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來源:靜說日本
全文148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前幾天跟一個日本朋友吃飯,喝著喝著,她突然告訴我她“卒婚”了。現在,她一個人住在東京,而她丈夫一個人搬去輕井澤種花去了。
“卒”在日文中,常常表達為“畢業”的意思。“畢業”和“婚姻”兩個意思結合在一起造出了“卒婚”這一新日文單詞,它不是年輕人的浪漫遊戲,而是中老年人玩出的一種新生活方式。
簡單來說,“卒婚”就是結了婚的人,到了某個階段,決定不再像傳統夫妻那樣綁在一起生活,而是分開過日子,但又不離婚,保留婚姻的“殼”,追求各自的自由——從婚姻的束縛中畢業。
我聽完有點懵,這不就是“分居”嗎?朋友笑著擺擺手:“不一樣,分居是吵架跑路,卒婚是心平氣和地重新開始各自的生活。”
“卒婚”這個詞,最早是日本作家杉山由美子在2004年出的書《卒婚的すすめ》(推薦卒婚)裡提出來的。跟離婚不一樣,卒婚的夫妻不撕破臉,不爭財產,也不走法律程式,就是你過你的,我過我的,彼此尊重,像朋友一樣相處。
我的朋友50多歲,丈夫比她大幾歲,已經退休。問她問什麼要“卒婚”?她說:“結婚30年,孩子大了,老公天天窩在沙發上看報紙看電視,我還得做飯洗碗,實在受不了。我倆商量好,他去住輕井澤的小別墅,我住東京的老房子,各過各的,這樣偶爾相聚反倒更輕鬆,心平氣和,像老朋友見面。”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卒婚”聽起來挺新鮮,可細想想,這背後是日本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或者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過去,日本的家庭結構是男人出去工作賺錢,妻子居家相夫教子,相對來說,家庭結構比較穩定,當然女性地位較低。可現在不一樣了,女性經濟獨立,壽命又長——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男的82歲,女的87歲——退休後還能活個二三十年,誰願意一直綁在柴米油鹽裡呢?“卒婚”就成了個折中的辦法,既不破壞家庭的名分,又能喘口氣。
在日本社會,“熟年離婚”(中老年離婚)畢竟還是挺讓親朋好友們感到驚訝的事,因為日本還是挺講究“和”文化的民族。離婚有點“傷和氣”,尤其對有孩子的家庭,財產分割、親戚關係等等,會鬧出一大堆麻煩事。“卒婚”就省心多了,不用撕破臉,外面看著還是夫妻,裡子卻各自精彩。
朋友說她和丈夫還簽了個“卒婚協議”,寫清楚誰住哪兒、錢怎麼分,以備誰突然走了,許多事處理起來麻煩。日本人這股細膩勁兒,真是讓人服氣。江戶時代,藩主靠妾生孩子穩家族,現在老夫妻靠“卒婚”穩關係,似乎都是“和”的變種。
“卒婚”大多是女性提出來的,這股風,吹得是女人的覺醒。日本生活研究所搞過一個調查,2020年時,50歲以上已婚女性的獨立收入比例快到40%。經濟上不靠男人了,自然不想再忍。她們想旅行、想跳舞、想找回自己,“卒婚”就成了個解放的法子。當然對於男人來說有點懵,工作了一輩子回到家,還得從頭開始學習自己做飯洗衣服。社會逼著你變,日子也得跟著變。
作為子女的年輕人,對於父母的“卒婚”持什麼態度呢?
我那朋友生了一女一男,都已經長大成人獨立了出去。兒子表示不樂意,說節假日時想回家,爸媽不在一起,就覺得沒有了“家”的感覺,回誰家都彆扭。女兒本身對婚姻不感興趣,也不談戀愛,她覺得婚姻也沒那麼神聖,沒有必要非要把兩個不開心的人捆綁在一起生活。
我們中國講究“家和萬事興”,“卒婚”這玩意兒擱中國,不知能否有生長的土壤?日本社會在變與不變之間,總能找到一條“和”之路,“散而不離”的心思,挺日本。但這一“卒婚”風潮能走多遠,還不好說,可看著那些“卒婚”後樂呵呵的老頭老太太們,我覺得,日本人這日子,還真挺會過。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