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在現代社會的許多領域中,成功似乎總是和年輕掛鉤。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憑藉激烈的競爭環境和快速發展的資訊科技獲得一席之地,而稍微年長之人,似乎開始被貼上「遲暮」的標籤。
尤其是在商業、藝術和政治等許多領域,似乎預設只有年輕時才是拼搏的黃金時期。然而,事實上,許多中年甚至晚年才開始轉型的人,最終在自己的領域創造了不可磨滅的傳奇。
唐代詩人李商隱曾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慨嘆時光已逝。近人吳兆江反其意而說:「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作家朱自清曾特意將這兩句詩抄寫下來,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以此自策。
本期分享哪些歷史和現代名人的真實案例,揭示即使在人生的中晚期,也可以透過不斷追求夢想,發現屬於自己的新天地。證明了年齡和閱歷從來不是成功的障礙,反而可能成為助推的力量。
所有偉大的事物都需要時間,偉大的人生亦然。晚一些才發現的目標和成就,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時間去磨礪自己的刀刃。
事實證明:無論你多晚開始
總能用行動打破遲來的偏見
▼

曾經我們預設:越年輕腦子越好使。然而近期研究發現:大腦能力並非勻速增長,達到峰值後就逐漸退化,而更像是賽跑,這個階段你領先,下個階段我領先。
每個階段都會此消彼長,有的能力減退,有的能力變強。換句話說,沒有哪個年齡段,能夠同時具備所有優勢;也沒有哪個年齡階段,會同時具備所有劣勢。
比如,大腦中跟決策、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的「前額葉皮層」。一般到青春期結束之後,大概是25歲左右才會徹底成熟。
比如過去我們都覺得:成年人能夠更好的控制情緒,是因為社會閱歷多、更沉穩。但是從腦科學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剛性的生理能力,很難透過其它方式獲得。
前額葉皮層不僅是剎車,更能夠激發執行力,讓你規劃出明確的目標並行動。
再比如,大腦用來傳遞神經訊號的「髓鞘」,能把不同的知識經驗融會貫通,它的主要生長期也是在20歲以後。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到了中年反應不如年輕時快速和靈敏。這其實是因為,大腦神經網路的突觸,在自我修剪。
此前青春期大腦快速生長,神經網路複雜糾纏。而修剪能束縛複雜的神經網路。讓保留下來的傳遞資訊效率更高。就像修路,修剪分叉,主幹道就變得更明朗。
美國麻省醫院研究員勞拉•格曼做過一項研究,評估5.5萬個物件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認知能力在20歲左右的時候,認知速度達到巔峰,所以反應特別快。
而25到35歲時,學習和短時記憶能力最為突出。再往後十年,也就是45到55歲時,社會理解能力則達到巔峰狀態,也就是非常擅長跟人和世界交流和溝通。
而到此還沒完,到65歲以上,還有一項能力達到頂點,就是語言知識的把握。
基於這個結果,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聽老人講故事?不光是因為社會閱歷豐富,語言表達能力也確實更強。
再比如,為什麼有人說外科醫生的巔峰年齡是50歲左右,因為這個時候,你不僅掌握了充分的醫學專業技能,同理心也會變得更強大,因此更擅長跟病人溝通。
換言之,每個年齡有每個年齡的天賦,沒必要自怨自艾,也千萬不要浪費它。
商業創業不分年齡

在許多人看來,成功常是年輕人奮鬥的特權,尤其是在科技、商業等競爭激烈的領域。更是普遍將年少和成名畫上等號,認為年輕人擁有更多機遇和創造力。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年齡只是數字,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抓住機遇並努力拼搏。
亨利•福特雖然早年有過多次創業嘗試,但他真正取得成功是在40歲以後,創辦福特汽車公司,併發明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從而徹底改變全球工業製造的面貌。

英國企業家理查德 • 布蘭森年輕時就開始商業冒險,但真正大展拳腳是在40歲以後創辦的「維珍航空」,透過持續創新和冒險,迅速成為全球知名的商業巨頭。
泡麵發明人,企業家安藤百福Momofuku Ando,40歲前屢次創業失敗,人到中年又面臨環境蕭條,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試圖解決戰後日本食品供應不足的問題。
經過多年探索實驗,他終於在48歲那年發明「即食泡麵」這一變革產品,進而創立「日清公司」,憑藉創新理念迅速佔領全球市場,晚年才達到事業巔峰期。

任正非也是在43歲時才開始建立華為,一路披荊斬棘,如今成為中國之光,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
肯德基KFC的創始人哈蘭•山德士曾做過鐵路員工、農場主、船員等,還曾開過加油站,到66歲投身餐飲、推銷炸雞秘方時經歷1009次失敗,才成功創辦肯德基。

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夢想不分年齡,無論何時開始追求目標,只要堅持,都有可能迎來轉折。正如迪士尼所言:「如果你能始終夢想它,就一定能做到它」。
內心夢想是永恆動力

人生轉型往往不僅是職業的改變,更多的是內在動力的體現——即夢想的堅持與目標的渴望。即使經歷坎坷仍然堅持追夢的人,才可能突破瓶頸,迎來成功。
法國科幻小說作家朱爾•凡爾納在30多歲時曾是教師,但他始終渴望成為作家。
直到40多歲時,凡爾納才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地心遊記》。隨後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等作品使他一舉成名,奠定了科幻文學界的地位。

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是典型的「中年轉型」的例子,她出生平凡,經歷婚姻失敗和單親撫養孩子的困境,30多歲時始終在為生計而掙扎。
然而她始終不忘堅持寫作的夢想,儘管屢次遭遇出版社的拒絕,《哈利•波特》最終得以出版並迅速暢銷全球。羅琳也成就了全球文化和商業領域的雙重成功。
她說:「你不可能不失敗,除非生活得太謹慎,類似於沒活過。」年齡不是限制,只要有夢,成功可能在任何階段到來。

著名作曲家米爾頓 • 巴位元,以其在音樂理論和作曲技巧上的創新而聞名於世。
他中年才開始研究十二音技法,並將其與電子音樂結合,開創了電子音樂新方向。巴位元50多歲時,以複雜結構和創新手法挑戰傳統音樂,成為現代音樂先鋒。

美國著名建築大師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早期並未從事建築工作,30歲時才追隨興趣開始在建築公司工作,直到他40歲才獨立設計了第一批標誌性作品。
尤其是他的流水別墅以及「草原風格建築」Prairie Style 讓他真正在建築界嶄露頭角,成為美國現代建築代表人物。

不斷探索全新領域

巴菲特曾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找到足夠溼的雪,和足夠長的坡。」這個坡並不是筆直大路,而是遍佈岔路,總有一個會讓你形成巨大的勢能和機會。
有些人直至中年,才終於找到自己真正的熱情和職業目標,這並非偶然。中年轉型,往往帶著更加深刻的自我認知和成熟的決策力。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後印象派代表高更,為了追尋內心對藝術的熱情,在40歲時決定放棄家庭和事業,搬到塔希提島,創作出極具異域風情的顛覆作品。


美國知名廚師茱莉婭•查爾德 Julia Child,曾經從事廣告媒體工作;快40歲時才在丈夫薰陶下,對料理和美食產生極大的興趣,真正開始投入時間鑽研做菜。
茱莉婭後來成為世界知名的美食家、作家與主持人,不僅登上《時代》雜誌封面,還被翻拍成電影《茱莉和朱麗葉》。

Martha Stewart 年輕時在華爾街從事金融,婚後成為家庭主婦,開始對烹飪、園藝和家居裝飾產生興趣,併為朋友提供烹飪和家居佈置建議,積累經驗和聲譽。
40歲時,Martha Stewart 開始寫書並推出大熱的家居和烹飪節目《Martha Stewart Living》,迅速成為家居生活領域的標杆人物,擁有品牌、產品線、電視和雜誌。

如今她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文化象徵,她的故事也鼓舞無數在事業中面臨低谷的人們,證明了即使在人生的後期,只要勇於轉型和堅持,都可能取得巨大成就。
不懈努力終於大器晚成

通常形容職業時習慣分兩種:一種是推石頭型職業比如體力勞動,只要停下就沒有收益。第二種則是滾雪球型的職業,你的優勢會隨閱歷的增長,一路累積。
因此即使對於許多人而言,晚年可能是結束事業、享受安逸生活的時刻。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晚年,才終於迎來人生的真正巔峰,實現此前從未想過的巨大成就。
比如摩根•弗里曼在演員生涯早期並不突出,直到晚年才憑藉《肖申克的救贖》等影片成為全球巨星。弗里曼曾說:「成功之路從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努力。」

你無法避免年齡變老,但可以選擇心靈不老。無論是年輕時的低谷,還是老年時的逆襲,晚年不僅是生命力的延續,也可以是一種對人生全方位的探索。
例如美國著名的原始派畫家摩西奶奶,76歲因關節炎放棄喜愛的刺繡,77歲開始學畫,80歲再紐約開辦畫展引起轟動。
摩西奶奶101歲逝世,100歲時紐約將她生日定為摩西奶奶日。她寫作的現象級暢銷書《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人生隨時可以重來》,給予無數人啟迪和希望。
她說:「做你喜歡的事,上帝會幫你開啟成功之門,哪怕你已經80歲了」。

最後,如果你覺得商界及文學藝術等領域,都有可能在中年轉型,那麼最後體育領域的例項,一定會顛覆你的認知。
福賈•辛格 Fauja Singh 生於印度,此前過著普通的農民生活。真正開始跑步生涯已經81歲,1993年,他首次參加香港馬拉松賽,並以全馬完賽,成為媒體焦點。

隨著時間推移,辛格繼續參加世界馬拉松賽事並不斷重新整理個人紀錄。2003年,92歲的他成為世界最年長的全馬完賽者,直到101歲辛格仍然堅持在賽場上跑步。
辛格的堅持和成就令其影響力遠超田徑賽場,而是激勵世界成千上萬的人,他證明了:生命的活力可以超越身體的侷限。

辛格用行動告訴世界:永遠不要因為年齡而放棄追尋夢想,生命每個階段都充滿無限可能。哪怕在晚年,只要有足夠的信念和決心,任何目標都依然可能實現。
是的,追求的後面沒有句號,人生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只要你聽從內心的召喚,勇於邁出第一步,人生就始終值得期待,風景也永遠是新奇的、美妙的。
成為你可能成為的那個人,永遠不晚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盡情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系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