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位肛周膿腫的患者,麻醉談話時,病人說,以前做檢查時,腰椎查出了點問題,大夫特意囑咐,如果以後打麻醉,要跟麻醉醫生說一聲。我看了看腰椎MRI,心想,真是良心大夫,有些外科醫生連利血平術前需要停藥都不知道。

因為我們這邊肛腸科手術以腰硬聯合麻醉為主,而脊髓圓錐位置低,那我們只能放棄腰麻,改用單純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研究顯示,脊髓末端終止於 L1-2 位置的人群大約只有60%,而終止於 L2-3間隙的有約30%,而脊髓圓錐末端超過L2-3間隙或L3椎體上端的仍有1.19%。所以在腰麻或者腰硬聯合麻醉時,有學者建議選擇L3-4進針,棄用L2-3間隙,可以減少誤傷脊髓的機率。
但事實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穿刺還是以L2-3和L3-4為主,很少選擇L4-5間隙,而且L4-5間隙穿刺時,腦脊液流出的機率大大降低,增加了更換間隙重新穿刺的風險。而且解剖學研究表明,蜷腿雙腿、頭低屈曲體位之後,L2-3間隙是腰椎中最寬大最垂直的間隙,其硬外腔間隙也寬達1cm以上,穿刺點易定位,進針層次明顯,調整穿刺針深度空間更大。而且我們麻醉時患者弓背呈“大蝦”狀,不同於影像學檢查的平臥位,採用頭低屈曲位時,此時脊髓末端會向頭側上移半個椎體左右,上移後,脊髓末端超過 L2-3 的機率會降至1%以下。
所以,目前的工作強度下,我們沒必要過多糾結於穿刺間隙是L2-3還是L3-4,更應多關注患者的術前檢查進行綜合評估。


到底是硬膜外麻醉好還是腰麻或者腰硬聯合麻醉好?這個沒法爭論,因為每個醫院的發展歷程和科主任的理念不一樣。大部分醫院是早些年以硬膜外麻醉為主,後來以腰硬聯合麻醉為主。還有些醫院因為出現了併發症,最後又改回到單純的硬膜外麻醉。我周邊的基層醫院大都是先做腰麻,然後硬膜外接管。腰麻的特點是起效快、用藥量小,當然迴圈波動大些,但對有經驗的麻醉醫生而言,這些都可以預判和調控。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