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一個新生命從咿呀學語養成了青蔥少年,又看著孩子長成了獨當一面的大人。
撫養生命的喜悅,也伴隨著孩子註定要離開父母羽翼的傷感。

有人將出國的孩子比作風箏,父母手裡握著的只有一根細細的風箏線。
作為父母,絕大部分人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夢想,也不想讓孩子放棄一切回國照顧自己;作為子女,追逐夢想的同時也不忘父母養育之恩;
遠飄海外的遊子和待在國內的父母,都會思考這一個問題:獨生子女出國後,父母如何養老?

面臨這個艱難的抉擇,似乎很難有完美的答案,總要有一方做出讓步和犧牲。
很多事後都看到子女對這個問題的焦慮,這次看到了很多父母的想法,在一畝三分地論壇,有使用者分享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感觸:
兒子有留在美國的想法,但是妻子堅決反對,要求孩子回國。家裡的爺爺奶奶也想要孩子回國陪伴。出於孩子的前途和工作考慮,我支援孩子的決定。在我們60—70歲,身體正常狀態下,美國和中國兩邊待。70歲以上,待在國內就需要互相扶持和親戚幫忙了。如果單了,又沒有自理能力,就只好投奔兒子了。
父母養老的問題有時也會被推至“道德至高點” :“父母付出這麼多送你出國,他們老了,你就應該回來照顧、孝敬父母”。
作為父母真的是這樣想的麼?

“對孩子最深的愛,是給他們插上一對自由的翅膀。” —— 一畝三分地匿名使用者
成年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生,用親情和愛去綁架一個人,其實是屬於沒有邊界感的事。我自己也是有小孩的,但一直告訴自己的孩子想去哪裡,想做什麼,都支援。作為父母,給孩子插上一對自由的翅膀,讓他們擁有獨立的人生,是對孩子最深的愛。朋友自己身體不是太好,家裡背景還不錯,但也沒要求/勉強/給孩子回國壓力。個人覺得如果你真的打算養兒防老的話,大機率沒用。這種預期越大失望會越大,最後親子關係不好,弄得雙方都不快樂。

“孩子的人生並不是給父母養老用的。” —— @happy310
孩子該有自己的生活,他的人生並不是給父母養老用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父母的陪伴和驚喜,就是對父母養育最好的回報。孩子結不結婚,生不生小孩都不重要,作為父母。我只希望我的孩子能過他想要的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至於養老問題,沒有失能時,我們會自己照顧自己,老到失能後,希望兒子能陪自己去荷蘭安樂死,苟活完全沒有意義。
“等哪一天走不動了,就像年老的大象一樣選擇自己靜靜離開。” —— @四月五號
我不想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認為他們羽翼豐滿後,就該離開我們。我現在只想多鍛鍊身體,發展自己年輕時的愛好,退休後多出去旅行,走走看看,等到哪一天走不動了,就像年老的大象一樣選擇自己靜靜離開。年邁後,我更不想讓已經不再年輕的孩子來照顧我,我寧願生命短一些,也不想在病榻上或ICU裡延長呼吸。樹葉黃了就該落入泥土,不想違背這個自然規律。當然這只是我的想法,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尊重大家自己的想法。

看到這裡,有多少海外遊子溼了眼眶,父母在成全我們的同時,我們也想盡力照顧父母。還有很多遊子在默默努力為父母創造好的養老環境,心繫父母:
@匿名使用者:天天和父母討論這個問題,我現在30,父母60,父母健康活到80歲。到時候我50歲。爭取50歲的時候賺了不少錢,這樣可以直接回國退休。
@if不趕due:從子女角度表達下觀點:感覺子女在美國工作,反而能給父母帶來更好的養老體驗。按照美國程式設計師這種收入,到父母70歲的時候,小孩少說也攢了3千萬RMB的資產。此刻子女大概也就40出頭,生活應該挺不錯了。要是父母需要照顧,可以選擇退休,或者找一份遠端清閒的工作回國照顧父母。
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講明白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法,這道“題”可能有成千上萬的“解法”,但都是為了一個雙向心願:作為父母希望成就孩子的“自由”,作為子女希望盡力照顧父母。
問題的本質,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互尊重、掛念和愛…
今日推薦
👍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關鍵詞
子女
問題
作為父母
想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