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困境與前途

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
在2024年的新年演講上,我說:“轉軌國家,一定要在中產、企業家、知識精英和技術官僚大批崛起,以及年輕人特別旺盛的時期,完成關鍵轉型”。
不少社友對這句話頗有感觸,這篇文章我展開來講。
很多人分析老齡化少子化的風險,比如消費下降、創新活力不足、養老負擔和債務壓力等等,這些觀點固然沒大問題,但對於一個轉軌國家來說,老齡化少子化的最大風險,不是經濟挑戰,而是無法、難以完成國家轉型。
本文不是嚴謹的推理文章,而是經驗式的探索文章,探討人口變數與國家轉型的關係。
本文邏輯
一、俄國的人口危機與國家困境
二、韓國的漢江一代與國家跨越
三、越南的人口結構與國家前途
【正文6500字,閱讀時間15',感謝分享】
01
國家困境
俄國的人口危機
什麼是轉軌/轉型國家?
英國、法國、美國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屬於最早探索國家現代化之路的領先國家,日本、韓國、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屬於跟隨國家現代化之路的轉軌國家。
國家轉軌,主要指從傳統國家轉向現代化國家,具體來說,從王權政治、威權政治轉向民主政治、憲法政治,從農業經濟、計劃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市場經濟,從等級社會轉向公民社會,意識形態上轉向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與法治。
俄羅斯是一個典型的轉軌國家。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從蘇聯體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國家,從而開啟現代化轉型之路,政治上轉向民主政治,經濟上轉向市場經濟。
但是,之後30多年,俄羅斯經濟並未如中國一樣藉著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浪潮快速崛起。相反,期間,俄羅斯爆發了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盧布危機,經濟越來越依賴石油出口。在近十年的兩次戰爭中,俄羅斯逐漸被歐美國家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與歐洲石油產業鏈硬脫鉤,如今幾近從全球化市場和國際政治舞臺中脫離。
俄羅斯的市場經濟為什麼失敗?
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解釋俄羅斯的經濟或國家困境,比如俄羅斯休克療法的改革失敗,“資源詛咒”,國內政治腐敗,在國際政治上的關鍵失誤,等等。
實際上,俄羅斯市場經濟的失敗,根本上來說是國家轉型的失敗。俄羅斯的國家轉型為何失敗?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只要開啟國門,外資與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入,經濟自然快速增長。過去30多年,中國連續高增長其實有幾分幸運。俄羅斯開啟國門,經濟並未如願持續增長,甚至與國際市場漸行漸遠。這是為何?
人,是最根本的因素,尤其對轉軌國家而言。
俄羅斯國家轉型失敗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講人口的因素。
很少人關注到,俄羅斯在成立之初,其生育率已經跌到非常低的水平,甚至低於當時的日本。俄羅斯生育率從1987年的2.22快速下降,到1993年跌到1.39,低於中國1.69,低於韓國的1.65,低於日本的1.46。從1993年到2007年,俄羅斯的生育率都低於1.5。
俄羅斯生育率低導致少子化,14歲以下人口比重從成立之初的22%下降到2007年的14%左右,到2022年回升至16.9%。從1992年到2012年,俄羅斯的14歲以下人口比重都低於中國、韓國,稍微高於日本。
俄羅斯老齡化的程度要比想象中更重,進入老齡化的時間比很多國家都早。從1993年到2018年,俄羅斯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2%,比韓國、中國的老齡化程度更高。從1992年到2010年左右,俄羅斯的年齡中位數持續上升,長期高於韓國、中國。
近些年,俄羅斯老齡化程度被韓國趕超、被中國緊逼,主要原因是除了後者老齡化加速外,俄羅斯的人均預期壽命低、增長緩慢。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的資料,2021年,俄羅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0.06歲,低於世界平均值,其中男性壽命僅為65.51歲,遠低於中國、韓國的水平。
老齡化少子化給俄羅斯國家轉軌帶來哪些問題?
首先是路徑依賴。
在俄羅斯之前,蘇聯實行了五六十年的嚴格計劃經濟,對經濟系統進行條條塊塊管理,扼殺了一切經濟自由、創新與冒險精神。90年代,俄羅斯開啟國門引入市場經濟時,接受計劃經濟嚴格訓練的幾代俄羅斯人形成了路徑依賴,習慣了吃公家、磨洋工與搭便車,排斥市場與競爭。
在中國,計劃經濟的實施程度遠低於蘇聯,廣大農村尤其是南方農村,並未嚴格納入計劃經濟的範疇。某種程度上說,這些並未受到任何計劃經濟好處的農民渴望突破這種體系。改革開放後,他們大膽湧入城市打工、做手工業、做貿易,東南地區的農民是最早擁抱市場經濟的群體。相反,那些受到計劃經濟嚴格保護的地區,搭便車與官僚主義盛行,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年輕人紛紛外流。
在國家轉軌期間,中國人口出生率依然很高,新一代的70後、80後,每年新增規模超過2000萬人,他們更少計劃經濟的包袱,積極擁抱市場,敢於參與競爭。而俄羅斯新增人口少,沒有足夠的新生力量突破路徑依賴,最終走向資源依賴型經濟。
其次是開放不足。
什麼推動轉軌國家開啟國門?美元和技術。
但是,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有能力換取美元和技術。靠的是比較優勢,主要是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
中國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吸引外資和技術進入,發展出口製造業,賺取了大量的外匯,相比俄羅斯更高程度地融入國際市場。換言之,大量的青年人口是吸引外資和技術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國門開放的核心力量。
俄羅斯缺乏足夠的青年人口發展出口製造業,他們靠出口石油賺取外匯。嚴格上來說,這無可厚非。但對於轉軌國家來說,這種開放格局是不穩定的。如果以外貿就業人口占比來衡量,俄羅斯的對外開放程度遠低於中國。這使得中國必須保持對外開放,維護貿易關係的穩定,而俄羅斯容易關上國門或被關上國門。由於戰爭容易推動油價上漲,這種資源型國家對和平貿易維護力度不強。所以,一旦勞動力人口下降,對外依賴度可能下降,開放程度也容易降低。
最後是改革疲弱。
胡適說,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同理,國家現代化轉型不可能靠一群抱殘守缺的人。
俄羅斯在90年代就引入了民主選舉,但投票人中老一代人居多,新一代年輕人少,他們多數人對現代化和國際社會的規則理解不足。這些人如何正確選擇根本上決定了國家的前途,而非民主制度。
就大眾而言,思想的進步,不靠教育,靠迭代。在國家轉軌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是推動觀念與社會改革的重要力量。老一代人只會罵國民性,新一代人更敢直面問題。老一代人有資產,沉沒成本高,最怕不穩定性,新一代人沒有包袱更敢表達訴求、推動改革。
當然,下一代未必比上一代更開放,但沒有足夠多的下一代,國家轉軌難以成功。
02
國家跨越
韓國的漢江一代
韓國是一個轉軌成功的典型國家。
作為轉軌國家,韓國的歷程幾乎是完美的:引入外資、出口製造業、經濟起飛、政治改革、應對金融危機、經濟平緩降落、躋身發達經濟體(收入與技術)、福利社會構建、實現國家現代化。這個國家轉軌的每一步,都與人口形勢完美契合。
韓國獨立於李承晚,興起於朴正熙。
1961年,軍人出身的朴正熙發動政變,推翻了李承晚建立的政權。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格局下,朴正熙政府吸收了來自美國的援助紅利,同時在日美貿易戰中左右逢源。
1965年,在美國的撮合下,日韓經過七輪談判最終實現外交正常化。日韓簽署了“日韓請求權協定”。根據這一協定,日本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經濟援助。
1969年,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盡顯疲態,尼克松政府在關島提出了美在東亞的新政策,即關島主義。尼克松希望緩和東亞局勢,與日結成“夥伴關係”,帶上韓國,拉攏中國,共同制衡蘇聯。
1973年1月,朴正熙在新年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重工業化宣言”,宣稱韓國在1980年代初人均國民收入將達到1000美元。同月31日,朴正熙聽取了經濟第二首席秘書官吳源哲的報告,報告指出,要改造工業結構,擴大工業基礎;發展化學工業、造船、機械工業;引進新技術,建設大型工廠。朴正熙指示,要大力引入外資和技術。
同時,朴正熙的秘書長金正濂和重化工業企劃團長吳源哲提出,各領域選定一兩個私人企業,在選址、公路、資金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援。這就是韓國財閥經濟的開端。
朴正熙政府的金融機構大力支援財閥集團。70年代,現代、三星、LG、SK等大財閥獲得的金融機構貸款,一度超過韓國信貸總量的70%。1970-1975年,現代、大宇和雙龍的增長速度分別達到33%、35%和34%。
七八十年代,美國對日本的家電、半導體及電子產業發起貿易調查,韓國三星、LG、現代以及大宇四大財閥,抓住了這次產業轉移和貿易替代的歷史性機遇,主動吸收、模仿日美技術,加強對裝置及人才的投資,韓國的電子產業卻快速崛起,併成為首屈一指的主導產業。
在朴正熙時代,韓國經濟騰飛與財閥深度捆綁。1979年,韓國GDP從1962年的全球第101位躍居到第49位;人均GDP從1965年的108美元躍升至1783美元。1980年,韓國前十大財閥營收的GDP佔比已達48.1%,財閥根深葉茂,富可敵國。
就在韓國經濟騰飛的1979年,執掌青瓦臺達18年之久的朴正熙被其心腹、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槍殺。
朴正熙突然被刺殺,韓國何去何從?
朴正熙死後,陸軍中將全斗煥發動政變奪權,全斗煥、盧泰愚先後執掌韓國。這兩位都曾經是朴正熙的警衛,他們掌權後依然按照朴正熙的經濟思路往前走。
在警衛執政時代,韓國經濟和財閥經濟繼續高歌猛進,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漢江奇蹟”。韓國人均GDP從1980年的1715美元增加至1989年的5817美元,199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963年的9倍。
但是,“漢江奇蹟”的底色依然是威權政府支撐的財閥資本主義。早在1972年,朴正熙頒佈維新憲法,禁止一切政黨及全體國民的政治活動,實施新聞審查,推行維新體制。維新憲法釋出後,高麗大學學生爆發示威遊行運動,朴正熙派軍隊鎮壓反抗,逮捕學生,不經過法院直接判刑。
“強人”政府倒臺後,韓國維新體制與自由市場的矛盾愈演愈烈。這是國家轉軌中最重要的一道坎。
朴正熙被刺殺後,韓國民主化運動乘機興起,一度出現“漢城之春”。金大中、金泳三率領民主人士發表《促進民主化國民宣言》,引爆大規模的示威運動,要求全斗煥下臺。
1980年5月,全斗煥宣佈緊急戒嚴令,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逮捕了金大中、金泳三等人,造成4000多人傷亡。這就是著名的光州事件。
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朴正熙和全斗煥政府都面臨政權合法性的挑戰。為了強化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榮耀,全斗煥決定舉辦1988年漢城奧運會。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漢城奧運會給了韓國民主化運動千載難逢的契機。
1987年6月,因漢城大學學生樸鍾哲被拷打致死事件,韓國再度掀起民主化運動的高潮。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國際奧委會發出取消韓國奧運主辦權的警告,以施壓全斗煥政府。全斗煥不得不退居幕後,推舉盧泰愚出面平息事端。
6月29日,退無可退的盧泰愚面對記者們宣佈一系列妥協措施。其中包括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接選舉制;赦免金大中;保障民權;主張言論自由。這就是八點民主化宣言(六二九特別宣言)。
1988年,漢城奧運會如期召開。這一年,韓國憲法修訂,規定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漢城奧運會改變了韓國的國運,韓國成功跨越了格林尼治時間。
1992年大選,金泳三當選總統。這次大選具有標誌性意義。金泳三是韓國第一位非軍人總統,是民主化運動的勝利。金泳三上臺後徹查了全斗煥和盧泰愚時期的政治資金問題,將全盧二人投入大牢。從此,韓國平民勢力與財閥勢力在總統舞臺上赤裸交鋒,血腥爭鬥,一次次上演“青瓦臺詛咒”。
同時,金泳三政府推動韓國經濟全球化,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加入經合組織(OECD);廢除了“經濟計劃”,推動財閥資本主義轉向市場化、全球化。
覆盤韓國的國家轉軌,每一步的時間節點踩得都非常準。1979年,如果朴正熙沒有被刺殺,1988年即便召開漢城奧運會,韓國大機率不可能走向民主政治。如果韓國沒有走向民選政府,1998年韓國大機率破產。
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韓國經濟下跌5.13%,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10%,違約企業數量高達22828家。危險的是,外匯儲備只有50億美元,而短期外債高達583.7億美元,外匯市場岌岌可危。
韓國政府緊急地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援助。不過,後者開出的條件是,改革財閥體系,整頓金融系統,開放外商投資。
所幸的是,金泳三下臺後,又一平民總統上臺。當時金大中總統承諾實施自由化、國際化改革。IMF給韓國政府提供了570億美元一攬子貸款,將韓國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
金大中政府修改了金融法案,清理整頓了600家金融機構,關閉了11家自有資本率不到8%的銀行;禁止財閥旗下公司之間相互提供貸款擔保;注入公共資金,幫助金融系統排毒;切斷政府對商業銀行的信貸干預;開放金融市場,實施外匯交易自由化。
從六七年代到現在,在韓國人口紅利時代,發展出口製造業積累財富;在經濟與人口巔峰,完成了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一步;在金融危機時期,民選政府拯救了國家;在經濟減速時期,民選政府跟財閥鬥爭,完成了經濟結構改革;在老齡化時代,構建了社會福利制度;在低增長時代,躋身了全球發達經濟體行列。
其實,國家轉型的機會,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關鍵一步就在一兩代人身上。韓國六七十年代經濟快速增長,韓國生育率在3%以上,大批青年、知識精英、中產、企業家成長起來,我稱他們為“漢江一代”。他們在1988年推動了政治改革,完成了韓國現代化國家的關鍵一步。今天,韓國出生率滑入極低水平,老齡化程度高,如果韓國一直沒有完成政治改革,未來的韓國也難以實現國家轉軌。
轉軌國家的關鍵一步,應該也只能落到“漢江一代”身上。
03
國家前途
越南的人口結構
俄羅斯與越南,你更看好哪個國家?
可能多數人的回答是:越南。
為什麼?
人口鼎盛且走向開放的越南,給人感覺更有希望。
在中國提出改革開放8年之後,即1986年12月,越六大召開,正式提出革新開放的國策,主張發展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政策。
但是,最初十年,越南高層就發展路線鬥爭激烈,越南的革新開放之路推進緩慢且反覆。整個90年代,被越南稱為“保衛社會主義的十年”,經濟發展受意識形態及政治博弈牽絆。
2001年4月越九大召開,農德孟取代黎可漂當選為中央總書記。這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農德孟放棄了以前的錯誤政策,採取政治與經濟協同改革、同步推進的政策,加大了政治革新,將國家的重心撥回到經濟發展上。
農德孟執政這十年,越南的經濟戰略是發展外向型經濟。越南確定了三大外交目標:積極融入國際秩序、發展大國關係和發展周邊關係。
成功而實用的外交政策,是越南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2006年,越南出臺了《投資法》,宣佈對國內與外商投資實施統一管理,取消了此前《外國投資法》的諸多限制,進一步開放了市場。這一年,越南成功加入WTO。2007年,越南非國有經濟的增速開始超過國有部門,市場活力開始釋放,私有企業及外商投資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在21世紀頭十年,越南經濟增長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這個增速,在亞洲國家長期位列前三甲,繼中國、印度之後。2001年越南人均GDP只有388美元,但2008年已達到1024美元,不到十年便擺脫了低收入國家的帽子。
2011年阮富仲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後,越南上下都將精力聚集於經濟發展以及對外開放。
2015年,為了進一步融入國際秩序,適應TPP等國際貿易及投資規則,越南對投資法進行了較大範圍的補充修改,出臺了新的《投資法》。新的投資法對外商投資給予更大的優惠。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越南加大了開放步伐,同時加強了與美國、中國的經貿合作。次年,《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CPTPP)在越南正式生效,越南對外貿易又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
目前,越南給人的感覺像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充滿著渴望與希望。
這個國家擁有9300萬人左右,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由於長期戰亂的原因,越南在1980年代初只有5000多萬人,其中男性偏少。到了八九十年代,越南迎來嬰兒潮,人口大規模增長。
越南擁有5400多萬青壯年勞動力,其中大部分為二三十歲的八零後、九零後。2017年的預估資料顯示,越南的人口中位數年齡僅有30.5歲,而且生育率依然保持在2%以上。所以,越南的人口結構非常優質,大量的青年人口是越南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加工製造業的重要優勢。
目前,越南的製造業以貿易出口為導向。從進出口品類可以看出,越南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充分發揮其廉價勞動力的天然稟賦優勢。出口品主要包括機械裝置及配件、電子產品及配件、紡織、鞋類、水產。越南第一大出口國是美國,第一大進口國是中國。
最近20年,越南的經濟成果令人矚目,經濟增速都維持在5%-10%,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最穩定的新興國家之一。2019年,越南政府提出了越南2045年的國家願景,即在獨立100週年之際,越南發展成為高收入發達國家。
越南能否成為下一個韓國?
從產業轉移的角度,越南具備這樣的機遇。中美特殊關係定然會持續多年,甚至十幾二十年,這對越南來說是極佳的發展機遇。中美兩個大國的貿易博弈必然促進全球產業鏈重組以及產業遷移,與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相比,越南更具備產業承接的優勢,尤其是勞動力優勢。
但是,最關鍵的是,越南能否在經濟高速增長、年輕人最為鼎盛、企業家與知識精英大批崛起的時期,抓住機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一躍。
越南,南方經濟實力強,北方政治力量強,二者存在一定的制衡與博弈,未來存在不確定性。
如果無法實現這一個關鍵跨越,越南難以將經濟增長帶來的大部分財富落到家庭部門,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衰退,還可能伴隨著老齡化風險和債務風險,同時外部貿易衝突、國家間衝突也將增加,與國家現代化、經濟全球化漸行漸遠。
在國家轉軌的歷史上,經濟和政治的組合是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福澤諭吉給出的順序是:第一是人心的改變,即思想啟蒙;第二是制度的改變,即政治改革;第三才是器物與經濟的改變,即經濟改革。
不過,弗裡德曼的順序是:先有經濟自由,後有政治自由。他認為,經濟自由可以分散政治權力,進而推動政治改革。
福澤諭吉的道路是根本性的道路,也是更艱難風險更高的道路。弗裡德曼的道路是門檻更低的道路,當順道走完後,留下的定然是反覆曲折的道路。
很多人都清楚通往彼岸的道路,卻難以抵達。這是這個時代的集體行動的困境。
最後,本文不是催生文。
掃碼加入超級會員
成為智本社終身合作伙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