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我成長”的人,其實都挺蠢的

前兩天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去世了,叫菲利普津巴多,這個名字你可能會覺得陌生,但是說到那個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你肯定懂,就是他當年主持的。
老頭到了今天去世,整個人生可以蓋棺定論了。
但是我倒是想起了另一個人,叫M·斯科特·派克,這個人你們可能也不認識,不重要,他寫的書你肯定知道:
《少有人走的路》。
這本書寫的非常好,無數人被感動的痛哭流涕,深受啟發,徹底改變人生。
但是派克本人的人生,可以用五毒俱全,一坨狗屎來形容。
少有人走的路,是教你自我療愈,自我成長,過好一生的。
但是作者本人,既沒有成長,也沒有療愈,更不存在過好一生。
他抽菸,酗酒,吸毒,抽大麻,神經病,自戀狂。
瘋狂出軌,無意義的濫交。
婚姻家庭支離破碎,和孩子感情生疏,全部都極度仇恨敵視他。
他自己寫書說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傷害,但是他自己並沒有停止這種傷害,反而千百倍的加在了自己無辜孩子的身上。
這是個標準的爛人,人渣。
但是非常善於掩飾和美化自己,特別虛偽。
而津巴多教授則和派克完全相反。
津巴多是一位科學家,而不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他的婚姻幸福,學術頂尖,人生美滿,兒孫滿堂,且家庭十分圓滿。
和斯科特·派克孤獨淒涼痛苦的死去不同,津巴多在人生最後的時光裡,是在妻子和孩子的陪伴下,靜靜安詳的去世。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他們兩人都出書,且都很暢銷。
但是津巴多本質上是一位科學家,而派克則是一位文學家,少有人走的路,和心理學與生活比起來,缺乏實驗,資料,可靠的結論,多出來的是華麗的詞藻,令人通透的人生大道理,換言之,也就是雞湯。
雞湯對人的危害的,由此可見一斑。
菲利普津巴多最好的一本書,我個人認為是《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這本書比心理學與生活要好讀一點,但依舊十分枯燥,裡面夾雜了大量的實驗和資料,各種謹慎的推理,看著讓人十分頭大。
沒有任何大道理和雞湯,所有的社會方法,都是依託實驗資料得來。
如果悟性不夠,就會一無所獲,只有真正耐心看下去的人,才會受益。
這樣的書,自然是不如少有人走的路那麼令人「通透」的。
所以看書評區,你會發現,少有人走的路,一堆人標記,閱讀,痛徹心扉,撕心裂肺,頗多人生感悟。
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少有人標記,標記完了以後,真正做出書評和感想的人很少,換言之,能學到東西的人很少,絕大部分人都是拿這本書裝B,都是聽說這本書很出名,很厲害,我看完了,的確非常厲害,特別厲害。
具體厲害在哪,學到了哪些營養,他們寫不出來。
這個就是裝B了。
科學論文,和文學創作,區別就體現在這裡。
但是,在對生活,成長這些領域的指導方面,
毫無疑問,文學創作是非常有害,對人的誤導是非常嚴重的。
最終真正有益的,也只能是科學論文。
哪怕沒看懂,或者看完了全忘了,最起碼也是無害,而不是被誤導。
所以看書一定要看作者,如果作者本人都自顧不暇,都不能自我渡化。
那麼他說的一切,都是不能相信的。
附註:
菲利普津巴多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觀察人性惡的實驗。
他把一群志願者分為了獄卒和犯人兩類,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獄卒變得越來越殘忍,犯人變得越來越懦弱。
這其中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也有少數人展現出了人性的光輝和正直。
其中有個女孩,在這起實驗中,表現最為勇敢,最為正直,最為善良,敢於當面反抗怒斥實驗的上帝,也就是他本人,讓他牢記在心。
後來實驗結束後,他就追求這位女孩,當了自己的老婆,由此擁有了普通人拍馬也得不到的幸福家庭和美滿人生。
這老子小子,假公濟私,雞賊的很。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