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錢了,我要騎腳踏車上下班

全新的打工年又開始了,你的通勤方式迭代了嗎?
乘坐公共交通上班的,一般是又窮又忙的真牛馬;自己開車上班的,可能決心躺平才如此無懼堵車遲到;走路上班的,早已在老家上岸;騎腳踏車上班的是最大贏家:健康、自律、環保、時尚,大機率還有錢。
因為腳踏車越來越貴,貴的腳踏車更是越來越貴
2020年以來,騎行成為熱潮,帶動產業一路高歌猛進。2021年上半年,國內輕工業的19個主要行業中,腳踏車行業增速超過30%,高出全國工業平均水平18.4個百分點;2022年,疫情影響下的腳踏車行業整體利潤依然同比增長15%,高於輕工業平均水平。
產量銷量高,價格也高。以腳踏車中最熱門的公路腳踏車為例,入門款通常1萬元起跳,頂級款則輕鬆突破20萬,堪比小米SU7。
問題來了。一輛人力驅動、基本無法載貨、最高時速不過百的腳踏車,憑什麼這麼貴?價格裡有多少乾貨、多少水分?
價格裡的乾貨
五位數甚至六位數買來的腳踏車,價格裡相當一部分的確花得擲地有聲。
車架:最實感的花銷
視覺上,車架佔了腳踏車的主體;售價裡,車架也佔了大頭。
普通的腳踏車車架,求的是結實耐用,高階腳踏車不僅要結實耐用,還要重量輕。要知道當車手以速度、精準度為目標時,腳踏車每減少一克重量都至關重要,最好能輕到用一根手指就能提起。
高階公路車的車架通常採用強度高、重量輕的碳纖維製成。碳纖維本身就比鋁、鋼等平價車架材料貴,為了追求極致的輕量化,一些公路車的管材、車輪,也都要用到碳纖維——單價高、用量大,你說這個車貴不貴
以後看到這種照片就知道了,這是在炫富丨圖蟲創意
研發和測試:看不見,但很重要
我們花幾萬塊買輛腳踏車,買的是眼前的車,還買了研發車的服務。
像做手機一樣,腳踏車製造商也要推陳出新。看到某新款腳踏車剛性和耐用性特別好,空氣動力學效能卓越,你就得知道製造商又在材料研發、模具製造、人力成本上投入了鉅額資金,還用了幾個月時間做測試
舉個例子,要最佳化腳踏車的空氣動力學效能,要用到計算流體力學建模和風洞實驗,並開發諸如全內部電纜佈線等前沿技術,花掉的大量資金都得透過推高售價才能收回來。
風洞實驗需要用到專業的實驗室丨youtube/Aero Coach
車手在風洞的人造風中原地騎行,研究人員則在此時蒐集相關資料丨youtube/NorCal Cycling
定製需求:你說值就值
高階腳踏車是可以定製的,從輪組套件、把帶、車架顏色、塗裝、尺寸等等,都可以透過多付錢來實現個性化。要個性化,車就沒法都走工廠流水線了,大部分製造過程都需要手工完成,所以定製價格不便宜
但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說,定製多出來的價格確實買到了乾貨。
除了顏色定製外,你還可以選擇心儀的元件丨trekbikes.com
價格裡的“糊貨”
在乾貨和水分之間,存在一個半乾半水的灰色地帶,我們姑且稱之為“糊貨”,其中代表是腳踏車配件
現在市面上95%的高階公路車都用的Shimano或SRAM等頂級品牌的傳動系統。這些配件的確很好用:設計輕量化、效能精度高、材料優質。他們還有眾多專利技術,比如能快速精準換擋的電子變速系統、集成了感測器和功率計的傳動系統(以精準監測騎行資料)等。
對於騎行發燒友來說,高階配件提升了騎行體驗、保障了特殊騎行環境下的安全、在競賽中還有助於拿名次,這錢花得值
但另一方面,這些配件品牌在全球腳踏車工業中幾乎處於壟斷地位,有時候價格虛高,動不動漲價10%,都快變成一種理財產品了,這算是配件價格中的一些水分。
價格裡的水分
正式進入扎心環節了。
小眾市場難逃的痛
腳踏車行業,本質上還是個相對小眾的市場。就像漢服、lo裙總比優衣庫貴一樣,腳踏車也很難像汽車一樣,透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和售價
小眾市場的另一個痛,在於配件供應商少且分散。製造腳踏車的傳動系統、車架材料、輪組等,往往依賴少數幾個供應商,他們出了啥問題就會拉低生產效率,進而提升最終售價
奢侈品級別的溢價
猜猜腳踏車的毛利有多少?
你很可能保守了。根據美國國家腳踏車經銷商協會(National Bicycle Dealers Association)2024年的資料,腳踏車相關商品的毛利率高達49.7%,騎行服等周邊商品的毛利也有43%——通常高階產品乃至奢侈品的毛利率才會達到40%
同樣是10萬左右的價格,腳踏車和手包放在一起倒突然顯得物超所值了丨淘寶店鋪
這樣高的毛利,也和小眾市場的特性有關。沒有恐怖的價格戰,小眾市場普遍採用高價策略,增強了品牌的獨特性和稀缺性,而忠實的粉絲群體也樂意為獨特性、稀缺性、高階腳踏車帶來的社交屬性買單。
腳踏車的高價中,也包括了延長保修、專業客戶支援等增值服務——雖然你不一定用得上、用得多,但這筆錢已經算在價格裡了。
營銷也要錢啊!
品牌為了聲譽和品牌價值,也是要花很多錢的,比如國際腳踏車聯盟註冊費、職業車隊贊助費、與頂級車手的簽約費……
這些營銷成本為腳踏車產品增加了厚厚的社交屬性,也推動了價格攀升——對於有社交需求的消費者來說物有所值,對於只看重腳踏車實用性的人來說,有一部分錢就花得不太值當。
月薪五千,怎麼騎腳踏車
如果你就是休閒騎/短距離通勤騎,聽我的,兩三千的鋁製腳踏車,或者三五百的鋼製腳踏車就足夠用了。要是用的頻次很少,騎共享單車就行,雖然它也越來越貴,但我們畢竟用得少嘛!
但如果你符合下列情況,就有必要買質量更高的腳踏車了
🚴計劃將騎行作為長期愛好;
🚴喜歡騎很快、把別人遠遠甩在身後;
🚴業餘運動員,偶爾會參賽;
🚴有足夠預算的騎行發燒友。
從省錢角度說,這些人群選購百元級的腳踏車短期內確實省錢了,但他們騎得多、騎得久,長期來看修車和換零件的支出可不少,算下來還不如一開始就多掏點錢買質量更好的車
共享單車本身不貴,但長期維護成本高,因此使用費越來越貴(今天才注意到收費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丨哈羅騎行、青桔騎行、美團單車
從騎行體驗來看,相較於更平價的腳踏車,符合自身需求、量身定製的腳踏車可以提升長距離騎行中的“人車契合度”,讓人騎得更快、更舒服、更安全,也讓人更愛騎車
圖丨giphy
綜合性價比,月薪五千也想騎好車,可以考慮買二手的——但一定要帶上騎行老手幫你掌掌眼,舊車上的磨損和潛在裂痕真的很難被發現。
作者:索菲亞
編輯:李小葵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