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銀行界興起了一項發展大方針:開戶要從娃娃抓起。
貫徹最到位的信徒,要數城商行裡的“老大哥”北京銀行,這幾年被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窮追猛打,差點保不住自己“一哥”的地位,愣是將管理小學生的壓歲錢也划進了自己的吸儲KPI。
從2022年佈局兒童金融以來,僅兩年時間,北京銀行就拿下200萬兒童客戶,管理起超114億壓歲錢,連帶著搞了近3萬場的京苗活動,從財商課到文藝匯演,生生把自己幹成了銀行界的“少兒頻道”。
靠著籠絡數百萬財力不菲的京少京姐們,北京銀行不負眾望成為了享譽業界的“壓歲錢金融帝國”,這背後的兒童金融到底蘊含著什麼魔力?
幾乎每年春節,全國各地都會掀起一場有關壓歲錢的“暗戰”。
前不久,網際網路上就流傳著一張“全國壓歲錢地圖”,高度總結了各地壓歲錢的平均水平。地圖顏色對應著壓歲錢水平,金額越小,顏色越淺;金額越大,顏色越深。
不出意外,廣東省再次喜提墊底排名,作為全國最有錢的省份,壓歲錢卻平均只有50元。但還是有廣東小夥伴暗忖:到底是誰拉高了我們的壓歲錢水平?
當然,廣東紅包主要是討個意頭,一般的鄰居同事包1元、5元,普通親友包10元、20元,面值50元、100元的紙幣通常是至親,如爺爺奶奶輩、姑表專屬紅包。雖然金額接地氣,但逢人就派,只要不結婚就能收紅包,以數量取勝。
但廣東的友鄰福建,卻是另外一個極端,在地圖上已紅到發紫。全國壓歲錢最多的地方就在福建莆田,金額高達12000元,與吊車尾的廣東相差了200多倍。一個紅包就抵得上成年人一個月的工資,莆田還是太超前了。
同樣作為沿海城市,浙江省也不甘落後,以3100元的金額緊隨其後。接下來就是北京2900元,躋身壓歲錢TOP3。身處北京的小夥伴可能深有體會,春節後線下ATM滿到僅支援取款業務,滿地淨是紅包皮。
除此之外,其餘地區的壓歲錢也基本在三五百元的均值。總言之,一個孩子春節的收入動輒過萬,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的補貼下,誇張水平甚至抵得上爹媽大半年的收入。
與此同時,全國的小朋友們都有同一個疑問:我的壓歲錢怎麼沒了?
每年春節過後,就到了家長“騙”小孩壓歲錢的好時節,孩子們可謂是“年年上一當,每年不一樣”。無論金額大小,大逃不開“上交”的厄運,正應了那句“紅包只是流經我”。
禮貌型的父母,總是以“幫你存起來”為名收繳壓歲錢,但存著存著,壓歲錢就變成了“爸媽的房貸”“全家的旅遊基金”或“孩子的教育基金”,最後不見蹤影。
不禮貌的父母,總是不問自取,讓孩子在春節就遭受“我睡覺前明明放在口袋裡了,早上起來就不見了”的破財之痛,還要落井下石地加一句:誰讓你保管不好自己的錢。
新一代80、90後的父母,則試圖以理服人,用一場壓歲錢歸屬辯論大賽“合理”徵收,只靠一句“壓歲錢要還人情”就讓孩子敗下陣來。
△圖源網路:網友放出孩子的壓歲錢臺賬,核算後倒欠5000元
實際上,這背後是一場代際間的“金融博弈”,長輩們用“壓歲錢是禮尚往來”的到的邏輯,合理化資金轉移,晚輩們則透過短影片和社交媒體,控訴自己的“財產被侵佔”。
但在這場拉鋸戰中,一個更隱蔽的玩家悄然入場:銀行。
它們不再滿足於成年人的存款,而是將目光投向兒童的錢包,甚至打出了“財商教育”和“緩解親子矛盾”的旗號,把壓歲錢變成了新的財富爭奪高地。
據悉,2025年春節期間全國壓歲錢支出預計在2000億-5000億人民幣之間,實在是一片沃土。
面向小學生吸儲,其實不新鮮事。
實際上,早在2000年,工商銀行就聯合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以培養孩子們的理財意識為目的,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少兒銀行卡“牡丹雛鷹卡”。
該卡專門面向全國10週歲以上的少年兒童發行,除了具有一般銀行卡的功能外,還設定了持卡人的監護體系,應該能稱得上是第一代的“兒童金融”產品。
此後,面向更廣泛的兒童群體,各家銀行紛紛推出了相關的專屬銀行卡業務,基本上算是項較為基礎的業務。
然而,在低利率的大環境下,銀行之間的存款爭奪進入一個更激烈的狀態,大人的錢包越來越難撬,壓歲錢池子又重新迴歸銀行視線。
近年來,各個銀行紛紛推出兒童專屬銀行卡,並在卡面外觀上下足了功夫,有的可以將卡面替換成寶寶照片,有的聯名憤怒的小鳥、寶可夢等熱門IP,比如工商銀行的“寶成長卡”、民生銀行的“小鬼當家卡”,招商銀行“快樂夥伴卡”等。
此外,一些農商行如東陽農商銀行、界首農商銀行、文成農商銀行等,還在2025年推出了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群體開立的專屬存者。在卡面卡個性化的基礎上,還會附贈如電影票之類的優惠。
更重要的是,部分存摺的儲蓄門檻還非常之低,比如界首農商行推出的兒童定期一本通存摺,50元起存。
為了鼓勵開戶,各大銀行不僅在春節期間大力營銷,還會疊加各類精美獎品,根據存款金額不同給予不同等級的小禮品,完成各種成長打卡任務並分享朋友圈,還能收穫盲盒、桌面吸塵器等各種禮品,把借用UGC內容擴大聲量的方式應用得淋漓盡致。
但真正催生家長們辦卡衝動的,不是這些單純吸引小朋友的活動,而是部分銀行的壓歲錢存款產品利率會高於普通存款的掛牌利率,相當於藉著孩子的身份“薅羊毛”。
在壓歲錢吸儲賽道如魚得水的北京銀行,其小京卡專屬的“小京卡壓歲寶”,其3個月、6個月、1年期、2年期和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普遍要比同樣週期的普通存款掛牌利率高,最多的超出0.55%。
招商銀行的“金小葵花管家”亦是如此,如果孩子有銀行卡,就可以購買其下的定存類產品“月月存”,利率比普通存款掛牌利率高出0.3%-0.5%。
與此同時,工商銀行對於同樣存款利率,比如1年定期利率為1.7%,“寶貝成長卡”起存門檻只需要2000元,普通使用者則需10000元起來,相當於變相給予壓歲錢存款優惠。
吸儲之後,如何進一步加強使用者的粘性?大人看重、孩子所需的教育,尤其是財商教育,必須要跟上作為銀行兒童金融的金字招牌。
北京銀行“京螢計劃”就帶領著200萬“京苗們”在理論與實踐上齊飛,線上平臺財商訓練課程豐富不說,線下還有“小小銀行家”“小小科學家”“小小探險師”等五花八門的職業體驗,給小朋友們提供沉浸式的金融體驗學習,成功為自己加冕“首家兒童友好型銀行”的桂冠。
各家銀行在搶奪“小儲戶”的賽道上花樣百出,僅僅是為了不到千億規模的壓歲錢存款嗎?
一方面,在經濟增長放緩和利率走勢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被擠壓,不得不在存款爭奪戰中貼身肉搏,想方設法全面開花吸引客戶;
另一方面,囿於合規性問題,兒童銀行業務主要集中於存款,產品場景較為單一,且資金量在零售業務的佔比也未必很大。
資料顯示,北京銀行的“小京壓歲寶”銷量目前大約在26億左右,相比於其萬億級的存款規模,其實微不足道。即便是成為了“壓歲錢金融帝國”,當下兒童金融版塊的收益對其業績並沒有十分直觀的效用。
綜合來看,比起單純地爭奪壓歲錢這塊小蛋糕,北京銀行們所圖甚大。在“小儲戶”身上做文章,往近的說是方便拴住一群家長,提升家庭客戶的黏性;往遠的說是提前為自己儲備未來客戶。
北京銀行董事長霍學文曾在採訪中表示:北京銀行志在打造“伴您一生的銀行”,孩提時有兒童金融,上大學有成長金融、畢業後有創業金融、成家立業後有家庭金融、直接養老金融。
全譜系的全生命週期的產品體系,壓歲錢只能算是這個鏈條的開端和基礎,給“小儲戶”們打好財商基礎,培養對品牌忠誠度,並在其體系內一步步成長為主力客戶。
放眼全球,不乏大力發展兒童金融的銀行,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其服務體驗更在不斷革新。
比如荷蘭Rabobank的“模擬股市”兒童賬戶,讓小學生也能“無痛”體驗股票交易的全過程;日本郵儲銀行的“家務報酬”聯動功能,將生活化的場景嵌入到銀行賬號中,真正將財商教育植入到趣味互動體驗。
可喜可賀的是,不想讓媽媽管壓歲錢的小學生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壓歲錢判官。
設計/視覺:Lvv
↓縣城風小手辦,「拿捏」多少中年男人?↓
↓最快10秒入住,華住會還給打工人“沉默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