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老與海外子女的相處之道:理解、接納與重塑親密關係|北美候鳥海外家長社群

各類在美生活攻略、海外養老攻略,請檢視文末連結,加入【海外養老群】、【留學生家長群】等,請公眾號留言。與數十萬海外家長抱團互助。
推薦閱讀:
作者:北美候鳥海外家長社群 湯圓
圖片:Pixabay
原創轉載需獲得授權
北美候鳥社群作為一個專注於服務海外家庭成長和父母養老的平臺,我們時常遇到這樣的諮詢和案例:孩子出國留學後與父母漸行漸遠,甚至在定居海外後,父母感到他們的孩子彷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行為變得讓父母陌生、觀念與父母背道而馳、有時說的話做的事甚至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甚至有不少家長和我們吐槽,覺得孩子已經不“孝順”和無法“指望”了。
這種情況在我們各養老群和家長群裡並不少見。
這些引發的不僅是父母子女之間親情的疏離感,更是觀念衝突、身份認同等一系列心理困惑。面對這種現象,我們需要從家庭和心理學角度深刻剖析,幫助父母和子女理解彼此,並提供有效的應對建議。
我們組織了各種主題群和活動等來幫助家長們瞭解和理解與子女之間的這種關係,也會透過更專業和詳盡的內容來為大家剖析解答,希望如我們的初心,助力到父母與海外子女之間的家庭親密關係。
歡迎願意分享、和遇到困惑的家長一起來到北美候鳥的家長群裡交流討論,相互支援、抱團互助。歡迎有心理學背景的家長或團隊與北美候鳥社群一起為大家提供更專業的支援。

認清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一場與成長伴隨的漸行漸遠的心路歷程,尤其當孩子來到海外。

一、漸行漸遠的必然:成長與文化適應的代價

1. 個體化的必然結果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指出,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務是形成自我認同並發展獨立性

。這意味著,

子女需要從父母的庇護中走出來,探索自己的生活

。出國留學正是這一階段的重要里程碑,它促使年輕人獨立解決問題,建立與新文化的連線。

然而,這一成長過程中,子女在價值觀、生活方式甚至情感依附上的改變,可能讓父母感到失落甚至被疏遠。尤其當物理距離帶來的經歷不同視野不同之外,還減少了交流機會,這種差異感就會被放大很多。

2. 跨文化適應的影響

定居海外的子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異國文化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會逐漸融入新環境。這種“文化適應”往往與父母所熟悉的傳統觀念產生衝突。
例如,父母可能強調家庭義務,而孩子可能更注重個人發展;父母希望維繫傳統文化,而孩子可能更傾向於接受開放多元的文化態度。

3. 親情中的角色變化

當孩子在海外生活逐漸獨立,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角色轉變。原本需要父母支援和保護的孩子,開始變成在父母面前講述“新世界”的人。這種變化容易引發父母的不適感,甚至覺得自己被邊緣化,形成“空巢綜合徵”或“心理失落感”。

二、父母的心理困惑:情感失落與觀念衝突

1. 情感上的失落感

父母普遍將子女視為生命的延續,當子女逐漸遠離時,他們可能感到親密關係的淡化。
這種失落感往往容易變成情緒問題出現,甚至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顯現出控制慾或批評態度,以試圖改變孩子變成自己熟悉的樣子嘗試拉近關係。

2. 觀念衝突引發的矛盾

在子女定居海外後,父母可能發現孩子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甚至婚姻選擇以及生活中的各種瑣碎都與自己大相徑庭。
這種差異容易讓父母感到困惑甚至憤怒,尤其是當他們覺得這些改變與自己熟悉的文化格格不入時。

三、解決問題的關鍵:理解與接納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這種疏離並不意味著關係的斷裂,而是親密關係的一種轉型。透過理解和接納,父母可以在變化中找到新的平衡,甚至透過重塑親情紐帶,讓關係變得更加成熟和深刻。

1. 理解:從情感依賴到關係獨立

父母需要意識到,子女的成長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獨立性的增強。正如鳥兒終會飛出巢穴,孩子在離開父母的同時,也在追求自我的人生意義。這不是親情的背叛,而是愛的另一種表達。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獨立的同時,父母也需要做情感上的剝離和獨立。

2. 接納:尊重子女的文化選擇

文化心理學研究表明,跨文化適應中的改變是人類發展的自然過程。父母應嘗試從孩子的視角理解他們的選擇,接受孩子可能形成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這種接納不僅能減少衝突,還能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更平等、更開放。

四、給父母的建議:如何應對疏離與衝突

1. 學會傾聽和肯定,而不是批評

與子女交流時,多傾聽他們的想法,而非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能讓子女感到被理解,從而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尊重不同表達對孩子這個人的肯定,而不是對觀點不同的否定。

2. 透過學習理解文化差異

嘗試瞭解孩子生活的國家和文化背景,這樣可以減少誤解,同時為雙方提供更多的話題和共鳴點。

3. 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

現代通訊技術為跨國家庭提供了便利。父母可以利用視訊通話、社交媒體等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絡,但同時避免過於頻繁或干涉性的互動。

4. 重塑自己的生活重心

當孩子遠離後,父母可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社交圈子或志願活動中。豐富自己的生活不僅能緩解失落感,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健康。

5. 用行動表達支援

無條件地支援孩子的決定,而不是試圖改變他們的選擇。無論孩子在哪裡、做出怎樣的決定,父母的關愛始終是他們的心理支柱。

最重要的:無論陌生還是熟悉,愛是永恆的紐帶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和子女的“漸行漸遠”並不是一種關係的終結,而是另一種關係形式的開始。當父母學會理解和接納,他們將發現,即使子女的生活軌跡與自己不同,彼此的情感依然是最深刻的連線。
真正的親情,不是要求子女回到父母身邊,而是在彼此獨立的空間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愛與理解的溫暖。這是每一位父母和子女都值得追求的心理和情感平衡。
希望北美候鳥社群的每一位家長都能收穫更好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都能擁有更幸福美好的未來。北美候鳥與你始終在一起。歡迎留言、歡迎加入一起支援。
【北美候鳥社群】
常用資訊彙總 2024.10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