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西澤立衛與妹島和世 © Aiko Suzuki
RIBA 2025年榮譽評審委員會表示,SANAA透過其獨特的設計語言,創造了一種具有全球共鳴的“通用建築美學”。其作品在創新與地域文化的結合上取得了獨特平衡,既體現了前衛的探索精神,又尊重當地的文化與環境特點。評審特別強調,SANAA的建築作品,如紐約的新博物館和瑞士洛桑的勞力士學習中心,創造了既具功能性又富有詩意的寧靜空間。
RIBA指出,這些作品常常以簡約的外觀呈現,並與精心設計的內飾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簡約與複雜性之間的平衡”哲學。

SANAA事務所由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於1995年創立於東京都品川一個改造舊倉庫中,2004年,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以“21世紀金澤美術館”贏得了當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2010年,又一起榮獲了象徵建築領域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獎。
除了對結構和設計的關注,他們把目光放到居住群落,著眼於環境與業主的個人需要,經過細緻的研究,加上直覺的感受構成SANAA獨有的設計語言。


京都西野山集合住宅 © Iwan Baan

京都西野山集合住宅 © Iwan Baan
他們的設計的大部分建築是白色的。之所以選擇白色,是因為希望建築是沒有階級的。用白色的牆面,透明的玻璃,纖細的柱子,自然的採光,流通的空氣等去創造一種勻質、透明、通透的感覺,讓人們意識到建築中不同部分的關係以及建築和自然和人的和諧關係。
SANAA希望所設計的建築可以創造出一個自由的公共空間,光線平和地漫射到空間的每個角落,讓人享受在建築中自由和舒適的時光。就像公園一樣,大家帶著不同的目的來公園,但同樣享受在這個共享空間裡的時光。

21世紀金澤美術館(2004)

紐約新當代藝術館(2007)
除了擺脫傳統固有模式,他們也為應對複雜環境提供實用又靈活多變的設計。他們在專案中大量使用玻璃等透明材料,構成交錯滲透的空間,將人們從對建築空間固有的體驗與透明觀感中解放出來。在SANAA多年的實踐中,他們的基本理念深刻影響了年輕一代建築師。

深圳海洋博物館國際競賽 © SANAA

Grace Farm ©Dean Kaufma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ZaomeDesign

巴黎莎瑪麗丹百貨大樓更新
La Samaritaine / SANAA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莎瑪麗丹百貨公司(La Samaritaine)位於巴黎第一區,開業於1896年,由歐內斯特·科尼亞克與他的妻子瑪麗·路易絲·簡創立。最初以新藝術運動風格建造該樓的建築師弗朗茨·喬丹(Frantz Jourdain)是發源於1870年的百貨大樓建築型別「Grand magasin」的開創者,這種在一棟建築內可以買到所有日常所需的商業體一經推出即被顧客瘋狂追捧。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建築師亨利·索瓦(Henri Sauvage)後於1933年以新裝飾主義的審美原則重新設計了瑪莎麗丹百貨大樓。大樓歷史蘊涵豐富,體量十分龐大,從裡沃利街延續到盧浮宮碼頭街,俯瞰塞納河。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一百年後,這艘百貨巨輪在時代激烈的競爭中由於經營不善持續虧損於2005年關閉,LVMH路易酩軒董事長伯納德·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收購了輝煌不再的百貨公司,並與SANAA攜手對其進行改造,使其重現生機。作為建築藝術大師,SANAA擁有與弗朗茨·喬丹、亨利·索瓦相同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創造力。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修復後的瑪莎麗丹被賦予了時髦的當代建築風格,巨大的垂褶狀玻璃表皮反射著裡沃利街景(rue de Rivoli),無時不刻不在上映巴黎這座城市的經典風貌。在建築內部的核心區域,一條點綴著綠蔭與玻璃天井露臺的室內步行街讓顧客盡情領略塞納河旖旎風光,並俯瞰塞納河上巴黎現存最古老的橋——新橋。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Simón García | arqfoto

La Samaritaine © FRENER & REIFER

La Samaritaine © FRENER & REIFER
經過精心修復,大樓重現往日光彩,遊客得以重新遊覽這個融合新藝術運動風格與新裝飾主義的建築遺產,感受恢弘的玻璃屋頂與鑲嵌在鐵框中金碧輝煌的壁畫帶來的衝擊與震撼。
SANAA在修復工程中設計了一條「瑪莎麗丹長廊」,人們在這條環繞整座建築的嶄新街道進行社交購物活動。長廊連線了3個通高庭院,其中一個為現存,另外兩個為最新加建。每一個庭院都經過獨特的設計,可以看到天幕,為室內活動區域提供了交替空間。
這條全新的巴黎長廊,在物質實體與象徵意義上都可以看作是一條紐帶,連線著由索瓦日設計的俯瞰塞納河的歷史遺留立面,與SANAA重新設計的面向裡沃利街道的全新立面。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SANAA設計的裡沃利街立面讓古老的瑪莎麗丹百貨大樓重煥生機。玻璃表皮用柔和的捲曲回應著周邊窗戶的韻律與尺度,維持著整條繁忙商業街的聯結感。
為了更好地鞏固街景一體感,城市文脈反射在新加建的玻璃上,周邊環境在對映中變形扭曲,表皮最終呈現出歷史遺蹟與當代景觀的微妙融合。
由此,SANAA達成了在修復與新建的兩部分建築之間的和諧。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La Samaritaine © Jared Chulski

米蘭博科尼大學新校區
Bocconi University / SANAA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米蘭博科尼大學成立於 1902 年,多年來經歷了多次擴建和翻修。由普利茨克獎獲得者妹島和世以及西澤立衛帶領的SANAA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校區,充滿了曲線並覆蓋著閃亮的金屬表皮,這與傳統典型的校園建築規劃的軸線關係和方正的體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些建築的彎曲形式像內部器官一樣相互關聯,再現了歷史悠久的米蘭宮殿的門廊與迴廊。SANAA在現代風格的建築中創造了一系列相互聯絡的庭院和花園,使其成為建築和公園之間的一個過渡區域。

Bocconi University © Università Bocco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這座透明的校園完全對城市開放,最大的兩個特點是“透明”和“綠色”,建築根據周圍的城市肌理和尺度進行設計,拱形遊廊、柱廊和開放空間將會使建築與周邊的環境更和諧。在這片35000平方米的用地中,只有一半面積被新建築佔據,其餘的則專門用於室外區域和綠化空間。
圍繞著用地的是面積達21500平方米的公園,裡面遍植橡樹、角樹、黑楊和榆樹等各類樹木。在這個未來的城市學院中,這層由茂密植被構成的“外殼”內,知識在此融匯交流。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Bocconi University © Università Bocconi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建築主要分為三組,第一組是管理學院的三座建築,是這座學校的主要功能區;第二組是體育和休閒娛樂設施,可以對校外開放,包括奧運賽場標準尺度的游泳池、體育館和健身中心;第三組是宿舍區,可以為超過300名學生和員工提供住宿。外牆由波浪起伏的半透明表皮覆蓋,始終貫穿著透明性和開放性的感覺。建築屋頂也設計了屋頂花園與太陽能板。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Ottavio Tomasini

Bocconi University © Università Bocconi

Bocconi University © Iwan Baan

Bocconi University © Università Bocconi

Bocconi University © Università Bocconi

瑞士勞力士學習中心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 SANAA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 Iwan Baan
是什麼造就了一座偉大的建築?在古代,是比例與對稱,直到上世紀一些跨時代的建築作品橫空出世,才打破這種古典教條。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 Iwan Baan

▲點選觀看專案影片
跨入21世紀的前十年,SANNA的勞力士學習中心(Rolex Learning Center)落成,仿若天外來客。在這個年代,偉大建築不再侷限於某種固定特徵,它可以憑藉很多手段成為傑作。有些透過運用開創性的科技與材料做出令人驚歎的形式,有些則著眼於綠色節能。或者就像現代大師說的那樣,“魔鬼在細節之中”。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 Iwan Baan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 GIOVANNI AMATO

©GIOVANNI AMATO
勞力士學習中心,無疑是來自SANAA事務所——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的傑作。儘管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但瑕不掩瑜的是,貼近地面波浪般浮動的結構依然宣示著它前瞻的傑作底色。
這座勞力士學習中心建成後作為久負盛名的洛桑理工學院 (EPFL)的活動中心,在校區原本“平平無奇”的建築群中十分突出。學習中心包括圖書室、學生工作室、餐廳、咖啡廳,開放、 綿延的建築體量佔地215000平方英尺。地下層有車庫及藏書空間。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Iwan Baan

©GIOVANNI AMATO
學習中心在方形的平面上佈滿大小不同的天井孔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片厚切瑞士乳酪。天井讓建築室內充滿陽光,其中比較大的孔洞充當了入口,坡形的體量延伸至地面,訪客必須穿過懸空的玻璃立面才能抵達入口進入室內。經過拋光技法處理過的混凝土板在陽光漫射下富有光澤。
混凝土板部分可以達到3英尺厚,事先由1400塊精確搭建的模板澆築而成。11座跨度達到280英尺的加強混凝土拱支撐起多種曲度。建築最大的天井位於東南角,其曲率形式需要承重牆與柱的支撐,拱頂在地基處的預應力處理也可以為樓板提供額外的支援。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Alain Herzog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屋頂巨浪般起伏,回應著11英尺高的連續混凝土樓板。在地面與天花板之間鼠褐色的毯狀覆層隨著流線的推進變為粗糙的白色吸音層,建築與不遠處的阿爾卑斯山自然風光相互映襯,美得超凡脫俗。建築貼合地面低矮連續的形態,來自室內與天井庭院的視線相通,從上方視角看又是一整片連續平面。

©GIOVANNI AMATO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Sergio Pirrone

©GIOVANNI AMATO
建築的特點正在於此,在這個空間中漫遊的體驗非常神奇,與在傳統建築中的水平、垂直運動感知完全不同。
但同時,這種反常識的體驗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建築的缺陷。單層坡狀的結構並不貼近人們對建築可達性的認知範例。雖然這裡沒有太多門與牆,但是充滿了坡道與電梯,扶梯。在建築內的漫遊體驗就像在登山一樣。

©GIOVANNI AMATO

©GIOVANNI AMATO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Iwan Baan
沒有分體部分,建築需要透過其他方法區隔功能。圖書館與餐廳的桌子從階面升起,被斜坡上同樣大塊頭的扶手欄杆環繞。環形的小隔間包圍著辦公室,在排布緊湊的隔間間隙與隔間頂部與天花之間都形成尷尬的剩餘空間。
帶有坡度的地形原本是為了區分空間,由於這種劃分並不十分明顯,有些區域被用分隔帶隔開。視聽室後面的大片空間坡度過大無法承擔任何功能。這一切彷彿在說,在這個建築裡,“高效率的平面佈置”是上個世紀老掉牙的事物。
被稱為「泡泡」的一系列學生工作室用玻璃創造私密性。不幸的是,這種玻璃既不像SANAA過往作品俄亥俄托萊多美術館那樣曲度精確,也不是紐約 Derek Lam 精品店那種漩渦狀的亞克力。縮減的工程預算表明「泡泡」使用了一種更廉價,通透性差些的平板玻璃拼接而成。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Iwan Baan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Iwan Baan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Iwan Baan

建築中到處都可以找到預算縮減的證據,原本應該出現的結構都缺失了。原本天窗可以幫助建築自然通風並達到瑞士嚴格的能耗標準,但建築以混凝土全部覆蓋屋頂。從地面向上延伸的閃閃發亮的「泡泡」結構無疑阻礙了室內外的空氣流通。
大多數來參觀建築的訪客、好奇的公眾,往往會忽視這座建築的上述缺點。EPFL與周邊大學的學生也努力克服了這些不適,圖書館、工作室擠滿了人,將豆袋般的椅子充分利用打造出自己的學習天地。
勞力士學習中心對它的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讓人靈感迸發的場所,但是這並不能掩蓋這座建築缺陷重重的事實,也肯定達不到SANAA的最高水準。SANAA事務所野心勃勃的設計在專案開始就被掣肘,只能一步步退讓。
讓我們再回到那個歷久不衰的問題:如果無法在現實施工條件與預算下達成設計概念的完成度,建造建築還是一個值得讓人追求的事情嗎?
只要我們還期待未來偉大建築的出現,那回答就會是,「是的」。

©GIOVANNI AMATO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 Lausana ©SIMONE BOSSI

德國埃森關稅同盟
設計與管理學院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 SANAA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Christian Richters
關稅同盟設計與管理學院位於德國魯爾區中心的埃森市,曾經因煤炭產業而繁榮,也因煤炭資源的枯竭而衰敗。1988年,關稅同盟關閉了位於城市北部區域的聯合採礦企業。若干年後,這家公司的舊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激活了區域旅遊業發展,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與觀光專案的建設與開發。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Thomas Mayer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關稅同盟設計與管理學院是由庫哈斯設計的總體規劃的一部分,也是這塊歷史場地上第一座新建建築。建築主體是一座邊長35米的正方體,造型與周邊Schupp、Martin Kremmer於1932年設計的結構相呼應。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建築共有4層,可提供教學、研究活動,1200平的屋頂花園可以俯瞰整個工業基地。地面一層設有接待中心,容納196人的禮堂,自助餐廳以及一處小型展覽區域。二層有十米高,包含工作空間。三層與四層分別是設有學習區與報告廳的圖書館,以及纖薄玻璃圍合的不同尺度的辦公室。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為了最大限度使用建築面積,有150個大小不同隨機排列穿孔的外部圍牆、兩根細長圓形截面鋼柱與三個核心筒共同承重。設計人員儘可能減小圍牆厚度並取消保溫層,採用主動保溫系統,隱藏在牆內的管道網路讓水從地下抽出使外牆溫度保持在27攝氏度。混凝土板與塑膠球的組合減輕樓板重量,板的厚度大幅減少僅有50釐米,而加固後可以產生16米的跨度。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Zollverei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Desig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直島渡輪碼頭
Naoshima Ferry Terminal / SANAA


©Shinkenchiku Sha

©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Iwan Baa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

©Iwan Baan

©Iwan Baan

©Iwan Baan

©Iwan Baan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Iwan Baan

©Shinkenchiku Sha

©Rasmus Hjortshøj – COAST
發文編輯|Xinmiao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