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圓錐位置低,椎管內麻醉要謹慎了

碰到一位肛周膿腫的患者,麻醉談話時,病人說,以前做檢查時,腰椎查出了點問題,大夫特意囑咐,如果以後打麻醉,要跟麻醉醫生說一聲。我看了看腰椎MRI,心想,真是良心大夫,有些外科醫生連利血平術前需要停藥都不知道。

因為我們這邊肛腸科手術以腰硬聯合麻醉為主,而脊髓圓錐位置低,那我們只能放棄腰麻,改用單純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


藉著這個病例,我們來探討一下椎管內麻醉相關的兩個小問題。
 脊髓圓錐和椎管內麻醉穿刺間隙選擇 
脊髓起源大腦底部,經過椎管,逐漸變細,終止於L1和L2之間。脊髓最遠的部分就是脊髓圓錐。在脊髓圓錐之後脊髓就結束了,之後,神經纖維以交叉的方式分支,形成馬尾,它的形狀類似於馬尾巴,所以叫馬尾神經。從脊髓延伸出來的纖維組織叫做終絲,起到縱向支撐脊髓的作用。也就是說馬尾神經其實是一堆神經的集合體,在脊髓尾端圍繞在終絲的周圍。
研究顯示,脊髓末端終止於 L1-2 位置的人群大約只有60%,而終止於 L2-3間隙的有約30%,而脊髓圓錐末端超過L2-3間隙或L3椎體上端的仍有1.19%。所以在腰麻或者腰硬聯合麻醉時,有學者建議選擇L3-4進針,棄用L2-3間隙,可以減少誤傷脊髓的機率。
但事實是,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穿刺還是以L2-3和L3-4為主,很少選擇L4-5間隙,而且L4-5間隙穿刺時,腦脊液流出的機率大大降低,增加了更換間隙重新穿刺的風險。而且解剖學研究表明,蜷腿雙腿、頭低屈曲體位之後,L2-3間隙是腰椎中最寬大最垂直的間隙,其硬外腔間隙也寬達1cm以上,穿刺點易定位,進針層次明顯,調整穿刺針深度空間更大。而且我們麻醉時患者弓背呈“大蝦”狀,不同於影像學檢查的平臥位,採用頭低屈曲位時,此時脊髓末端會向頭側上移半個椎體左右,上移後,脊髓末端超過 L2-3 的機率會降至1%以下。
所以,目前的工作強度下,我們沒必要過多糾結於穿刺間隙是L2-3還是L3-4,更應多關注患者的術前檢查進行綜合評估。
馬尾綜合徵 
前面我們說過,脊髓的每個節段都發出一對脊神經根,脊髓圓錐終止以後,脊髓尾端的腰骶神經根圍繞在終絲的周圍形成馬尾神經。馬尾神經是由第2-第5腰神經以及第1-第5的骶神經以及尾結髮出來的10對神經根組成。
那麼問題來了,腰麻會不會損傷馬尾神經?
事實是直接腰麻穿刺引起的馬尾神經損傷報道並不多見,出現嚴重的馬尾神經綜合徵也很罕見,而臨床常見的腰麻藥物引起的短暫化學性損傷更多見。
脊髓神經的易損區在馬尾神經和脊髓腔內脊神經根起始部位,這兩個部位無髓鞘包裹,對物理、化學性刺激很敏感。麻醉藥物對神經的毒性大小和藥物種類有關,但發生率或嚴重程度,與注入藥物的濃度和用量,並不成線性正比關係。原因是腰麻藥物是注入到腦脊液中,會隨腦脊液擴散再分佈,擴散均勻神經損傷就少,腦脊液的稀釋作用,減少了腰麻藥物的毒性發生率及損傷程度。
因此,在腰麻時,為減少相關併發症,腰麻藥物配比越接近腦脊液理化性質,越安全。應用與腦脊液或相近的生理鹽水稀釋腰麻藥物,選用重比重藥液時,可選用5%葡萄糖,而不用更高的濃度。應儘量採用高容量低濃度腰麻藥物。所以說,很多麻醉老師喜歡在推藥前用腦脊液稀釋麻醉藥液是合理的操作。
總結 
到底是硬膜外麻醉好還是腰麻或者腰硬聯合麻醉好?這個沒法爭論,因為每個醫院的發展歷程和科主任的理念不一樣。大部分醫院是早些年以硬膜外麻醉為主,後來以腰硬聯合麻醉為主。還有些醫院因為出現了併發症,最後又改回到單純的硬膜外麻醉。我周邊的基層醫院大都是先做腰麻,然後硬膜外接管。腰麻的特點是起效快、用藥量小,當然迴圈波動大些,但對有經驗的麻醉醫生而言,這些都可以預判和調控。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