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C
很多國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比如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土耳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一條路:就是要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被全世界市場都接受的,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實體產品,也可以是虛擬的產品。
1、
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這個世界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其實寥寥無幾。
全球人口超過5000萬的,一共有28個國家,可以分成幾類:
1. 老牌發達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6個)
2. 曾經達到過人均GDP1萬美元,但沒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土耳其(4個)
3. 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目前達到3萬美元的國家:韓國(唯一一個)
4. 從未達到人均GDP1萬美元的國家: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衣索比亞、菲律賓、埃及、越南、民主剛果、伊朗、泰國、南非、坦尚尼亞、緬甸、哥倫比亞(一共16個)
5. 中國:2019年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2021年預計可以達到12000美元以上。
這四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在2012年的人均GDP分別是:俄羅斯,1.5萬美元,巴西,1.2萬美元,土耳其1.2萬美元,墨西哥1.0萬美元。那時的中國人均GDP只有0.6萬美元。
到了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了1.04萬美元。這四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1.01萬,土耳其0.85萬,墨西哥,0.83萬,巴西,0.68萬。四個國家的人均GDP在過去幾年全部是負增長。
國家為什麼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四個國家,墨西哥、俄羅斯、巴西、土耳其,各自都有自己的複雜的原因。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完全靠外商投資不行。人均GDP上升後,低勞動成本優勢不可持續,外資會走掉,墨西哥就是典型。
墨西哥的經濟增長,得益於1992年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的人均GDP,從1992年的4000美元量級,增長到2014年的1.1萬美元。然而,從2014-2020年,墨西哥經濟不進反退,2020年,人均GDP反而下降到了0.83萬美元。
亞洲的馬來西亞,也是類似的情況。人均GDP從1992年的3000多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1.1萬美元,然後就原地踏步。
這些國家的成功,源於低勞動力成本而引發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停滯不前,也是因為這種產業轉移。當你的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你的勞動力成本就沒這麼便宜了,如果國家沒能在其他領域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只靠勞動力便宜,估計人均GDP發展的上限就是1萬美元出頭了。
對於一家美國公司而言,工廠開在吉隆坡和開在河內,沒太大區別。世界上永遠存在剩餘勞動力豐富的窮國。工資高了,工廠就轉移走了。外資企業來你的國家,是因為成本優勢,你的成本優勢沒有了,自然就會離開。
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也不行。這方面的例子是巴西俄羅斯。這兩個國家都是資源非常豐富,發展依靠資源相關行業。然而,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產量也是有限的。資源的產出無法無限擴張。而以石油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的價格,也並不穩定。
當資源的價格上去時,這些國家就爽得很,一旦資源產出過剩,當資源的價格掉下來,就慘不忍睹了。所以,這些資源類國家的經濟,比第一類更不穩定。
單純依靠城市化和基建,也不行。基建總有飽和的一天。另外,基建的錢從哪裡來?內債可以借新還舊搞搞龐氏,外債可還是得要還的。
土耳其是一個例子。土耳其的經濟爆發是從上個世紀末到2013年,人均GDP從4000美元,漲到了1.26萬美元,然後調頭向下。2020年只有8500美元了。2003年埃爾多安出任總理後,發展經濟兩條路,一個是加快城市化,另一個就是大搞基建。2010/11年,土耳其政府釋出了雄心勃勃的2023遠景規劃,計劃在2023年人均GDP達到2.5萬美元。大力推進城市化和超級基建工程,是土耳其拉高GDP的主要手段。
土耳其的基建很有名,美國ENR評選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土耳其有40家,排名第二。第一自然是中國。土耳其的外匯儲備不多,貨物貿易也基本上是逆差,基建的投入大多靠債務,特別是外債。在過去10年,土耳其建設了一系列大型基建專案。然而,靠基建拉動經濟,也無法持久,基建總有建完的一天,外債也總是需要還的。土耳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也沒什麼競爭力,國際貿易始終無法平衡。
從2013年開始,土耳其經濟就調頭向下,一蹶不振了。
中國的低技術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幾年迅速上升。製造業工廠越來越難以低成本招到員工。之前提到過的製鞋巨頭華利集團,生產的鞋廠基本都轉移到了越南。
資源方面,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方面,從石油到鐵礦,是絕對的淨進口國。雖然資源是進口國,我國同樣存在大量產能過剩問題。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的原因就是產能過剩,需求不足。
然而,今天發達國家已經把大部分產能轉移到了中國。一旦出現需求不足,受害最大的,不是這些發達國家,而變成了中國。
對基建投資和房地產的依賴,我們也有。基建和房地產對經濟的影響很大。
經濟增長,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GDP增長不是天上掉餡餅,不是每年天生就應該漲6%。把墨西哥、俄羅斯、巴西、土耳其這幾個國家拖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我們也存在。
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就是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
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從人均GDP1萬美元走到2萬美元?
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只有一條路。就是要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被全世界市場都接受的,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實體產品,也可以是虛擬的產品。
汽車是產品,手機是產品,軟體是產品,移動網際網路APP也是產品,遊戲、電影、電視劇也都是產品。
這些產品,還得是本國公司生產的。本國公司的定義,是總部和核心部門在中國。
工廠可以移走,什麼移不走?總部,營銷,核心研發設計,這些很難移走。蘋果可以把生產基地從中國移到印度,很難想象蘋果能把總部從美國移到任何一個其他國家。
同樣,大家都知道,騰訊和阿里的股權中,外資的比例非常大。但我們也無法想象,騰訊阿里這樣的公司可以把總部從中國遷移到美國。總部在中國,高管很大比例是中國人,核心部門很大比例在中國,這樣的公司就是中國公司。
為什麼強調總部的概念,因為總部代表了大量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工作崗位。而這些崗位是很難隨意遷移去其他國家的。同樣,企業整體層面的積累也會更多的沉澱在總部這個層面,而不是各個國家的分公司。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韓國,與正在開始挑戰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和俄羅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四個國家,以及同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阿根廷、智利、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的區別是什麼?
就是國際市場上的產品的競爭力。韓國的化工、造船、半導體、消費電子,都具有全球競爭力。這些企業雖然同樣股份大比例被外資持有,但總部都還在韓國,是韓國企業。
中國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對國內市場並沒有太多保護。很多領域都曾經被外資企業所完全佔領。但同樣,這種與外資頂尖企業面對面的競爭,也鍛煉出來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國內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僅在國內市場上逐步取得優勢,甚至開始了全球擴張。
中國已經出現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很多核心的工業品類,中國的產量都遙遙領先,位居全球第一。而新興服務業領域,中國也開始出現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企業。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靠的是產品競爭力。競爭力靠的是積累。國家層面的積累更多的是基礎設施,基建。更多的積累是企業層面的,是技術的積累,是管理能力的積累,是品牌和使用者的積累。
舉個例子類比吧,中國引進桑塔納上市大概是1985年。到今天將近40年了。比亞迪第一款汽車上市是2005年,比桑塔納晚了20年。但今天在汽車領域的積累,我相信比亞迪不會比上汽集團差多少。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更是明顯勝出。
俄羅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這些國家,他們快速發展了很多年,但他們這些國家,或者依靠資源,或者依靠外資都沒有留下什麼積累沉澱,也沒有出現能做出有全球競爭力產品的企業。
對中國未來的經濟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雙位數的經濟增長應該一去不復返了。但同樣,每年4-5%的增長,甚至3-4%的增長,也足夠在2035年人均GDP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判斷中國經濟的潛力,要看我們日常接觸到的中國企業,他們的產品是不是越做越好了?他們的產品是不是越來越高端了?他們的競爭力是不是越來越強了?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經濟短期的起起伏伏,股價的漲漲落落,就不必太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