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天合儲能這個電芯新手來說,面臨儲能電芯產能過剩、價格下降、加速洗牌帶來的壓力
文|《財經》記者 徐沛宇 實習生 唐珠安冬
編輯 | 韓舒淋
儘管儲能業務發展八年都不如預期,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光能”,688599.SH)仍不服輸,再次加碼儲能。
今年以來,天合光能控股子公司江蘇天合儲能有限公司(下稱“天合儲能”)動作頻頻,陸續釋出了新的電池艙、工商業儲能一體櫃,以及500Ah+大容量電芯產品,還在國內外設立三個儲能領域的全球工程技術中心。
天合光能是光伏製造業的龍頭企業,2023年位列光伏元件銷量榜第三位。天合儲能是儲能行業的小角色,相關銷量榜前十位裡均無其名。
天合光能的光伏元件出貨量2014年首次達到全球第一,2015年,其創辦儲能子公司,並設立了進入儲能行業前五的目標。但天合儲能一直未能實現這一目標,2020年和2021年甚至連續兩年虧損千萬元以上,2022年才扭虧為盈。
天合儲能發展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天合此前沒有電芯,儲能產品製造環節沒有領先優勢。
儲能市場2023年進入爆發期,天合儲能的自研電芯產品開始小批次驗證及預售階段;2024年,天合自研的儲能電芯產品量產面市,開始接受市場考驗。
電芯成本佔整個儲能系統成本的一半左右,企業若有領先的電芯產品,儲能系統的成本和品質都有更大的機會領先同行。天合自研電芯即基於這一邏輯。
儲能電池與動力電池技術本質是一致的,製造上的知識訣竅也是類似。動力電池領先的寧德時代,輕而易舉地成了儲能電池的銷量冠軍。但對天合光能來說,光伏製造與儲能製造並不相通,就算擁有了自營電芯產品,天合的儲能系統在成本和技術上目前也尚無明顯優勢。
天合儲能的優勢在於其擅長的光伏業務和儲能互補,並且在光伏企業中最早佈局儲能。光伏產業發展離不開儲能,光儲一體化是發展趨勢。企查查資料顯示,儲能企業裡有超過四成是同時覆蓋儲能和光伏的企業。絕大多數的光伏企業做儲能都是組裝零部件,也就是做儲能系統整合的產品,天合此前亦是如此。
擁有了自研電芯的天合,希冀在2024年迎來儲能業務的快速發展。天合光能投資者關係部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表示,公司儲能產品到2023年底的累計出貨量約為5GWh,預計2024年儲能產品出貨量將在5GWh以上,超越歷年出貨量總和。

再次加碼儲能
每年六月中旬在上海舉行的SNEC展(上海新能源展覽會)是光伏行業的風向標展會,光伏企業往往會在該展會發布新品。在2024年的SNEC展上,釋出儲能產品成了光伏企業新潮流,其中,天合光能是展出儲能產品種類最多的光伏企業,並首次釋出了其自研的500Ah+的大容量儲能電芯。
當前儲能電池領域的主流電池容量是200Ah+,500Ah+大容量電芯是剛剛面世的高階產品。據InfoLink預計,2024年一季度300Ah+產品在全球大儲市場的滲透率為22%,2024年第四季度滲透率將接近50%。
在SNEC期間,天合還發布了兩款新品:AI仿生液冷工商業儲能一體櫃Potentia藍海2,以及新一代柔性液冷電池艙Elementa金剛2。同時,天合儲能全球工程技術中心分別在美國、歐洲和中國揭幕,旨在以更快的速度解決技術問題,最佳化客戶使用體驗。
天合儲能頻頻釋出新品的基礎是獲得了天合光能主導的新一輪投資。2023年,以天合光能透過其持有的投資公司以及高紀凡控股的天合星元為主,聯合其他投資方,兩次向天合儲能增資,共計新增投資16億元。隨著新增投資的到位,天合儲能從2023年下半年就開始推出多款新產品。
在2023年之前的八年多時間裡,天合儲能發展並不順利,在儲能行業只是無名小卒。但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一向看好電化學儲能產業的前景,光伏發電波動性較大,難以為電力系統提供穩定的出力,因此儲能是其發展的必需品,天合光能在光伏龍頭企業裡最早佈局儲能。
2015年,高紀凡創辦天合儲能。其後經歷一系列股權運作,在天合光能從美股退市回A期間,天合光能收購了持有天合儲能的合力投資81%的股權,並與天合星元、高紀凡簽訂了《業績承諾補償協議》,對2018年-2022年天合儲能的業績做出對賭。而之後四年,天合儲能業績從未達到對賭要求,高紀凡因此每年都向天合光能支付補償款。2023年的兩輪融資之前,2022年2月,天合儲能完成A輪融資,常州地方投資基金和其他投資者成為股東之一。2023年12月天合儲能的最近一輪融資後,天合光能對天合儲能的持股比例為55.28%,彼時公告披露的財務資料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天合儲能歸母淨利潤為-1.1億元。
天合光能投資者關係部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說,公司的發展思路是光儲融合、雙輪驅動,這已刻在天合的基因裡。天合光能27年在光伏賽道中積累下來的綜合競爭力和龍頭企業地位,是天合儲能業務快速發展的基礎。
天合光能2023年年報顯示,光儲協同客戶比例高達65%以上2023年,天合光能營業收入1134億元;其中,儲能業務營業收入約24億元。截至2023年底,天合光能的儲能電池、直流電池艙及交直流產品組合產能為12GWh。

自研電芯的競爭力有多大
電芯是儲能系統成本佔比最高(約50%)的零件,也是決定儲能系統品質和安全的核心因素。天合光能此輪加碼儲能業務最關鍵的一環,即推出自研的儲能電芯。
天合儲能自2019年開始組建獨立電芯研發團隊,目前團隊人數近600人。2022年,天合儲能確立“天合芯”戰略定位,完成150Ah、280Ah等儲能電芯的樣品開發。2023年,迭代研發出 306Ah 和 314Ah 兩款電芯產品,開始小批次驗證及預售。
2024年,天合自研的電芯產品量產上市。天合光能給《財經》提供的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天合儲能系統對外出貨100%採用自研電芯。2024年下半年,不排除客戶在特別專案上有指定電芯的需求,會採用一定比例外購,全年天合自研電芯進入到儲能系統產品的比例預計在90%左右。
在天合2019年自研電芯的同時,天合與電芯生產企業鵬輝能源組建了合資公司。2019年4月,天合儲能與鵬輝能源成立合資公司——江蘇天輝,天合持股49%,鵬輝持股51%。當時,江蘇天輝規劃了10GWh磷酸鐵鋰電芯產能和10GWh儲能模組生產線。鵬輝能源當前在儲能電池銷量排行榜位列第10名前後。
天合儲能已從江蘇天輝處採購數億元電芯產品。根據鵬輝能源釋出的公告,2022年,天合光能從江蘇天輝處採購150Ah/280Ah/300Ah鋰電池電芯,合同金額約6億元-9億元。
根據天合光能釋出的公告,2023年,由於江蘇天輝生產的電池產品型別無法匹配公司需求,故未從江蘇天輝處繼續採購產品。2024年,天合光能又計劃從江蘇天輝處採購3700萬元的產品。
天合光能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表示,天合的儲能電芯是完全自主研發的,與合資公司江蘇天輝無關。
天合光能還為自營電芯申請了註冊商標——“天合芯”。 企查查顯示,“天合芯”註冊商標的申請於2024年3月4日提交,現處於駁回待複審階段。上海蘭迪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孫芸律師告訴《財經》,“天合芯”這三個字的註冊商標申請被駁回,很有可能是因為缺乏顯著性。通俗地說,就是這三個字的組合相對於其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沒有明顯的辨識度。
擁有自營電芯產品之後,天合儲能最大的挑戰則是電芯產品是否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製造環節屬性相通,其品質和成本極度依賴規模和管理水平。天合的電芯在產能規模、良率和成本上與傳統的電池巨頭目前存在不小差距。
根據 SNE Research 統計,2023 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 185GWh,同比增長 53%。寧德時代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市佔率為40%,連續三年排名全球第一。寧德時代在原材料成本、良率等方面,遠遠領先於二三線廠家。
天合方面未公佈其電芯產線的具體資料。天合光能投資者關係部相關負責人對《財經》說,公司電芯產品的良率、成本對標行業頭部電芯廠商,目前已經做到追趕,具備成本競爭力。
儘管天合方面未披露電芯產品的成本,但其儲能產品的市場售價已經開始下調。天合光能分散式光伏某市場人士對《財經》說,在擁有自營電芯之後,公司的儲能產品價格下調了售價。對客戶來說,既有質量保證,又有價格實惠,預期今年儲能產品的銷量會上漲。
對於天合儲能這個電芯新手來說,當前儲能電芯產能過剩、價格下降、加速洗牌帶來的壓力更大。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底,儲能電池已投產產能達到488GWh,同比增長201%。規劃、在建及已投運的儲能電池總產能達到1172.5GWh。另據高工產業研究院(GGII)統計,儲能電池整體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87%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不足50%,戶儲電池產能利用率更是不足三成。InfoLink Consulting預測,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增速為35%,達266GWh。綜合以上資料來看,儲能電池產能過剩在加劇。
同時,價格下跌還在繼續。CNESA資料顯示,2023年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當年末的0.4元-0.5元/Wh;儲能系統平均價格降至約0.8元/Wh,下降40%。
2024年,儲能電芯的市場價格還在下降,近期位於烏蘭察布的某大型儲能專案投標企業的系統報價在0.4699元/Wh-0.625元/Wh。
來自某儲能投資機構的人士對《財經》表示,在此前電芯緊缺的時期,自營電芯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但現在電芯已過剩,且價格跌破了成本價,如果自持電芯沒有市場競爭力,倒不如買電芯更有價效比。
當前儲能電池市場的集中度正在提高,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等前五家頭部企業的合計市場佔有率已超過75%。而且寧德時代等多家儲能電池龍頭企業不再滿足僅做電池供應商,而是向下延伸產業鏈,開始做儲能系統整合商。
對於光伏企業跨界儲能的熱潮,業內人士已開始警惕風險。光伏龍頭企業協鑫集團事長朱共山2023年10月31日公開發言稱,儲能行業應汲取光伏行業的經驗教訓,避免盲目擴產,無序競爭。建議各個企業找準自己的定位。儲能產業洗牌在即,唯有專業方能生存。
(尹路對此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