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楓子
來源|男孩派(ID: boy666dj)

前幾天帶孩子去動物園玩時,看見這樣一幕:
排在我前面的一位媽媽,偷偷交代兒子:“等下入園時,你彎下膝蓋,縮點脖子,就不用門票了。”
男孩明顯不願意:“媽媽,我都有125了,你讓我怎麼彎呀?我不想逃票。”
可拗不過媽媽,男孩只好噘著嘴,低著頭,弓著背往前走。
入園時,檢票員還是一眼發現男孩超過一米二了,便要求家長補門票。
但那位媽媽卻不依不饒,一個勁地辯解“孩子其實不滿6週歲,只是個子比較高……”
哪怕檢票員再三解釋,兒童優惠只看身高不看年齡,哪怕男孩漲紅了臉,媽媽還是和檢票員爭論不休。
我觀察了一下,這位媽媽穿著華麗,滿身金飾,不像是差錢的樣子,可她此刻的嘴臉,卻讓她一身的“窮氣”顯露無遺。
這種“窮氣”,不是金錢的短缺,而是精神的匱乏,思想的貧瘠。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一個家庭,父母若是沾滿“窮氣”,孩子很難不受薰染。

父母心窮,孩子難大氣
曾看過一個新聞,無比唏噓。
江蘇淮安,一位爸爸帶孩子在遊樂園玩時,隨手將一袋東西放在了櫃檯上,本以為周圍都是家長,店員也在看著,應該沒有關係。
萬萬沒想到,他不過就是在旁邊吃了點東西,走回來時,就發現東西丟了。
透過檢視店內監控發現,偷東西的竟然是一名媽媽,而目擊證人則是她的兩個孩子。
當時,其中一個較大的孩子見到媽媽的舉動後,還推了推媽媽的手,示意其不要拿。

可那位媽媽不管不顧,拿了東西就走。
失主說,袋子裡裝的是手錶和玩具,總價值800元,因為不太貴重,也不想牽連孩子,所以沒有報警,但希望那位媽媽不要再這樣做了,會帶壞孩子。
是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說過: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複製父母的處事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心窮的父母貪圖小利,愛佔便宜,唯利是圖,給孩子種下了算計和貪婪的種子,讓孩子逐漸變得內心貧瘠。
知乎有位匿名網友曾自述,自己的媽媽:
每次買菜,都要拿走人家幾根蔥;
去超市,都要偷偷拽一大把塑膠袋在兜裡;
平日,媽媽還時不時從單位順走一包列印紙,一盒簽字筆,一包垃圾袋。
……
小時候的她,一度覺得羞愧不已,看不起媽媽的為人。
可後來她在國外上學,偶爾發現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車時,也下意識選擇了逃票。
當她還在為自己省下一大筆通勤費而心存僥倖時,成績優異的她,卻因為逃票的不良記錄被拉入求職黑名單中。
你看,父母好的方面,孩子會全盤吸收,壞的舉止,孩子也會照搬不誤。
父母不貪圖一時的蠅頭小利,堅守做人的原則和教養,孩子內心才可能富足。

父母嘴窮,孩子難抬頭
最近有一篇網路熱帖,引發無數網友共情。
蛋糕店裡,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興高采烈挑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甜甜圈。
然後,她又提議媽媽再挑兩個:“你一個,爸爸一個,好嗎?”
多麼溫馨有愛的畫面啊!
但女孩媽媽並沒有感謝女兒的體貼,反而一開口就是指責:
“你買那麼多幹嘛,給你這點錢都要全花光嗎?我們不吃麵包,你就知道浪費錢。”
女孩一下愣住了,卻還是小心翼翼又開了口:
“這個很好吃,我想你們也吃。”
“吃什麼吃?爸媽一天辛辛苦苦賺錢不是為了吃麵包,是為了你,賺錢多不容易,這麼一個小小的甜甜圈就要10元錢……”
媽媽在一旁不停輸出,小女孩雙眼噙著淚,重重地低下了頭。
看完感到無比窒息。
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真的。
但嘴窮的父母,一開口就是抱怨、訴苦、哭窮,傷透孩子的心,也是真的。
“為了供你讀書,你知道我們賺錢有多辛苦嗎?”
“不要跟人家比,他們傢什麼條件,我們什麼條件?”
這是網友@李菇涼兒時聽到最多的話,從小,父母在給她買東西前,都要先抱怨一通。
父母或許只是隨口一說,但一字一句落在她的心裡,就變成了深深的愧疚感,她覺得:我是父母的負擔,是我讓父母這麼苦。
所以她從來不敢任性,不敢提要求,不敢惹麻煩。
甚至在別人還在肆意玩耍的年紀,她每天就想著怎麼縮衣減食,想著去哪裡撿多一點的塑膠瓶子賣錢,給父母減輕負擔。
“家裡沒錢,媽媽一個人養你不容易。”
這是著名辯手席瑞兒時聽過最多的一句話。
因為深知家裡窮,所以跟大人逛超市他都不敢抬頭,因為害怕看到自己喜歡的零食。
長大後,他努力改變了生活的不富裕,沒錢的恐懼感卻始終如影隨形。
直到今天,他到一個消費場所,只要身上沒有帶夠3倍的錢,就會感到害怕;
只要病得不嚴重,就不敢去醫院。
面對別人的好,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誠惶誠恐地認為我不配。
比起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瘠。
孩子可以忍受物質的短缺,卻難以消化至親倒的苦水。
所以,別再用哭窮教育孩子,用不幸綁架孩子了。
一個孩子,只有在年少時,擁有了“幸福感”和“配得感”,才能在日後的歲月裡,擁有無限的能量。


父母眼窮,孩子難有出息
父母的眼界,可能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父母短視,認知水平低,孩子往往很難有大出息。
拍攝於2002年的紀錄片《父親》裡的韓勝利,就讀的是名牌大學,靠著父親在附近工地做苦力供他讀書。
因為掙的錢大多用於交學費了,韓勝利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200塊錢。
在學校裡,這些錢只夠他每頓吃青菜拌飯,根本不夠開銷。
所以他一有空,就會到處撿瓶子。
有的時候,為了幾個礦泉水瓶子,他可以在籃球場上等同學好久好久,一點時間成本都不計算。
有好心的同學勸他去兼職,怎麼樣也比撿瓶子掙得多,韓勝利不是沒想過,但是父親不允許。
因為在父親看來,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學習,並認為自己每月不過150元的開銷,兒子200元怎麼也綽綽有餘了。
所以大學四年,韓勝利都在扣扣搜搜過日子,人也變得愈發自卑和內向。

由於韓勝利學的是通訊工程專業,需要手機和電腦實操,但父親卻視網路如洪水猛獸,不允許他上網。
結果韓勝利雖然理論知識紮實,但實踐幾乎一點兒都不會。
這導致他直到畢業,也沒有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之後更是在接連碰壁下,才找到一份戶外電纜的工作,累死累活一個月也就600塊。
父親天天唉聲嘆氣,他不懂,自己的女兒沒讀書,在深圳做保姆一個月也有3000塊,兒子名牌大學畢業,為什麼掙的卻還不如女兒多?
《窮人缺什麼》一書說:“窮人思維的可怕程度,不亞於原子反應,會給孩子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影響一輩子的運氣和生活。”
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父母若思維固化,眼界狹窄,只會用自己狹隘的已知,鎖死孩子無限的未知。
為人父母,先不遺餘力地提升自己,打破思維壁壘,開闊眼界,才能成為孩子人生的攀登繩,而不是絆腳石。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正所謂,育兒先育己,正人先正己。
先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孩子。



這款無人機在海外的平臺上售價都要接近500元,要是趕上大活動後的打折售價都要達到166.17元,這次我們直接和工廠談到了優惠折扣價,只要99元起。


14歲的孩子三分鐘就可以輕鬆上手,而且隨心隨飛,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 購買方式 #
點選下方小程式即可購買
↓↓↓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