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淵:以黨的三大法寶來應對“特朗普2.0衝擊”

特朗普2.0的衝擊帶來了諸多變數。在此過程中,到底是機遇大還是挑戰大,關鍵取決於如何應對。
第一,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從特朗普1.0開啟貿易戰以來的7年來看,我們很好應對了外部衝擊對製造業可能造成的破壞,但是國內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系統性問題更加突出了。一是我國的服務業發展面臨一定停滯,製造業、服務業的關係需要更好的平衡;二是外需和內需的關係也要更好平衡,要降低對外需的依賴,讓國民經濟迴圈更多依託於內需。
第二,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善於鬥爭要求我們努力做到扭抱纏鬥:一是反制要精準有力,二是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鼓勵發展雙邊的貿易、投資聯絡,三是透過第三方國家來實現中美關係的間接繫結
第三,要擴大國際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於第三方國家,應當換位思考,致力於推動更加平衡的開放格局;同時還要致力於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格局。
——徐奇淵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
以黨的三大法寶
來應對“特朗普2.0衝擊”
文 | 徐奇淵

如同打檯球時大力出奇跡,特朗普2.0的衝擊帶來了諸多變數。在此過程中,到底是機遇大還是挑戰大,關鍵取決於如何應對。
自特朗普1.0開啟貿易戰,至今已滿7年,如今我們正面臨特朗普2.0階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總結過去7年的經驗。實際上,黨的百年曆史也提供了寶貴經驗,這對於總結過去的7年、更好應對當前外部衝擊,也是很好的歷史借鑑。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發布了《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這是黨歷史上的第三份重要決議。這份決議再次強調了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和三大法寶。三大法寶包括:黨的建設、敢於鬥爭、擴大統一戰線。
其中第二點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強調的是武裝鬥爭,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則更多強調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其形式和對應主體隨著從戰爭年代向和平時期的轉變而發生了變化。
這三大法寶,是黨在不同歷史階段,透過實踐反覆得到驗證的寶貴經驗。黨的建設,實際上對應於把自己的事做好。敢於鬥爭和善於鬥爭,主要對應於中美雙邊關係的處理。擴大統一戰線,在國際範圍內來看就是要儘可能地擴大國際統一戰線,把朋友做得多多的。
下面借鑑這三個角度,來談一談如何應對新的外部衝擊。

黨的建設:做好自己的事情
對於黨來說,黨的建設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的陣腳要穩。在當前國際形勢背景下,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首先也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
回顧過去7年,美國兩屆政府的關稅、制裁政策都直接指向中國的製造業。其他也有投資、金融方面的政策,但實際上最終也指向製造業。但是在過去的7年中,中國的製造業表現強勁,不論是出口份額,還是增加值佔全球的比例,中國製造業的地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有所提升,甚至招致了“產能過剩”的批評和擔憂。
同時,在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領域,中國近年來也取得了快速突破,進展很快。總體而言,美國針對中國製造業所採取的限制發展措施並未取得成功。可以說,僅僅從製造業領域來看,過去7年我們成功應對了美國的壓力。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確實面臨一些壓力,尤其是近年來內需不足的挑戰突出。這也比較好理解,比如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整、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人口老齡化這些問題對經濟增速形成了拖累。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關注服務業,事實上,在前面提到製造業表現強勁的背景下,我國的服務業發展面臨一定的停滯。在過去7年中,特別是過去的4、5年中,製造業、服務業部分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總體而言,從過去7年來看,我們很好應對了外部衝擊對製造業可能造成的破壞(實際上製造業發展得相當好),但是國內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系統性問題更加突出了。
除了製造業、服務業的關係需要更好平衡,外需和內需的關係也要更好平衡。2024年,淨外需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0%、拉動增長1.5個百分點。回憶2020年,中央提出的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中的重點內容,就是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特別是要降低對外需的依賴,讓國民經濟迴圈更多依託於內需。但是過去7年間,我們對外需的依賴仍然較高。
現在沃爾瑪、Costco向中國企業施壓降價,試想:如果現在我們的內需強勁,PPI不是處於負值、而是處於正值區間,中國企業在面對壓價時就會更有談判能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把全面擴大內需置於首位,而且特別強調擴大內需戰略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工作。
中國發展空間巨大,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大有可為。當前,我國人均GDP約為在1.3萬美元左右,美國是8萬多美元,中國是美國的1/6到1/7。差距大是壓力也是空間,儘管我國在技術突破方面暫時面臨一些瓶頸和障礙,但是也要看到,除了科技領域之外,我國在諸多領域都存在大幅改善提升的空間,例如國有企業改革、土地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金融市場改革、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等。只要在某個關鍵領域中實現重大突破,中國經濟的發展空間就將進一步開啟,與美國的差距也將明顯縮小。只要我國人均GDP僅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一,經濟總量就可以與美國持平甚至超越。
因此,在高度關注科技力量對比的同時,也要重視國內的結構性與系統性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對中國經濟發展保持信心,將發展重點聚焦於國內,把做好自己的事情放在最優先的位置。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經濟健康發展,在中美雙邊關係上我們的底氣就更足了。因此,在應對外部衝擊時,我們要有系統性的思維,平衡好應對外部衝擊和國內發展戰略之間的關係。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扭抱纏鬥
在中美雙邊關係的諸多領域,我們都面臨著鬥爭的壓力,在關鍵時候必須應招、出招,這要求我們必須敢於鬥爭。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善於鬥爭。
當前,美國有一部分人主張中美經濟關係應該脫鉤,持有這種極端觀點的人往往對華態度最不友好。他們恰恰最希望看到的是,美國對中國加關稅,中國全面反制,然後衝突失控、無限升級。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也要強調善於鬥爭,避免陷入對方設定的思維框架,避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具體來說,善於鬥爭要求我們努力做到扭抱纏鬥:
一是反制要精準有力。例如在2024年5月,拜登政府對中國價值2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加徵關稅。我國的反擊措施就可以概括為精準有力。儘管回擊的金額並非完全對等,但注重打擊對方的痛點。例如,將美國相關企業納入實體清單,或者針對特定農產品進行精準打擊。
二是在精準反制的基礎上,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鼓勵發展雙邊的貿易、投資聯絡。
三是扭抱纏鬥的策略也要升級。如果說扭抱纏鬥1.0著眼於中美雙邊關係的直接繫結,那麼透過第三方國家來實現中美關係的間接繫結就是扭抱纏鬥2.0。中國和所有非美國家都有緊密的經濟聯絡,那麼美國也難以擺脫與中國的間接經濟聯絡。

擴大國際統一戰線
我們需要把統一戰線從國內拓展至國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美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地緣政治衝突的因素,但中國與歐洲以及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屬於地緣經濟衝突。後者並不是根本的利益衝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的。
有個資料我們要注意,來自WTO:我國所遭受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只有34%來自美國,而接近三分之二的措施則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巴西、印度、東盟國家等,甚至包括巴基斯坦。非美國家對我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原因值得思考。
我們再看另一個數據,我國與160個經濟體的貿易關係中,對120個貿易伙伴表現為順差。我們最近與歐洲同事交流,他們提到,汽車是歐洲的支柱產業,其中德國有800萬汽車產業工人,如果這個產業在未來失去競爭力,就業形勢將極為嚴峻。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經濟壓力很大,在過去這些年的科技發展、國際力量對比形勢之下,他們感覺到沮喪、焦慮。因此,對於這些第三方國家,我們應當換位思考,致力於推動更加平衡的開放格局,平衡才更加可持續;同時還要致力於塑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格局。

從三個層面來看擴大內需的重要性
實際上,擴大內需戰略也關係到擴大國際統一戰線。所以,還是回到最前面講的擴大內需。我們要從三個層面來認識擴大內需的重要性:
第一個層面,擴大內需是宏觀經濟政策,是逆週期調節的方向。
第二個層面,擴大內需是暢通國內經濟迴圈的關鍵點,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著眼點。中國應將總需求的重心更多地轉向依賴內需,而非過度依賴外需。
事實上,美國作為典型的超大型經濟體,其經濟迴圈也主要依賴國內需求。因此,擴大內需不僅是一項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更是一項長期的發展戰略,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它並非權宜之計,而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長期任務。
第三個層面,擴大內需也是改善地緣經濟環境的關鍵。如果中國能夠更多進口,甚至向全世界提供淨需求,那麼中國與很多經濟體的關係將從更多競爭轉變為更加互補。
我們看到,全球有三大經濟區:一是歐盟,其內部貿易佔全部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二。二是北美,美墨加三國經濟聯絡緊密,加拿大、墨西哥嚴重依賴對美國的出口,經濟凝聚力也很強,美國是核心。三是東亞地區,這個地區的內部貿易比例較低,我這裡的資料比較舊,只有40%多。
現在東亞地區的國家主要仍是出口導向,都很依賴對歐美的出口,各國之間的競爭關係很明顯。在這種競爭格局下,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時,其他國家可能會獲得更多的機會,可以更多出口到美國。這種經濟基礎,必然導致東亞國家在經濟上的凝聚力較弱,而離心力較強——雖然中國是這些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最後,回到三個法寶的角度:其一,擴大內需是當前做好自己事情的最直接體現。其二,從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角度來看,擴大內需越成功,我國在中美雙邊關係中的鬥爭地位就越主動、就越有利。其三,從擴大國際統一戰線的視角來看,中國也應當全方位擴大內需,與第三方國家實現更加平衡的經貿關係,這也是改善地緣經濟環境的關鍵點。

我們的原創研究產品序列“CF40研究"已在微信小程式端正式上線。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宥朗|責任編輯: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公眾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