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雲無心 鳳凰網《CC情報局》特約專家
編輯丨白金娜 龍雨
11月19日,鍾睒睒在一場交流會上稱,推出綠瓶純淨水是“意氣之舉”,“口渴的時候臨時買一兩瓶沒有問題,不要長期整個家庭從早上到晚上喝,長期喝一定是有問題的。”
11月22日,有知名科普博主公開向杭州市監局實名舉報農夫山泉純淨水涉嫌危害公眾健康,上了熱搜。
這也使純淨水與天然水之爭再起波瀾,成為了社交網路上的熱門話題。實際上, “長期飲用純淨水不利健康”的說法由來已久,不僅行業“利益相關方”,甚至一些“專家”也經常提到。
那麼,純淨水會帶走體內礦物質嗎?純淨水中缺乏鈣和鎂嗎?長期喝純淨水是否真的有害健康?



“天然泉水”“飲用天然水”跟礦泉水不是一回事
在解讀這個問題,先來理清一下天然水和礦泉水的概念。
“天然泉水”“飲用天然水”跟礦泉水不是一回事
在現實中,人們能夠很好地理解“純淨水”,但經常把“天然泉水”“山泉水”“飲用天然水”跟礦泉水混為一談。礦泉水執行的是GB 8537-2018《飲用天然礦泉水》,它要求鋰、鍶、鋅、偏矽酸、硒、二氧化碳和溶解性總固體中至少有一項滿足下面的標準。

而“天然泉水”“山泉水”“飲用天然水”“地表水”等等,跟純淨水執行的是同一份國標GB 19298-2014《包裝飲用水》(有些企業會在此基礎上制定企業標準)。國標對它們只有安全指標的限定,而沒有對“可能有益的”礦物質成分做出要求。
市場上的礦泉水,除了至少滿足上面圖表中的一項以外,通常含有一些鈣和鎂,通常在每升幾毫克到幾十毫克的範圍。而“天然泉水”“山泉水”“飲用天然水”“地表水”等等,通常不滿足上面圖表中任何一項(如果滿足廠家就宣稱“礦泉水”了),而鈣、鎂等含量也比較低。比如下面兩款產品的成分標籤:

需要注意的是,左圖看起來數字很高,是因為它採用了“微克/100毫升”的單位。換算成常用的“毫克/升”,那麼它的鈣、鎂、鉀、偏矽酸含量標準分別為不低於4、0.5、0.35、1.8,幾乎完全可以忽略。而右邊的那一款,跟它也沒有明顯差別。


水中的礦物質,對於滿足人體需求杯水車薪
說純淨水不利健康的第一條理由,是說純淨水經過分離過濾,去掉了水中所含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這一說法本身也沒有錯誤。但是任何“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健康的影響,都取決於我們的攝入量。
那麼飲用水到底為我們提供了多少礦物質呢?
以最重要的礦物質元素鈣為例,即使是鈣含量很高的礦泉水,每一升水中的鈣也只有三四十毫克。普通人每天喝水兩升左右,每天從中攝取的鈣也不過六七十毫克。我們每天需要的鈣大約為1000毫克,來源於水中的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了它們,不會導致超標;沒有它們,也沒多大影響。要獲得足夠的鈣,還是要從食物中來考慮。比如一袋200毫升的牛奶,含鈣量超過200毫克,即便是含鈣量很高的礦泉水,也要6到7升才能達到。再比如小白菜,100克中的鈣也有90毫克,靠喝水的話需要2到3升礦泉水。
其他的礦物質也都跟鈣的情況差不多。即便是所謂“富含礦物質”的礦泉水,對於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也都可有可無。
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用純淨水烹飪,會導致食物中更多的鈣鎂離子融到水中而損失。這個說法“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不管用什麼水,食物中的鈣鎂都很不容易融到湯中。所謂“更多鈣鎂溶出到純淨水中”,只是“理論上能夠自圓其說”。


純淨水會帶走體內礦物質?純屬想當然
有人認為純淨水不含微量元素,就“會把體內的微量元素都溶解排出”。這是一個想當然的推斷。人體內的微量元素在各自的器官和組織中好好的待著,純淨水經過吸收進入血液,也就不再“純淨”,而是成為了血漿的組成部分。它們透過血液循把消化吸收來的營養成分帶到全身各處,再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最後經過腎臟的過濾,把血液中有用的成分留下,沒用的廢物隨著尿液排出。
不管是純淨水、礦泉水還是自來水,被吸收進入血液之後所起的作用沒有什麼差別。其中的那點礦物質成分,對於血漿的組成也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關於世衛組織宣稱“純淨水不利健康”的說法的解讀
世衛組織確實不支援純淨水。他們認為飲用水中應該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比如每升水中應該有超過10毫克的鎂和20-30毫克的鈣(儘管這個含量的鎂對於滿足人體的鎂需求貢獻很小)。
對這個說法的解釋是:鈣和鎂是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的礦物質,而世界上很多人攝入量不足,雖然飲用水中貢獻的鈣鎂有限,但對於攝入量不足的人群來說,來自於飲用水的這些鈣鎂也足以對健康產生影響。按照他們推薦的“每升水中超過10毫克的鎂和20-30毫克的鈣”,每天飲用2升水的話,那麼攝入的鈣和鎂能夠達到人體每天需求量的5%——這個量,對於“缺鈣”“缺鎂”的人群,也算是一個“來源”了。
這個差別的鈣鎂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一項針對以色列的研究很有代表性。
以色列缺乏淡水,所以很多生活用水是從海水淨化而來。淨化海水脫了鹽,自然也就去掉了鈣鎂離子。根據公開的檢測結果,引入脫鹽海水之前,飲用水的平均鎂含量是25.1毫克/升;引入脫鹽海水之後,平均鎂含量是5.4毫克/升。在以色列,有15個地區在2013年引入了脫鹽海水作為主要的生活用水,另外還有24個地區沒有引入,於是可以比較這些地區人們的“血鎂含量”以及“鎂缺乏發生率”來評估“長期飲用純淨水對健康的影響”。
結果發現:在換脫鹽海水之前和之後,那15個地區的血鎂平均含量分別是2.065和2.057毫克/升;而另外那24個一直喝自來水的地區,在同期的血鎂含量分別是2.056和2.063毫克/升。同時,那15個地區在引入脫鹽海水前後的“低血鎂”發生率,分別是1.62%和1.91%;而另外那24個一直喝自來水的地區,同期的“低血鎂”發生率分別為2.18%和1.98%。
對於這項研究的資料,確實可以得出“從自來水改喝淨化水降低了居民的血鎂含量、增加了低血鎂發生率”,但這個變化幅度非常小,甚至並不比地區差異和季節波動大。
這樣的“變化趨勢”,不管是真的“事實體現”,還是因為“混雜因素”,或者僅僅是“統計假/象”,對於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都很小。換句話說,喝自來水還是純淨水,對於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
此外,如果按照世衛組織建議的“飲用水中應該含有超過10毫克/升的鎂”,那麼以色列這項研究中自來水和脫鹽海水正好分別是“符合”(25.1毫克/升)和“不符合”(5.4毫克/升)。而中國市場上的“天然泉水”“山泉水”“飲用天然水”“地表水”等等,其鎂含量可能是大大低於世衛組織的建議值的,比如前面舉例的那兩款天然泉水,鎂含量標準分別是0.5和0.3,跟純淨水也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差別了。

“天然水”和純淨水,其實都不符合世衛組織推薦的“中等硬度”標準!我們該如何選擇飲用水?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除了直飲自來水,純淨水是普遍的生活飲用水。早在90年代中期,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純淨水普及率就已達到80%以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都是直接喝純淨水,很多家用冰箱上自帶淨水器。而在中東地區,人們喝的幾乎都是純淨水。幾十年來,並沒有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健康問題。
飲用水是一種“日用必需品”。自來水、礦泉水、天然水、純淨水,除了水之外確實還有一些差別,比如安全性、礦物質含量、口感、價格、便捷程度等等。只要是合格規範的產品,安全性都不成問題。而礦物質,對於鈣鎂等礦物質缺乏的人群,自來水和礦泉水能貢獻一定量的鈣鎂元素,對健康“或許有一定好處”。而“天然水”和純淨水,其實都不符合世衛組織推薦的“中等硬度”標準,但他們所缺乏的那一點鈣鎂元素,對於飲食結構較為合理、能夠獲得充足鈣鎂的人群,也就無關緊要。
選擇哪種水來喝,自己覺得價格合適、好喝方便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