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穩定了,父母想來美養老怎麼辦?

這題目主要開給和我一樣的獨生子女們。沒有所謂的正能量也沒有負能量,如果你把父母同住和養老也當作人生的一個專案來做,這貼就是踩著我前人的路談怎麼接這專案怎麼做好這活兒。
有些人說,父母在國內過得多好啊根本不喜歡國外;又有人說,父母/公婆來,短期還可以,長期受不了。可能有很多類似的言論影響著你;又可能你還非常年輕,父母也屬於在國內瀟灑過日子狀態,什麼養老什麼同住不到跟前不用想了。但是,作為獨生子女,我不得不用我的經歷告訴你,獨生子女對給父母養老別無選擇。

曾經,我也羨慕過周圍很多朋友在國內有弟兄姐妹,可以自然地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後來我發現了,世界上萬事都是平衡的,當你羨慕他們不用將父母接來一地雞毛地同住,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有多羨慕你可以無內疚無遺憾的贍養父母。越是年長的人越是內疚!
所以縱觀周圍我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將父母接來了。所以這個問題既然是每個人人生必須要經過的一步,那不如早做規劃早放好心態。
1.父母養老的規劃

父母養老,移民首選。有些人會說先探親看看合適不合適。實際上,只要你不打算回國到最後你還是得辦移民。實際上從你真正計劃到實施這幾年肯定有變數,所以未雨綢繆先辦好身份沒什麼損失。有了身份一下子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申請,醫療,政府扶持,老年屋等等,這些都是為我們給父母養老的可利用的資源。
2.夫妻關係問題

既然身份議題提上了日程,那麼夫妻間彼此也要及早取得共識。其實早在談戀愛的時候,也應該把這條考慮進去。不是說要帶著父母嚇跑對方,而是說,如果你預見你未來的生活有個大家庭需要handle,那麼你找的物件或情商高會處事,或能吃苦擔責任,或原生家庭類似,這些特點都能大大減少未來發生矛盾的機會。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麼?前期準備越充分越好,在父母還沒來之前,請夫妻倆先充分磨合好。有些人說父母來了導致夫妻離婚,當然確實父母來了會造成很多問題,但主因還是夫妻之間的問題,只不過父母造成很多導火索。
如果說人生最需要下功夫的事是什麼呢?是經營好夫妻關係!許多人認為夫妻關係是兩個人的事,可考驗其實在後面。第一個坎是養育孩子,第二個坎是父母同住。
2.1.為父母同住養老所重點需要磨合的前期準備
1

建立良好溝通方式

我們可以自己想象,未來面對這麼個複雜的大家庭,其實就是people management,溝通是橋樑也是紐帶。良好的溝通方式可以將矛盾有效地疏通甚至化解。惡性溝通方式或者不溝通可以完全導致矛盾擴大甚至關係破裂。我很贊同一句話:夫妻關係最高境界就是(在父母同住日子裡)完全透明敞開,共同面對。
但是要想達到這個境界,沒有長時間感情的積累是不容易的。這個積累並不是靠兩個人一起休閒娛樂買買菜看看電視就能達到的。父母的到來會帶來原生家庭的親密感也可能同時帶來和對方的疏離感,溝通不好的夫妻就容易被‘離間’了
2

協調生活方式,儘量一致

可能很多人說婚姻主要是包容,這話對兩個人的婚姻而言我很贊同。但是如果考慮以後要和父母同住養老,那麼除了包容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培養。培養什麼?培養雙方的生活方式趨同一致。
有很多妻子喜歡‘慣’老公,內心裡對丈夫的某些生活方式不滿(比如不愛做家務,愛打遊戲等等),但是生活中儘量隱忍妥協。但是不幸的是,每個人受原生家庭影響太大了,你的不滿很有可能也是你父母的不滿,你可以隱忍,父母很難做到,更糟糕的結果是,你的隱忍在父母稍稍的挑撥下可能就爆發了。所以如果能儘量培養改造生活方式趨於一致,不是用隱忍而是積極地去適應接受,會是個重要的基礎而不是看上去挺美。
3.改變自己
1

觀念變化:

首先我們要知道夫妻關係重要還是父母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變化的!
感情蜜月期,會覺得夫妻關係美好,感情冰凍期,會覺得血緣關係永遠不變,而夫妻,不過是同林鳥。不談論證,直奔結論的話,夫妻關係永遠是最重要的。注意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關係最重要;第二,夫妻關係最重要。這個共識應該是一個家庭的立命之本。
如果雙方沒有這個認識基礎,轟然倒塌是早晚的事。所以,套用聖經的話,人將離開父母,與妻子結合,兩個人就成為一體。越是父母加入,越要有離開父母,和夫(妻)結合一體的原則。如果沒有這個意識,那麼這是第一要建立的。

2

責任感

不少人說,父母養老不就是錢嘛。錢固然非常管用,但是絕不是萬能的。尤其對言語不通的老年人來講,很多事情子女不僅要親歷親為,還要主動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如果從來都沒有一個強烈的責任感,那麼你無非就是把父母弄來了,質量可能不達標。
作為丈夫,不要成天想著怎麼掃天下,先主動承擔一家之主的責任把自己家掃好,一家之主不是當大爺可以發號施令,而是主動服務家裡的妻兒老小。作為妻子,要學會將家裡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協助好丈夫的工作。
3

犧牲自我

剛開始你會覺得不習慣,覺得這也是底線那也是底線都不能觸碰無法退讓。為了父母,可能你有很多美好的願望不能實現了很多所謂的原則都要捨棄了。但是沒關係,人生有得有失,關係永遠是最重要的,只要大家能開心相處,家裡髒點亂點不算啥,不能住大豪斯又如何?回想這幾年,我倆改變很多,是壞事麼?不是,很多人都說你兩更成熟了,更善解人意了,更寬容了。回頭想想,人本性其實脫不了自私。所謂的很多底線無非就是想讓自己過得更自我而已。而自我本身就是和大家庭所牴觸的。所以為了父母為了大家庭,現在開始學習犧牲自我吧
4

時間規劃

如果說人生可以規劃,我覺得父母移民開始正式長期生活的最佳年齡應該大概在我們40歲左右。也就是老人大概70歲左右。對大多數家庭來講,通常30歲-37歲左右完成生孩子階段,這個階段是培養小家庭一個生活準則的重要階段。伴隨著孩子度過嬰幼兒時期到40歲左右,大部分家庭此時已經經歷了夫妻間磨合的最重要的一步。如何磨合,參考前面夫妻關係的第一點和第二點。在這個階段,儘量不要讓父母來帶孩子而長期同住。
這個年齡的父母沒有真正服老,他們也做不到為共同生活而放下心態去改變。另外,40歲以後是很多家庭經濟上的積累期,有實力可以用錢去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是前面第一點不是說了要提前解決身份問題麼,這也是為了正式長期生活的時候能利用一些有效社會資源。舉例來講,如果父母能在65歲之前申請到移民,那麼70歲左右應該差不多能申請到老人房。為了保留身份,這中間可以斷斷續續的來短期同住過渡。
5

父母的改變

孝順兩個字,大部分兒女做到的是孝,就是我給你買東西帶你吃飯請你旅遊。但是父母看重的是什麼呢,是順。父母年紀越大越不願意改變,希望都是順。但是來到這裡生活,必須要接受改變,你不會英語?不會開車?不想住老人房?不想聽孩子的安排?不是說不可以,但是這樣的想法必定給雙方帶來巨大壓力和痛苦。
父母的心態首先要改變,來到這裡要尊重小夫妻生活方式,不要過多幹涉,一般來說老人大概到了70歲左右想幹涉也沒精力了,大部分更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還有一類父母,是依賴性很強,尤其心理依賴過重。這種情況要積極面對,我家和周圍朋友家的情況就是儘量讓父母走出家門接觸社會。

我媽和我婆婆本是堅決不學英語的,但因為過來人的一句話現在很積極去上英語班,這阿姨她剛來的目標就是每天能學會一個詞,幾年下來出門問個路沒問題了。因為他們每天可以出門接觸社會,也有了自己的一個生活圈子,我們精神上的壓力減輕很多。大部分雙獨的父母在國內也趕上了風雲時代,可能會開車。這點一定要好好利用。對比我父母不能開車和朋友父母可以開車迅速適應,生活質量差別巨大。
不想住老人房?沒關係,多住一陣子矛盾一來壓力一來,再看看住老人房的同輩們,自然就會改變想法。我爸媽和公婆都曾經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大意是,如果來到這裡不和孩子們住一起,那跑來這裡幹什麼?但是這麼幾年過去了,他們真真切切看到了其他老人的生活,有了除了我們之外其他朋友的關心和來往,他們都主動去報老年屋了。
當然這只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情況,每家情況不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他們來之前就要不斷和父母溝通,根據自家情況多做工作,不要避而不談,也不要獨自承擔,要不斷'灌輸‘不斷磨合。可能又有人說我說套話了,好吧再現身說法一次,我們就是沒準備啥也不談很高興地把父母弄來了,做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矛盾就不用說了,衝突也有,最後大家都意識到了,我爸媽說過,同住不容易,孩子要改變,父母也要改變,雙方都要改變!
6.錢財房屋問題
1

錢財:

說起錢的時候,獨生子女的優勢來了。父母沒有其他孩子要補貼,說句大白話,百年之後這錢都是留給你的。所以在財務規劃上面,應該將父母的這部分做全盤考慮。但是這個度很難,畢竟那是父母的錢啊,不是你想拿來用就可以拿來的。搞不好又是一起風波。總的來說有幾個經驗也許可以採用:
溝通:

要了解父母的想法,其實不是你自己的父母你就真正瞭解他想什麼;

慢慢引入:

老人年紀越大危機感越重,我不太贊成有些家庭做法,直接要求老人賣了國內的房子把所有錢都押在自己家庭上,隨之可能帶來更多心理恐慌和緊張情緒。讓他們先感受到經濟上的需求,通貨膨脹的壓力,然後再讓他們自己負擔生活費,來回機票開始慢慢適應。

2

住房:

在雙方父母都拿到了身份必須要同時居留時,你要考慮學區、老人生活方便、交通、上班、房價等等,結果就是根本找不到!我們想過弄一個大房子全住在一起,但在我們分別去跟各自父母協商的時候,他們都否決了;最後是這樣的,我們自己沒換大房,因為我們這個區算市裡,老人們出門交通買東西參加個什麼活動方便,然後在不遠的地方買了個小bungalow,地下室我們出租,我們自己付了首付,出租費用cover了水電地稅各種開支,上面說了老人自己出生活費,所以我們的月供就差不多是租房的支出,過去1年房價因為還在上漲,所以幾年後老人申請到了老人屋,這個房子只要不虧損賣掉,那麼相當於就白住了。目前看來,這個做法還是得到了很多人讚許,老人們也很滿意。我們成功地在他們同時來到之前做好了這個安排分開了他們,避免了同住屋簷下的尷尬。
7.具體生活
現在的具體生活大致是這樣的。我和老公沒說的,主要精力是掙錢加上孩子教育。其他人都有分工。早上我負責我們倆和孩子早餐午餐,老人自己弄自己的早餐。白天老人們去上英語班,放學後正好負責接孩子。
週一週三的時候我們去bungalow那邊(我爸媽)吃飯,二四的晚上我婆婆燒,週六週日我做,有時候會請公婆去bungalow那邊一起聚一次餐,我父母也會常常做些東西送過來。洗衣服我們各自自理,有時候他們幫忙,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家裡家外修補什麼的都是我倆,孩子們也幫忙做很多,我們看到很多老人來了後包辦太多孩子太懶,所以我們更加教育他們要學會承擔家務責任。
雙方父母固定交伙食費,每週寫單子,我們負責跑超市採購。週六我父母固定參加中國老年人的活動,週日我公婆去城裡轉轉順便去教會。不出去的時候以及晚上他們都和孩子玩,我倆正好放假。旅遊我們會徵求他們意見,近郊的住一晚兩晚的通常我們負責,遠的類似郵輪什麼的他們自己出錢。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約,現在差不多每個月都有至少1-2次 doc appt,我倆協調,其他的事情,他們通常自己坐車去。

8.困難和挑戰
1

目前狀態:

目前看起來,我家的情況只算成功一半,我父母的心態已經越來越到位,我公婆還不行,對我們還有很多怨言,關係也不算非常好。但是如果你要知道這是我們歷經婚姻幾度瀕臨破裂後的狀態,你就知道多不容易。
我倆曾經感情相當深厚,現在可謂曾經滄海難為水同甘共苦了。我老公改變很多,多了很多擔當和主動性。我也改變很多,收斂個性學會不要那麼強勢。
總的來說,日子越來越上軌,大家都慢慢適應了,也有個奔頭了。這條路很難,不管怎麼說,我倆咬牙抗下來了。剩下的就是如果年紀再大需要很多看顧的時候怎麼辦。其實這個我們不是太著急,因為父母來了之後,多了很多同輩的經驗,來到這裡10幾20幾年的老人很多,他們都在前面呢。
2

醫療

大家對比中美醫療可能主要是在錢方面,但是忽視了服務方面。我家老人來到這裡一個普遍的感受就是:這邊醫療人性化勝於國內。我身邊親歷朋友母親中風癱瘓還有癌症治療到去世,確實對子女和伴侶的負擔很重,但主要是心理上,對病人的就診護理方面國外更先進。我父母前段時間還去參加了政府關於請護理人員的講座。總結來說,國外的養老理念是社會責任不是個人責任,所以很多配套的服務都很全面。
3

是否值得

這個是很主觀的東西。我這裡分享的是我家的客觀情況。我說別無選擇是想輕輕鬆鬆解決父母養老問題基本上不可能,要麼你揹負不贍養的心理壓力,要麼你想辦法掙錢,要麼你回國。沒可能不想放棄自我也不想努力還能有幾全齊美的辦法。
至於老人的適應期,我父母在一個老年人協會里,裡面的樣本比較大,據我瞭解統計,基本上來到這裡前5年是個坎特別難適應,大概7年以後基本上都很適應了而且更喜歡國外。所以無論怎樣我的建議都是提早考慮。
宣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誠意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