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多少,才能玩轉高階騎行?

近兩年戶外風潮席捲,讓越來越多的品牌佈局戶外運動領域。
而這其中,最為城市中產津津樂道的,就是騎行運動。不過,真正的騎行,可不僅僅是隨便騎上腳踏車轉幾圈那麼簡單。
某種程度上,騎行因為其頗高的門檻,已經成為了一種階級、圈層的象徵。
在北京從事程式設計師工作的小王,青睞於戶外活動,打算今年加入城市騎行大軍,經過一番選擇後,看上了一款5000元左右的喜德盛AD500,但卻發現有錢也買不到,因為今年買車的人太多了,工廠供不上貨。
但實際上,5000元這個級別,在真正的騎行圈裡,並不算高。
星海老局自己也是騎行愛好者,據我的蘇州騎友介紹,2022年的時候,她在小紅書上種草了幾款車型,帶著幾千元的預算來到某中端公路車品牌的店裡。結果發現幾款熱門車型全部都是缺貨狀態。
回家以後,覺得如果真的想要認真騎行,不如在經濟範圍內挑選一輛更好、更耐騎的車。於是開始做功課,研究車架的種類、輪組的選擇等等,第二次去買車時,選擇了某高階公路車品牌的門店,用配件組裝一輛自己的車,最終的花費大約為20000元出頭。
對於真正想投入騎行的人來說,花個幾萬塊買車,根本不是事兒。
要是騎得興起,真當成了愛好,之後說不定還會花重金“升級”。
老局一位北京白領朋友也是在2023年“入坑”騎行,起因是偶然看到了摺疊腳踏車品牌Birdy的一款摺疊車。目前她擁有兩輛腳踏車,加上腳踏車零部件升級等的開銷,相關支出已達到15萬元左右。
同樣地,另一位騎友騎行已有4、5年騎行經驗,目前已累計投入約20萬元。不久前,剛賣掉一輛愛車,只留下一輛近8萬元的TREK Speed Concept。“一是今年有孩子了,沒有精力騎行,二是兩輛車維護起來確實比較麻煩。”他和老局說。
僅僅有了腳踏車還不夠,相應的配套,例如騎行服、騎行褲、頭盔、手套、揹包、水壺架、鎖鞋、碼錶,也得一應俱全。
一套完整的公路車騎行裝備,從入門到中高階,總投入不少於一千元。
雖然准入門檻很高,但樂在其中的人,可一點也不少。
根據貝哲斯諮詢釋出的《高階腳踏車市場發展報告》,2023年全球高階腳踏車市場規模達553.53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9年將攀升至847.5億元,這龐大的規模背後,是中產群體對運動裝備越來越高的品質追求。
現在這騎行圈,沒個萬把塊的座駕,都不好意思混圈子了。這腳踏車,也從單純的代步工具,搖身一變成了“身份象徵”。
問題來了:騎行這事,原本就是圖個方便和健身,怎麼就變成了“燒錢”的奢侈品了呢?這風潮,到底是怎麼興起的?

精英的想象

現代騎行運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漸進的文化轉型過程。
1990年代,美國矽谷的科技精英開始將高效能腳踏車作為身份象徵,這可以視為現代騎行運動文化的早期雛形。
這類群體的特徵,則是高強度腦力勞動、對創新的狂熱,以及對身心平衡的極致追求。
於是,高效能腳踏車,就成為了這些技術狂人展示個人品味的載體。碳纖維車架、複雜的變速系統,這些尖端技術完美契合了他們的技術追求。
當時的矽谷,一輛動輒上萬美元的高階公路車,已經成為科技精英們彼此認可的“通行證”。

1990年代的公路腳踏車廣告

之後,隨著公路車材料成本的降低,以及全球經濟的發展,這項運動也由矽谷科技圈的小眾愛好,逐漸擴充套件成了全球中產的一種廣泛運動。
具體到中國而言,騎行運動的發展,和中產階層的興起有著密切聯絡。
2000—201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6,280元增長到19,109元,在城鎮化和經濟高速增長的推動下,中產階層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力。他們普遍擁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和可支配的閒暇時間,這為包括騎行在內的休閒和運動生活提供了可能。
成長於這一代的中產階層,有著根本不同的消費DNA: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一代,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全球化視野,個性化追求強。

星海老局的好友,HomeBike老王就是這樣一位手藝精湛的腳踏車技師兼攝影師,本文多張美圖和公路車都出自他手

他們不再滿足於父輩的簡單實用主義,而是追求個性、品質和生活體驗。
而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好給了他們這樣的契機。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中國的中產階層,越來越多地接觸到國際騎行文化。矽谷科技精英騎行的形象、環法賽事的傳播,都極大地塑造了騎行作為一種時尚生活方式的形象。

2022第109屆環法腳踏車賽

這種全球化的文化想象,使得高階公路車不再只是一件裝備,而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載體。
之後,像豆瓣、小紅書這樣的平臺,開始連線起分散的騎行愛好者,形成初步的騎行社群。
這些早期社群具有鮮明的特點:例如成員往往是高學歷、中等收入群體,對生活品質有較高追求等等。
更重要的是,城市化的背景下,年輕的職場精英渴,望透過特定的消費方式來構建社交圈。而這時,傳統的社交場景如酒局、應酬已經難以滿足新興中產階級的社交需求。
說白了,在傳統酒局上,大家往往都在不停地敬酒、拍馬屁,說些彼此都不相信的客套話,聊天深度基本為0,很難找到真正的共同興趣與話題。
相較之下,高階公路車俱樂部、週末騎行活動,反而成為了一種進行階層篩選與資源整合的有效手段。
因為高階公路車的門檻,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篩選機制。
能夠擁有高階裝備並熱衷於長距離騎行的,往往是事業有成、追求卓越的職場精英。這個圈子天然地將同層次的職場人群聚集在一起。

專業社群的誕生

除了中產階層的興起之外,騎行能夠在中國成為一種規模化運動的原因,就在於這一時期,中國消費市場明顯地受到了社交媒體、電商的影響而騎行恰恰是受到這一影響的典型案例。
在2015年後,隨著社交網路、電商的深入發展,以及高階腳踏車逐漸進入中國市場,騎行運動被重新定義。
而所謂的“專業型騎行圈層”也就是在這時被催生的。
2015年前後,捷安特、Scott、閃電(Specialized)等品牌在中國逐步推廣中高階騎行裝備。當時捷安特推出了頂級公路車系列“Propel”和“Defy”,單車售價從3萬元起步,高端配置的定製款甚至高達8萬元以上。

老局的同學騎這輛Scott就讓我眼饞很久

而德國品牌Canyon,當時透過分析天貓上的消費者行為,精準定位其高階受眾——大多是年齡在25至40歲之間的男性,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有穩定收入,願意為愛好投資。
一個代表性的案例是:2016年,Canyon推出的一款售價超過6萬元的頂級公路車“Ultimate CF SLX”,在中國市場上線僅兩個,雖然絕對銷量不算驚人,但它卻成功打入了核心圈層消費者,並且透過這些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的分享,極大提升了品牌認知度。
電商平臺之所以能推動騎行運動的發展,在於其將就是騎行這件事變得特別"社交化"了。
在各大電商社群裡,很多想入門的新手,可以先在各大社群裡看看大家聊什麼,再看看別人的騎行裝備推薦。後來,隨著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媒體的興起,騎行圈又經歷了一次“擴軍”。
2023年,在小紅書上,輸入關鍵詞“騎行”,有超過266萬條筆記,相關搜尋包括“騎行路線”,筆記篇數超過了13萬條;“騎行裝備”的話題筆記超過7萬條。
同年 1-10 月,小紅書騎行相關筆記釋出數量達 180 萬篇,是前一年的 4 倍,總閱讀量超過 13 億次。

在抖音和B站,騎行相關影片的播放量也分別超過了10億次和1.8億次。
無論從筆記增速,還是筆記總量來看,騎行的風頭已經超越 City Walk ,成為戶外熱門運動 TOP 1。
這種社交+電商的組合拳,無疑是中國消費升級背景下,對騎行的一次重要助推。
中國腳踏車協會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腳踏車總產量4883萬輛,其中千元以上腳踏車產量達到1215萬輛,比重已達24.9%,中高階化成為腳踏車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
而逐漸走向高階化的中國腳踏車,也不可避免地與國外品牌展開了競爭。

高階局的較量

目前,中國的高階腳踏車市場的競爭格局,仍然以國外品牌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歐美品牌,像是TREK和Specialized等。
雖然中國企業對全球高階市場的躍躍欲試,但卻在一些關鍵技術上,被美日企業卡著脖子。
例如高階變速器,就是這樣一個關鍵的部分。
對於高階腳踏車來說,變速器才是真正的“皇冠技術”。
騎行專用的腳踏車,之所以價格高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往往具有很多精密部件,例如高階變速器、碳纖維輪組和液壓碟剎系統等,這些部件對精度要求極高,是高效能騎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高階腳踏車的配件利潤結構中,變速套件佔據了大約40%。
目前中高階腳踏車所用的變速器大多出自美國速聯(SRAM)和日本禧瑪諾(Shimano)。前者已經成立三十多年,而後者更有百年曆史,申請的專利多達數千項。
如今,可以說腳踏車產業能不能“高階”,由禧瑪諾的產品決定,一旦裝上禧瑪諾變速器,價格立刻上漲兩三個檔次。
中國是腳踏車大國,卻不是腳踏車強國。中國腳踏車出口量佔全球60%,但大多數是貼牌和代工。
2023年的歐洲高階腳踏車市場資料顯示,歐美品牌佔據了約80%的份額,亞洲品牌主要是臺灣的捷安特和美利達,幾乎沒有中國大陸品牌的身影。
而禧瑪諾與速聯能夠在全球變速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不僅是因為它們掌握了變速器生產的精密機械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們構築了一座由海量專利組成的“護城河”。使得後來者在進入市場時面臨巨大的創新成本和技術繞行障礙。
這是因為,禧瑪諾、速聯的變速器並非孤立產品,而是其完整傳動系統的一部分,包括牙盤、鏈條和飛輪之間的配合。它們透過專利網路確保不同零件間的相容性,使消費者必須購買整套系統,而非單獨替換零件。
例如,速聯的X-Sync鏈環技術透過專利保護了鏈條齒形的獨特設計,該設計確保鏈條在顛簸路面上依然保持穩定,極大地減少了鏈條脫落的可能性。
這樣的“最優解”被國外品牌搶佔先機後,在專利的保護下,中國企業只能繞道設計完全不同的齒形結構。
這不僅延長了研發週期,還使得新產品在效能上往往遜色於前者。
面對這樣的技術、專利壁壘,中國品牌的突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向:
一是針對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競爭;二是透過結構創新進行“彎道超車”。

彎道超車

在與國外高階品牌的競爭中,中國腳踏車企業,正在上演一場既機智又勇敢的追趕戰。
而其中的突破口,首先是在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上。
疫情後,中高收入群體對戶外運動愈發熱衷,其中湧現了很多新的騎行愛好者,對這類群體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入門級”產品。
根據CBNData的統計,5000元在近兩年被視為“公路車分水嶺”,因為5000元以內是大眾入門騎行的合理預算。也因此,國產品牌紛紛打造“入門的第一臺公路車”作為“引流品”。
目前,五千元以下的國產品牌喜德盛、JAVA等,透過價格帶精細化開闢新的產品定位,進而搶佔了這塊被國外高階品牌忽視的細分市場。
除了入門級產品外,在其他細分市場上,國產品牌也紛紛發力。
例如瑞豹(TWITTER),最突出的表現在中高階山地車市場。2022-2023年,其在碳纖維車架和變速系統整合上實現重大突破。特別是ADV系列變速器,專門針對中國複雜地形最佳化,換擋平順度提升約25%。
而國內的快客,則聚焦城市通勤車型。其2023年推出的智慧變速系統是亮點,透過電子控制實現自適應換擋,特別適合城市複雜路況。
在專精於細分賽道、場景的基礎上,國產品牌也開始效仿新能源車的路子,試圖在電子變速、電助力領域“彎道超車”。
2023年,藍圖釋出國內首款公路電子變速系統——eRXDisc,被看做國產品牌在該領域踏出的重要一步。
其最大的亮點,在於根據騎行地形自動調整換擋策略,以及極低的換擋延遲(<50毫秒),同時,針對中國複雜的騎行環境,系統還內建了複雜坡道自適應演算法,城市路況的智慧換擋模式等。
相比國際頂級電子變速系統,藍圖的解決方案將成本控制在之前的60%-70%,只是可靠性和返修率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這些差異化的創新,像沙丁魚群裡的鯰魚一樣,攪動了高階腳踏車市場的格局,讓中國腳踏車行業給世界帶來了更多驚喜。

結語

高階腳踏車品牌的崛起背後,是騎行文化的蓬勃發展。
近年來,騎行文化在中國越發普及,國內Cityride等騎行風潮興起,熱度仍持續不減,一些精品賽事影響力提升,以格蘭芬多腳踏車節為例,一場普通賽事關注人數超過2000萬人次,媒體傳播受眾超過2億人次。
並且,受國家“雙碳”政策的影響,以及圈層消費的興起,未來中國腳踏車市場回暖必成趨勢,根據頭豹研究院2023年釋出的《中國腳踏車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預計到2025年,國內高階腳踏車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00-350億元。
一面是不斷升騰的火焰,一面是產業升級的崎嶇道路,中國企業雖然前路漫漫,可一旦攻下高階腳踏車市場,中國騎行產業,必然會迎來“春天”。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