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採取激進方式救市,還是漸進方式休養生息,是目前爭論的主要議題。傳統的方式也是激進方式,就是貨幣放水,如當年4萬億財政刺激,以及之後的一波波降息降準,就是激進貨幣寬鬆,大規模防水養魚。後果自然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就在這個當口,中國人民銀行一份通告震動了市場。7月1日,央行公告稱,“為維護債券市場穩健執行,在對當前市場形勢審慎觀察、評估基礎上,人民銀行決定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工作。”
很多人都在問:怎麼回事兒?

有財經分析師認為,央行這次借入國債,代表著無錨印鈔的開始,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來了。
什麼是“無錨印鈔”?
說起“錨”,大家自然會想起輪船上的錨,輪船停靠港口,須放下錨煉,避免船被大浪打翻或被大風吹跑。貨幣之錨,1971年前,貨幣與黃金掛鉤,黃金是錨。美元與黃金脫鉤後,黃金之錨讓位於石油,但石油不是錨,只是大宗物資,為的是保證美元交易,從而保證美元作為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的作用。所以,失去黃金這個錨,實質上進入“無錨貨幣”時代,最終導致一波波高過一波的QE(量化寬鬆),即無節制引發美鈔。
貨幣變成了無擔保物的國家“信用債”。
全球一波又一波通貨膨脹的源頭就是“無錨印鈔”!
所以,“無錨印鈔”這個詞很可怕,它是隱藏在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背後的禍根。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最後時期無限度發行金圓券,幾十萬、幾百萬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錢,買不了什麼東西。現在,辛巴威二十年通貨膨脹,“錢不如紙”,近來辛巴威幣更是暴跌近100%;委內瑞拉經歷了連續多年的惡性通脹和經濟衰退,2020年的年通脹率為2355.15%,貨幣也不如紙。大凡如此,國家經濟就崩潰了!
所以,“無錨印鈔”禍起蕭牆,禍國殃民。
中國大陸長期與美元掛鉤,實際就是以美元為“錨”發鈔。由此,外匯收入由央行買入,形成外匯佔款,發行的人民幣就變成基礎貨幣,再乘以貨幣乘數,就構成了中國市場的M1和M2,支撐著整個中國經濟的運轉。
中國最高時的外匯儲備高達4萬億美元,後來跌到3萬億美元,折人民幣25–30萬億,已經沒有辦法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了。所以,2014年後,央行創新了一些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就是大家熟知的麻辣粉MLF(又稱中期借貸便利),酸辣粉SLF(又稱常備借貸便利)等,相當於開始以債務為錨,發行貨幣。
有分析認為,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實際是外匯佔款和債務兩個錨在執行。但這兩個錨是不穩定之錨,所以印鈔機開得都冒煙了。2024年5月,M2超過了30萬億人民幣,一年大大超過300萬億,幾乎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總和。與此相應,M0(基礎貨幣或流通中的現金)超過11.7萬億,M1(M0+企業活期存款)64.68萬億。央行資產負債表42.95萬億,銀行貸款逾247萬億。
水漫金山了,社會上還是感到超級缺錢,地方政府缺錢,企業缺錢、社會機構缺錢、甚至連中小學教育、醫療都缺錢,如此,50年期的國債出來了。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央行開始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如文章開頭所說,無錨印鈔風暴刮來了,這是中國式QE(量化寬鬆)。
有人指出,此次央行借入國債的原因是市場出現了資產荒,大筆的錢無處投資,因為規模龐大的房地產行業、投資理財紛紛暴雷,實體產業哀鴻遍野,於是大筆資金蜂擁而至到了國債市場,哄抬國債價格,長期國債一時成為稀缺品。與此同時,國債的收益率走低,形成國家長期市場期待利率,這會干擾央行設定的長期利率。實際利率和賬面收益率的錯配,會提高國家的金融風險。管理不當,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就如美國矽谷銀行破產。
與企業持有大量國債相反,央行持有的國債規模偏低。截至2024年2月,央行僅持有約1.52萬億人民幣的國債,只有2023年國債發行規模(11.01萬億元)的零頭。
央行急了。央行行長潘功勝,在第十五屆陸家嘴論壇上發出警告,提醒要關注“一些非銀主體大量持有中長期債券的期限錯配和利率風險”,再度表達出央行對長債收益率的高度關切。他特別提及美國矽谷銀行風險事件的啟示,及時校正和阻斷金融市場風險的累積。
據此推測,央行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出手借入國債。但其目的是搞量化寬鬆,還是方便市場操作,打壓國債價格,以提高市場利率?也可能兼而有之。一個結果是央行發出借入國債訊號後,國債價格真的下跌了。訊息一齣,立即導致中國國債價格跳水,30年期主力合約跌了0.6%,10年期主力合約跌0.15%,2年期跌了0.02%。
另一個結果是人民幣持續貶值,人民幣走弱的市場壓力越來越大,央行穩匯率導致中間價罕見地持續一年大幅低於市場價。人民幣匯率跌至1美元兌換7.27元人民幣。
人們擔憂:央行會不會繼續大放水?
人們疑慮:放水能不能救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