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中美關稅談判,中國以寸步不讓的姿態回應美國加徵關稅的“極限施壓”,特朗普政府正試圖透過一場針對東南亞的“戰略合圍”扭轉頹勢。
自3月10日中國啟動對美大規模關稅反制以來,美國傳統施壓手段已顯疲態。
中國外貿企業集體拒絕降價、A股逆勢企穩、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反常規現象,揭示出中國產業鏈的韌性——40%-50%的疊加關稅並未擊穿企業成本底線,反而倒逼美國進口商承擔通脹壓力。
這與2018年貿易戰初期“中方被動承壓”的局面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

更令美方措手不及的是,中國同步打出“組合拳”:對美農產品加徵關稅直擊共和黨票倉,稀土出口管制掐住軍工命脈,造船業以全球61%的訂單量碾壓美國,北極航道開闢繞開傳統海運咽喉。
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使美國“關稅大棒”陷入“自傷性消耗”——據彼得森研究所測算,若全面取消對華最惠國待遇,美國GDP將損失1587億美元,而中國透過“雙迴圈”緩衝了65%衝擊。
面對正面戰場受挫,美國將賭注押向東南亞。
3月20日國會聽證會上,戰略專家提出“邊緣向中心”包圍戰術:透過分化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切斷中國與東盟的供應鏈紐帶。
其核心邏輯是:利用東南亞國家對中美“選邊站”的焦慮,以關稅槓桿迫使其疏遠中國。例如,威脅對使用中國船舶的東南亞港口加徵100萬美元准入費,或透過“關稅編號”機制製造貿易壁壘。
中國已連續14年穩居東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1.2萬億美元,遠超美國的4430億。
RCEP框架下,90%商品實現零關稅,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等基建專案更將區域一體化推向縱深。反觀美國,其對東南亞出口集中於農產品和半導體材料,缺乏產業鏈深度繫結。當特朗普要求越南“削減對華逆差”時,越方清楚:切斷與中國鋼材、化肥的貿易,等同於摧毀本土製造業根基。

美國試圖以“安全換忠誠”拉攏東南亞,但其政策搖擺削弱了說服力。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反覆、泰國在中美間的平衡外交,均顯示出地區國家對“美國優先”的警惕。
更諷刺的是,美國對東南亞的“經濟援助”常伴隨干涉內政的附加條件,如資助公民社會組織推動“民主化議程”,這與東盟強調的“不干涉原則”直接衝突。
美國承諾向越南轉移半導體封裝、向印尼投資清潔能源,但其本土製造業空心化導致技術轉移能力不足。當英特爾宣佈擴建越南晶片廠時,90%的裝置仍需從中國進口;埃克森美孚介入越南“藍鯨”氣田開發,卻因缺乏深海開採技術而依賴中海油支援。
相比之下,中國在東南亞的“硬聯通”(基建)與“軟聯通”(數字支付、跨境電商)已形成生態閉環。2025年東南亞電商市場規模達2340億美元,其中70%平臺由中國資本參與建設。
中國正以“命運共同體”敘事替代“零和博弈”,而美國卻困在“制裁—反制—再製裁”的死迴圈中。
這場關稅戰的終局或許早已註定:正如19世紀英國無法阻擋美國崛起,21世紀的美式霸權也難以遏制多極世界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