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鬥爭促進經濟發展!中下層沒有勞動積極性,經濟怎麼發展!?

前言:

勞動的資產收益(房租、金融、工廠等)遠遠>勞動收益的時候,中下層通常會失去勞動積極性。
因為無論怎麼努力,也只不過維持溫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跨越階層,完全看不到生活變好的希望。
這個時候需要的是階級鬥爭。
現在輿論似乎談“階級鬥爭”就色變,彷彿階級鬥爭一開展,經濟就要完蛋。
實際上,階級鬥爭並非一定是暴力的,並非一定是中下層革了資產階級的命,階級鬥爭也可以是溫和的。
抗戰時期,我黨根據地就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在不改變地主對土地所有權的基礎上,令地主部分讓利給農民,提高農民收入,調動農民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共產黨依靠群眾,發動敵後大生產,突破了日軍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階級鬥爭並不排斥經濟發展!
如今,經濟偏冷的時期,為什麼不可以發動溫和的階級鬥爭,為什麼不可以讓資產階級進行讓利呢!?
1.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其本質,是資產收益長期遠大於勞動收益造成的。中下層無力消費,資產階級錢太多花不出去。
2.當資產性收益長期遠大於勞動收益時,中下層百姓會逐漸失去勞動積極性。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以溫和的階級鬥爭促進經濟發展,實現自給自足,打破日本、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3.多點實事求是精神,少點怕這怕那。冷戰時期,美國都搞變相的階級鬥爭,資本所得稅收到70%-90%。階級鬥爭並不是洪水猛獸,並不一定是誰革了誰的命,階級鬥爭並不排斥經濟發展。
Part.1
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開始,資本主義國家每隔些年,總會週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

經濟學中解釋“經濟危機週期性爆發”的原因是:生產力(商品)過剩的同時,有效需求不足(沒人買)。
那為什麼會有效需求不足?實際上,所謂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百姓沒有需求、不想消費,而是百姓沒錢,想消費、想買東西也買不起。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惡性迴圈: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掉→企業虧損、裁員、倒閉→百姓失去工作、更加沒有錢消費→生產出來的東西更加賣不掉。
資本主義國家面對經濟危機的解決方案,往往是對外擴張。既然生產出來的東西在國內賣不掉,那我去殖民其他國家,把東西傾銷到殖民地去就好了。

當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這麼做時,整個地球上的殖民地都不夠分了,繼而發生的便是戰爭。
二戰之後,世界各國都打不動了,也不想打了。再面對經濟危機時,資本主義各國開始思考怎麼提振國內的有效需求。
既然百姓們想消費而又沒錢消費,那就想辦法讓百姓們有錢消費,於是有了美國直接發錢給百姓去消費的騷操作。
發錢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經濟危機,但總不能一直髮錢吧?即便是美國可以隨便印美元收割全球,一直印美元發錢,也會導致美元信用崩潰。
說來說去,資本主義國家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方法。
其實,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持續性提升百姓們的收入,讓百姓們持續性有錢去消費。
但又因為他們是資本主義國家,所以他們首先要保障的是資本家的利益,要讓資本家吃飽吃爽了,才能輪到百姓喝口湯。
資本家的房租、地租收益,企業所有權(股票)帶來的利潤分紅收益,是要遠遠大於百姓們勞動獲得的收益。尤其是老錢們,通常涉足的行業,都是水電燃氣奢侈品等,絕對穩賺不賠的生意。
資本家的資產性收益長期遠遠>百姓們的勞動收益,最終的結果就是:百姓想消費、想買東西,卻沒錢買;資本家們不用勞動,光靠租金或者工廠生產就有很多錢,可他們消費的再多,也不可能把過剩的商品都買下來。
Part.2
資產性收益長期遠遠>勞動收益,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也同樣存在。
中國古代,土地的地租收益要遠>農民的耕種收益。貧下中農一旦遇到災年,只能變賣自己擁有的少量土地,以暫時維持生計。而地主透過地租的額外收益,在災年兼併貧下中農的土地。
當農民徹底失去土地,成為了靠租地主土地耕種的佃農後,其勞動積極性就逐漸喪失了。因為不管怎麼努力,大部分勞動收益都會被地主剝削掉,僅剩下勉強維持生計的錢。
正如老舍小說《駱駝祥子》裡的人力車伕祥子一樣,從攢錢買自己的車去拉車,到被強徵失去車、積蓄被洗劫、妻子難產死去、喜歡的女人自殺之後,祥子最終厭惡拉車、

厭惡勞動

小說《駱駝祥子》描述的正是中國1920年前後的社會狀態。而十來年後的中國共產黨,輕鬆打破了過去的社會狀態,充分調動百姓的勞動積極性,發動敵後大生產,強有力地支援了對日抗戰。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爆發後。彼時,我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和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都處在比較偏僻落後的農村和不發達地區,糧食、棉布等生活必須品嚴重依賴外部供給。
全面抗戰初期(1937-1940),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國民黨撥給陝甘寧邊區經費以支援抗日,國民黨的撥款一度佔到了陝甘寧邊區財政收入的近80%。
但隨著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在國民黨內部親日派的運作下,國民黨逐漸積極反共,消極抗日。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基本停掉了對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根據地的撥款,停發八路軍薪餉、彈藥和被服等物資。並對我黨領導的地區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禁止糧食、棉花、鐵、布匹、食鹽等必需品貿易,扣押、處罰運貨商民。
一時間邊區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困難,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的地步。
面對嚴峻的外部情況,我黨主要有三條措施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滕楊方案、減租減息和讓軍隊參加生產。
【滕楊方案:全稱《滕參謀長楊副參謀長手訂總部伙食單位生產節約方案》,由滕代遠和楊立三提出。】
“滕楊方案”的核心就是公私兼顧,鼓勵個人留有生產的財富,在保持集體利益第一位的同時,也允許個人留有利益。
【滕代遠】
當時在機關和生產部門有人對“滕楊方案”也有不同看法,擔心其可能是資本主義。但這個方案在當時生產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的確充分調動了每個人的積極性,兼顧集體和個人的利益。
1937年全面抗戰以前,我黨以激烈的方式進行階級鬥爭,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我黨為了建立抗戰統一戰線,團結所有力量進行抗日,不再沒收地主的土地。畢竟這個時候再沒收地主的土地,不就是把地主往日本人那邊推嗎?
隨後我黨提出“減租減息”政策,發動溫和的階級鬥爭。
當時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地租大約為收成的30%-50%之間。交完租糧食不夠吃或者遇上災年,農民就不得不向地主借貸,借貸的利息會不斷利滾利。如果短時間不能完全還本付息,這筆借貸基本上就一輩子都難以還清了。

“減租減息”規定:最高地租額不得超過土地正產物的37.5%,農民戰前所欠的舊債,按年利一分,一本一利清理,利息超過原本停利還本,超過2倍本利停付。同時廣泛開展了幫助農民回贖抵押地和典地的運動。
這種溫和的階級鬥爭,既讓地主願意配合,也充分調動了百姓們的勞動積極性。滕楊方案、減租減息、讓軍隊參加生產,三管齊下開展敵後大生產運動。
邊區的耕地面積由1941年的1213萬畝增加到1945年的1425萬畝,比1938年更是擴大了7成。糧食產量從1941年的45萬石,提升至1943年的181萬石,實現了自給有餘,邊區的棉紗、布、鐵、紙及其它很多日用品,也都做到了基本自給自足。
抗戰前,延安只有店鋪123家,1943年即發展到473家。位於延安城南關的新市場,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
Part.3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中庸之道,任何事情走向極端都是不對的。
鄧小平說:“不管黃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在堅持代表絕大多數百姓利益的前提原則下:經濟差大家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就少談點主義,多注重發展經濟;在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百姓們失去勞動積極性開始躺平的時候,就少怕這怕那的,階級鬥爭該開展還是要開展。
當年抗日戰爭時期,條件那麼艱苦,也沒見我黨放棄階級鬥爭,向地主、資本家投降啊!
現在國內不少資本家為了不交稅,東搞西搞,變著法子把利潤給消耗掉、轉移掉,反正絕對不能回饋社會、回饋百姓。
還有的人說,不能搞階級鬥爭,溫和的階級鬥爭也不行,一搞外資都撤走了,經濟更加不行了。

(提一嘴,我國似乎是唯一沒有資產離境稅的國家,並且美國是有棄籍稅的。想帶著資產離開?先掉層皮吧。)
階級鬥爭真的不行嗎?人美國冷戰時期都在搞變相的階級鬥爭,資本所得稅收到70%-90%。收上去的錢一部分用來與蘇聯對抗,一部分用來改善百姓生活。
現在不少紅脖子白人還在心心念念幾十年前的美國:一個人工作,全家住大house,養幾條狗,沒事就出去度個假。
現代中國人說起懷念的日子,普遍都在懷念90到10年,為什麼?因為那三十年,勞動收益是真的可以與資產收益匹敵的。
90年代,你去做個倒爺,從深圳買一行李箱牛仔褲,坐火車拉東北去買,一年能掙上萬塊。90年代的上萬塊!當時人均工資才三百塊一個月。
甚至在珠三角地區,有些小偷去園區偷工廠代工生產的耐克鞋,都能偷到在珠三角買別墅。人家工廠還懶得管,管這些小偷,不如趕緊再代工生產一批賺得多。
從10年往後,尤其是16年之後,大部分人努力工作十年的收入,不如09年買的一套房子增值的多。許多開店做生意的人,要麼場租、房租佔了大頭,要麼中介佔了大頭(某寶、某團、某滴)。
如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貧富差距過大,資產收益遠遠大於勞動收益,大到中下層已經失去勞動積極性的時候,為什麼資本家不可以讓利給百姓?胖東來讓利不就很好嗎?
事到如今還擔心階級鬥爭影響經濟發展,還對階級鬥爭避而不談。那是真的擔心影響經濟呢?還是在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呢?
實際上我黨和新中國的發展壯大,本身就是階級鬥爭和經濟發展的對立與統一:
利益分配傾向資產階級,中下層被壓迫太狠,失去勞動積極性,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發動階級鬥爭,利益分配傾向中下層,調動中下層勞動積極性,經濟大發展→形成新的資本家,利益分配傾向資產階級,貧富差距加大。
階級鬥爭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也並非是一定要誰革了誰的命。階級鬥爭並不排斥經濟發展!!!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