的開支,能夠做到如此低廉呢?
如果你感覺到歲月靜好,那一定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真正買單的,另有其人,正是:
在大城市買了房子的人!
很多購房者,並不知道,自己在買房的那一刻,支付了首付款、簽訂了30年房貸合同後,這些錢分別流向了哪裡。
我們拿出中國曾經是最好一檔次的地產開發企業:

萬科,從2011年至2022年的12年裡,收到購房者的首付款、銀行放貸款項之後的流向明細,來看看購房者的錢,到底被誰拿走了。

土地出讓金:12172億元,佔據34.99%;
國家和地方稅、費:4647億元,佔據13.36%;

銀行利息:1780億元,佔據5.12%;
對產業鏈上游企業支付設計費、建築費、監理費、材料款、工程費等:12248億元,佔據35.2%。
如果還有多餘的錢,則作為地產開發商的高階管理人員、普通員工的人力薪酬,以及對股東的分紅。
如果不考慮支付給國有銀行的利息,僅僅考慮進入了國家、地方財政賬戶的土地出讓金、稅、費,比例也超過了48%,接近一半。

考慮開發商給銀行的利息、購房者家庭30年房貸的利息。銀行賺了錢之後也是繼續放貸出去支援製造業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發展。
也就是說,

購房者的首付款、30年房貸的本金和利息,進入公權力財政賬戶、國有金融機構,用來支援社會秩序運轉、基礎設施運營、公共服務的部分,遠遠超過了一半。

(杭州錢江新城。圖源:青驛網@南麂土著,版權所有)

假如一位購房者,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中的任何一個大城市,購買了名義總價600萬元的房子,首付款付出了180萬元,貸款了420萬元,30年下來,利息部分就要等同於貸款本金,那麼:首付款+貸款本金+貸款利息,將近要付出1020萬元。
其中的絕大部分,用來支援、補貼:

一:體制內人員的薪酬、福利;

二:體制部門對公共服務的外包採購支出:環衛、安保、輔警……
三:公共交通車、地鐵、博物館、圖書館、少年宮、免費公園的建設和運營;
四:社群醫院、三甲和三乙大醫院、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建設和運營;
五:銀行對當地小微企業、製造業企業的放貸,有一部分會成為壞賬無法回收。
站在2021年年尾,回望改革開放以來42年,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地方開啟賣地創收模式以後20年時間,我們所見證的偉大成就,

必須毫不誇張地說,從東部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往東部沿海、中部平原地區大城市遷移、安家落戶、買房子的人,居功至偉。

他們對未來抱有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房價永遠漲、薪酬永遠漲到自己60歲退休為止的樂觀心態,以大家庭未來30年的收入為賭注,下注到一棟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上。
從主觀上來分析,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去大城市生活、享受房價上漲的財產夢想;
但是,客觀上,以無痛感的方式,為中國基礎設施水平的突飛猛進、體制內人員的生活水平、公共服務的效率提升和體驗完善,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只有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多年的補貼,才維持了在大城市裡的基層藍領工作者的低成本,使得他們不需要承擔高昂的居住、交通、餐飲成本,這也間接使得各種人工服務價格,可以保持在低位。

只不過,經歷了2020-2022的3年特殊時期,以及房地產、網際網路、教育培訓、醫藥醫療行業的急劇收縮,迷夢終究到了夢醒時分。
他們發現背上下半輩子的重擔,很難再卸下來。
哪怕一個家庭的2個正值青壯年的勞力,月總收入穩定地在3萬元人民幣以上,在大城市的生活依然捉襟見肘,處處漏風。
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了一個史詩級的、歷史性的套利機會。
只要不買房,不支付土地出讓金、稅、費、銀行利息,那麼依然可以在全世界都難尋的、價效比最高的方式,享受最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力服務。
只要不買房,年輕人就可以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以極其低廉的票價,享受到美國紐約、舊金山,都沒有如此便捷的地鐵、高鐵、公共交通車服務,也可以對家政、裝修、按摩休閒、下館子等服務,予取予求,幾乎不用考慮價格。

他們發現,小兩口子月總收入在1-2萬元,租房花去2000-3000元,點精緻外賣、吃海底撈、2周看一場電影、喝進口牛奶、買大牌化妝品、去城市山林徒步、去三亞香港和東南亞旅遊、偶爾在短影片平臺上打賞下小哥哥小姐姐……根本花不了多少錢!

只要不買房,上班賺的錢根本花不完!
這簡直就是一筆鉅款。

持有這種心態的年輕人,可以完美實現低成本、高質量生活,根源就在於他們實現了不同代際人群間的套利。

2023年及之前的購房者,捨得一身剮,為全社會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貢獻了下半輩子的付出;
而思想解放、輕裝上陣的年輕人,在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中離席了、不陪他們玩了,真正實現了一本萬利的套利!
2
然而,如果你只想到,明哥能發現國內不同人群中的套利機會,就太小看我了。

從2019年開始,我就在殫精竭慮、孜孜不倦地完成另一項造福於讀者、社會國家的跨國套利大業。

如果你當初就躬身入局開始操作,甘坐冷板凳、堅持至今,你的可投資資產,已經上漲至讓你驚訝的規模了。

雖然從2019年底開始,美國經歷了疫情爆發、股市3次熔斷、總統大選亂象、高通貨膨脹、美聯儲罕見加息、俄烏戰爭、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脫鉤斷鏈
但是,站在2024年第一季度回首過去4年多,我們必須清醒地認清美國這些得到全球公認的客觀事實:
順利地走出了疫情的衝擊;
制度保證了政權交接順利;
美聯儲的加息政策克服了通貨膨脹;
財政部和五角大樓高強度無償援助烏克蘭抵禦俄軍,穩住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戰爭的局勢;

製造業迴流、晶片法案、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脫鉤斷鏈的進展,符合預期;

宏觀經濟軟著陸、經濟火熱、失業率奇低;
美元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繼續保持強勢;

人工智慧產業革命取得根本性突破,帶領人類科技文明進入無人區;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持續不斷地創出歷史新高度。

微軟、谷歌、英偉達、Meta、光刻機公司ASML等網際網路、軟體、半導體產業的科技公司,不僅開創了大語言模型的演算法、模型,也從以前的圖形處理器GPU出發創造出來前所未有的人工智慧晶片生態。

這就使得大科技公司的股票,不僅翻越了2021年底的價位,也早就創下了歷史新高。

英偉達

的股價,從2022年底部開始計算,從當初的14.61美元/股,暴力上漲到了昨天的124.58美元

/股,漲幅達到了7.53倍!

微軟的股價,同樣的時間區間,從當初的231美元/股,上漲到了418.47美元/股,漲幅達到了81.16%。
Meta的股價,同樣的時間區間,從當初的88美元/股,上漲到了527.42美元/股,漲幅達到了5倍!

根據我專業的分析,這一輪科技革命,矽谷所有的科技公司的共識之強烈,遠遠超過了CPU晶片架構(Intel x86架構 vs ARM架構)、電腦和伺服器作業系統(Windows vs Linux/Unix)、移動操作作業系統(iOS vs Android)浪潮時期的共識的。

生成式人工智慧產生了主觀意識,對人類的意義,遠遠超過了Windows作業系統的發明、智慧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明。
納斯達克市場科技公司股票的大牛市,星辰大海才剛剛起步。

如果我們中國人,能夠投資到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的股票(或:組合),讓矽谷的科技公司、藍色星球上最有智慧的大腦,幫助我們賺錢,使得財富的增長速度不僅可以超過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還能和世界首富們同頻共振、共同進退,那我們就壓根不羨慕普通美國家庭,也不用羨慕前去美國留學、就業、創業的大部分華人工程師、企業家了。
因為他們中的大部分,可能不懂得投資,至少不會把家庭絕大部分財產,放在最優質的股票(組合)上。
就算在美國的部分人精於投資,和我們中國人一樣取得了不錯的投資回報率,但是他們在美國本地生活,要承擔在當地高昂的房價、租金、水、電、網路、人工服務,生活質量怎麼比得過在中國的我們呢?
讓最聰明的美國企業家、創新家,為我們賺取美元;

我們要賣出時,基金公司會將美元帶回國內,為國家創造外匯,再換成人民幣交予投資者的我們;

我們在中國消費,享受同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下低廉的價格。
這種跨國套利,就能夠賺到最多的錢,享受最低成本卻高質量的日常服務了。

並且,這是高等級的愛國形式。

讓美國科技界、美聯儲為我們打工;
用他們的辛勞和創新,促進中國的消費、經濟繁榮,帶動中國的就業、稅收。
從2019年開始,我就一直建議讀者朋友們,踐行最樸實、最高等級的愛國行動。

在國內股票市場,我們無法買入特定的個股,但是卻可以投資跟蹤了2支世界最強科技指數的多支ETF,它們的底層成分股包含了最頂尖的科技公司股票。這2支指數分別是:
納斯達克100指數(.NDX)、
納斯達克科技市值加權指數(.NDXTMC)。
在我國A股市場,由於投資者都發現了這一絕妙的方法,所以多家基金公司也在過去2年增加發行了多款ETF。

它們在ETF產品設計的基本面上有所差異(跟蹤指數、權益倉位佔比、管理費和託管費、資產淨值),但是差異很微弱,以至於溢價率的高低,幾乎成為現階段投資者應該考慮的唯一因素了。
溢價率越低,被炒作的程度越輕,交易價格和內在淨值越接近;

溢價率越高,被炒作的程度越高,交易價格比內在淨值高出的幅度就越大。
所以,溢價率越低,安全墊越厚。
假如市場行情發展到了另一階段,比如金融環境對不同科技公司的影響程度不一、不同ETF的溢價率持平了,那麼投資者可以切換不同的ETF。

只不過,站在2024年8月中旬的時間點上,我按照溢價率,挑選出了2款安全墊最厚的ETF,供讀者朋友們研究、對比。

從2019年10月開始,到2024年7月,國內基金公司發行的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ETF品種,綜合指標最好之一的是國泰基金的納指ETF(513100)。
從我撰文推薦關注以來,納指ETF(513100)的價格從0.547元,上漲到最高的1.572元,漲幅達到了187%。
由於時間跨度長,因此行情走勢圖中,每一根K線代表1個月的走勢:
2023年10月底才建倉完畢的納斯達克指數ETF(159501)

,由國內的嘉實基金公司發行,同樣是跟蹤的納斯達克100指數,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溢價程度最低,還沒有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如同蒙塵的金子。

從那時起的價格0.978元,到今年7月11日的最高價1.450元,

在短短的9個半月時間裡,漲幅也達到了48.3%。


為了方便展示,
行情走勢圖中,每一根K線代表1周的價格走勢:
收益率(以及波動程度),不比買A股、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信託、房子,要強得太多了嗎?
更關鍵的是,你在美國科技公司股票、ETF上賺來的每一分錢,都會花在國內,促進消費、經濟,會帶動中國企業的營收,會創造稅收。
目光宏大、視野國際化的史詩級套利機會,竟如此簡單,動動手指就可以實現。
那麼,我為何選擇此時此刻,來建議大家研究、關注呢?

3
因為,從7月11日至8月5日,美股市場剛剛經歷了一場較大幅度的調整。
然而,促使美股下跌調整的原因,卻是捕風捉影、毫無根據的。

我之前在2篇文章詳細地論述過:
這裡再簡單講解下:
美國勞工部公佈的7月份非農就業資料,被錯誤解讀為“衰退的訊號”;
恰逢日本央行意外加息,使得國際投資者的套息交易模式,走到了一個急劇反向的拐點。
然而,過去1周美國發布的PPI、CPI、零售、初請失業金人數等經濟資料,駁斥了美國經濟會陷入衰退的謬論;
與此同時,原來運行了2年多的日元套息交易模式,已經得到了修正,不再有人認為借入“低利率”的日元,換成高利率的美元再買入美國科技股,是一種無風險套利投資的模式了。
貨幣的跨國流動、資金的遷移,對決定股票市場的走勢,僅僅起到了短期的、擾動的作用,根本不是決定股票市場走勢的核心的、長期的作用。
科技公司真實的價值底部,是堅定的、清晰的、透明的。
對微軟、谷歌、Meta、蘋果、英偉達等公司股票的關注,並不是存量投資者的遊戲,而是在開放的大市場裡公開的、公允的定價機制吸引來的。
所以,在國內市場,無論是買入納斯達克指數ETF(159501),還是納指ETF(513100),本質上就是在投資一籃子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掛牌上市的科技公司股票:
英偉達、微軟、蘋果、谷歌、Meta、博通、ASML、AMD……
這樣的投資操作,既省心,又睿智:在ETF產品發行以後的漲幅,遠遠跑贏了世界股神巴菲特的同期收益率。
雖然歷史不能完全昭示未來,但是如果主導歷史的核心邏輯在未來依然能否發揮作用,那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就是在對未來負責任。
很多人過分擔心溢價率。

我並不認為有了溢價率,就代表它一定會回落。

因為在我國二級市場投資類似ETF,成為全體中國投資者投資於英偉達、微軟、谷歌、Meta、AMD等全球頂尖科技公司股票的唯一通道時,比美股市場投資者高出3-10%的溢價,有其合理性。
誰讓基金公司的外匯額度,被牢牢管控了,已經幾乎無法增加新的增量份額了呢?

供給受限、需求無限的投資品,交易價格比真實價值略高,不是有其合理性嗎?

這正好說明了市場的高度有效性。
其實,除了在本公眾號,我也在另一個專談投資話題的公眾號,科普工作已經做了5年多了:

跳開區域性現實環境、打破資訊繭房、視野投射到增量市場不斷擴大的科技和金融市場裡。

跟隨改變人類科技的偉大公司,實現財富的躍遷。

這是當下中國年輕人,亟待補齊的一門認知課、科技素養課、投資課。
我無法精確統計到底幫助了多少人,因為很多人隱匿在公眾號的後臺,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但是,從2019年開始,至少有4100+個具有改變命運的動機、執行力又強的優秀年輕人,一起進入了私密知識圈子,互相交流、碰撞,積跬步而至千里,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他們的研究、投資,不但使得家庭資產數量躍遷,也對往後的人生更加自信了。
請過來人,以親身經歷,告訴你,突破資訊繭房的束縛後獨立思考、果斷執行,會帶來多大的收穫:
下面這位成員,

是一位步入中年的母親,她早有了成年的兒子。我記得她曾經為了兒子的工作事由、事業方向焦慮不已。如今,她不僅找到了中年之後生活的希望,也點燃了兒子的燈塔,完成了救贖。

當然,每個人知識背景、人生經歷和心態都不一樣,他們分享的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我也從來沒有直接宣揚過哪一個投資標的,在哪一段時間裡,一定能取得多麼豐厚的收益。
我從來不會直接干預任何一個人的交易。
因為這不合規
我也不認為浮躁的、貪圖極短期收益的、不能承受任何一點波動的人,適合進入市場。
市場肯定有波動。沒有波動,哪裡來的大機會?關鍵是能否駕馭波動,為己所用。
我能做的就是科普:指明一個大方向,傳遞普通人見不到的資訊、啟迪資訊繭房裡從未啟動過的獨立思考,告訴在人生至暗時刻裡的你,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去研究、堅持,甘坐冷板凳後,你很快就會迎來陽光。
正在瀏覽本文章的你,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你看到了獨屬於中國青年的史詩級套利機會。
無論你之前人生之路走得多麼坎坷,只要你敢於學習、持續執行、不斷覆盤和糾錯,你大腦深處的底層認知系統,同樣能得到完全的重新整理。
專談財經、投資,你不可錯過的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