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比較有意思是事情,是央行都在說8月份淨購債1000億,是無錨印鈔放水的開始。

先不說是不是很多人說的無錨印鈔,我們如果單純看流動性的話,這部分債券購買其實根本談不上放水。
況且這4000億元特別國債,也只是財政部2007年發行,2017年續作的特別國債的再次到期續作。
整體還是按照過去“財政發給銀行,銀行過手給央行”的慣例,到期以後央行按慣例全部買入。
而且看數量上的變化只是續作,並不是什麼新增購買,所以不影響債券市場的供需。
從MLF投放看的話,會發現8月份實際上縮量了1010億,所以從淨投放量看的話,整個八月應該是負的,雖然負的不多。
結合8月份mlf的縮量和債券的淨購買,如果非要解釋一下這個續作的話,也不是不行。
你可以理解為,未來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可能會發生轉變。未來央行收放流動性,可能會逐漸從之前的mlf轉向以國債買賣。
很多人可能不瞭解貨幣投放的機制,以為單純的央行放水就能讓資金流入市場刺激需求
如果是這麼簡單的話,我們東邊的鄰居日本就不會放了這麼多年的水,還是拉不起來總需求。
想要在央行印鈔放水以後,讓這部分錢流入市場,單純靠央行印出來的基礎貨幣是不夠的。
還需要靠金融和實體部門協同,讓這些錢流入到實體以後帶來需求擴張,才能帶來貨幣創造。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在“貸款創造存款”的乘數效應之下,才能讓央行放出來的基礎貨幣流入到實體經濟。
通俗點用大白話說,就是不管央行印了多少鈔票,發行了多少基礎貨幣都只是貨幣創造的必要條件。
還有個條件是大家要願意花錢和借錢,才能讓這些貨幣透過信用擴張的方式流入到實體經濟。
如果大家都不借錢也不願意花錢,那麼信用擴張創造貨幣這個後續的場景就不會出現。
現在的信用擴張情況怎麼樣,我們看看M1-M2的變化,其實就非常清楚了。
學過貨幣金融學的應該知道,貨幣M0代表的是流通中的現金,也就是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狹義貨幣M1等於貨幣M0+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等於M1+準貨幣(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通常我們認為,在經濟學裡面M1-M2剪刀差,代表的是M1-M2的增速差。
這個增速差反應的是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也可以算作是一種信用和經濟的前瞻性指標。
可以看到目前下圖中藍色的M1增速,綠色的M2增速是往下走的。M1-M2的增速差,也是一直處在負值。

這種情況出現以後,很大程度上代表整個經濟體裡面流通的錢會變少,大家的感受也是錢變得越來越難賺。
最近幾個月的資料變化,尤其是M1和居民+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變化,體現的就是這個情況。
可以看出這幾個月M1在不斷下滑的同時,居民+企業中長期貸款的變化也是向下的,二者基本是同步的狀態。
居民和企業中長期貸款往下走,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信用不是在擴張,而是在收縮的。

這點從居民早償指數這個側面就可以看出來。
從2022年初開始,居民早償指數是不斷往上走的,這代表居民部門在不斷提前還貸。

在M1增速小於M2增速的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大家對未來信心不足,所以死錢越來越多,活錢越來越少了。
在市場投資和盈利機會減少,大家對未來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存款定期化死錢增多就是大趨勢。
這時候我們會看到整個市場經濟活力比較弱,大家都不願意把錢投入到實體經濟裡面去。
在這種背景下,即使持續貨幣寬鬆刺激經濟,我們也會看到實際效果並不強。
更多的錢只會流入到金融市場空轉,並不會透過信用擴張的方式流入到實體經濟。
不過這時候不搞貨幣寬鬆刺激經濟也不行,因為本來經濟就有下行趨勢,再不刺激恢復起來就更難了。
所以通常單純貨幣寬鬆沒那麼有效的時候,就要配合財政刺激拉動需求,這樣才能架起基礎貨幣和信用擴張的橋樑。
這裡也可以看出,M1-M2的剪刀差,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非金融性企業經營的活躍情況。
當企業經營情況不錯而且活躍的時候,我們大機率會看到M1的快速增長,而且增長幅度是高於M2的。
也就是二者存在正剪刀差,代表著經濟比較活躍。因為M1的構成,主要是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

經濟比較活躍的時候,錢的流通速度一定會更快。貨幣的快速流動,也會對實體企業的促進作用變得更有力。
如果M1-M2存在負剪刀差的時候,則表明企業對未來的經濟增長預期,保持謹慎的態度。
這時候我們看到,企業會減少投資提前償還貸款,居民部門也是類似的情況。
這時候就會出現M1增速小於M2增速,也就是M1-M2的剪刀差是負值的情況。
所以很多人以為單純靠央行放水,或者說無錨印鈔就可以刺激需求,其實這是不成立的。
基礎貨幣出來以後,還需要下游企業、居民或者政府部門的信用擴張配合,才能透過需求把貨幣傳導到經濟每個環節。
因為傳統的貨幣信用傳導模式,就是央行–商業銀行–實體經濟,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條件就是信用擴張需要有載體。
載體沒有了以後,我們就會看到M1-M2的剪刀差,長期處於負值沒辦法轉正。
你可以把這個情況當做是金融空轉,也可以看成是信用擴張沒有載體導致的流動性陷阱。
想要改善這個情況,只有貨幣寬鬆的同時財政也同步擴張提升總需求,才會出現變化。
我們知道一個經濟體裡面的三大內需部門,無非就是居民部門,企業部門或者政府部門。
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這三個內需部門裡面任何一個開始承接貨幣,啟動資產負債表的擴張。
外需部分主要就是出口部門,通常情況下一個經濟體在全球出口的佔比是一定的,不會短期提高太多。
如果短期內居民和企業部門沒辦法擴大需求,理論上政府部門可以透過兩種方式刺激和提升經濟體的需求。
一種是政府部門發行債券,透過借債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方式,來提升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還有一種是發行貨幣,透過發行更多貨幣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的方式,來提升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第一種發債提升需求不會涉及無錨印鈔,因為發行債券需要有人願意買,是存在市場約束的。
而且在這些發行的債券到期以後如果沒有續作,實體經濟裡面的貨幣大機率會被回收。
所以透過發行債券提升經濟的需求,只會在債券的生命週期裡面增加貨幣提升需求。
第二種透過發行貨幣提升需求,也就是大家說的無錨印鈔,其實是對非政府部門產出商品,服務或者資產透過印鈔的方式進行掠奪。
這種方式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貨幣購買力和經濟的崩潰,典型的例子就是解放前的金圓券,現在這種模式基本已經被各個經濟體棄用。
不過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後,西方國家創新的發明了一種新的經濟刺激方式,這是之前沒見過的新模式。
透過政府部門發債募集資金,拿到這些發債募集來的資金之後,政府部門給居民和企業部門發錢。
這些發出去的錢在短期內,修復了企業和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降低了居民和企業部門的槓桿,也提升了實體經濟的需求。
因為居民部門拿到錢以後,不會全部都存起來,而是會去消費增加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企業看到消費需求增加,再加上政府部門又給了補貼,又會透過信用擴張的方式投資,進一步增加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這種模式相比以前的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刺激需求的方式,可以說更加的市場化。
這點我們從2020年美國發錢刺激經濟以後,GDP的高增長和美元的強勢都可以看出來。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2024年二季度美國的名義GDP同比增速,達到了5.88%。
我們國家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刺激模式,不過我們是透過定向發錢的方式搞貨幣化棚戶區改造。
可以看到在2014年底的槓桿牛,和2015年一二季度的貨幣化棚戶區改造的推動下,M1增速大幅提高。

原因就是過去十多年我們國家貨幣信用擴張的載體,主要是高速城鎮化背景下的房地產。
央行釋放出來的貨幣,透過房地產這個橋樑和載體,透過信用擴張的方式傳導到實體經濟。
當然了,這次大規模定向刺激房地產帶來了一段時間的繁榮,也帶來了後面的經濟結構壓力。
現在我們遇到的情況是,需要找到一個信用主體來承接央行釋放的基礎貨幣,來擴張資產負債表。
如果沒有這個信用載體的話,那麼央行即使增發基礎貨幣,也沒辦法流入到實體經濟。
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因為貨幣供應增加,但是下游資金需求不足,導致市場上利率水平越來越低,國債收益率也變得越來越低。
這也是為啥我們一直說,央行的貨幣寬鬆需要財政刺激配合,才能達到擴張信用把貨幣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效果。
對於我們目前的狀況來說,可能刺激需求比較好的視窗,是9月份美聯儲降息週期開始之後。
美國經濟降溫,意味著海外需求是在走弱的。海外需求走弱意味著,對我們內需提升的迫切性更高了。
因為總需求的構成裡面,無非就是內部需求+海外需求,一邊走弱就需要另外一邊補。
在9月份美聯儲開始進入預防性降息之後,我們在貨幣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挪騰空間。
這時候就要看財政刺激能不能趕上,讓這些寬鬆以後的貨幣傳導到下游,進一步提升整個經濟體的需求。
不過這中間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也就美聯儲9月開始降息,到美國大選塵埃落定這段時間,這個階段外部壓力會大大減輕。
另外一個我們覺得這裡可能會刺激需求的原因,也是因為現在已經9月份了。
如果再這個外部壓力減輕的視窗期沒有出臺政策,那麼年初的增長目標完成的難度會大大增加。
當然了,在實質性的刺激落地之前,我們也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推理,具體是不是會落地還要繼續觀察。
如果說實質性的刺激在四季度開始落地,這裡可以期待資本市場是不是會有相對精彩的表現。
現在的整體大環境,其實很像是2014年三四季度的時候,當時也是房地產庫存壓頂,資本市場維持低迷。
後面的幾次降息降準,資本市場的槓桿牛還有房地產市場的去庫存,直接帶動了後面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復甦。
當時先啟動資本市場的槓桿牛,之所以這個先動,個人覺得原因是扭轉預期最快的方式,就是透過財富效應來拉動。
以前說信心比黃金重要一點都沒錯,因為預期變化在推動經濟增長和消費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如果大家都感覺自己財富在增長,預期未來收入會增長,都願意買房買車、投資擴張的話,那整體需求就是會隨著預期好起來。
如果大家都感受不到財富效應,預期自己未來的收入是向下走的,整個經濟體就是會按照預期方向,出現總需求收縮
進入需求收縮以後,會把經濟中生產–消費–再生產的中間環節斬斷,會把預期的多米諾骨牌持續往壞的方向推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如果沒有外力扭轉的話,演變到最後就會變成總需求收縮引發的持續經濟衰退。
這個變化恰恰是各個國家這些年都在努力避免的,因為這種趨勢一旦出現的話,想要扭轉就太難了。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風時》已經出版。小夥伴們前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事情。
點選下方的圖片,可以直接下單。或者在噹噹搜尋《人生起風時》,也可以購買。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