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總導演最新作品,關於一種最接近完美的食物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的新作《牛奶是部文明史》
3月6日正式在騰訊影片上線。
與以往不同,
這是一次由特侖蘇策劃打造,
聯合陳曉卿導演團隊,
將鏡頭對準“牛奶”這種最日常的食物,
用六集的長篇幅,探索細分品類的全新敘事。
在內容市場,紀錄片向來小眾,
商業化的難度則更高。
《牛奶是部文明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當影像敘述上的突破越來越難,
特侖蘇與製作團隊深度的內容共創,
為紀錄片拓展出多元的可能,‍
同時,這也是牛奶行業的領導者特侖蘇,
站在行業頂端為整個乳製品市場的一次發聲。
這個三月,《牛奶是部文明史》上映之際,
一條與陳曉卿導演聊了聊。
牛奶如何塑造了我們的飲食習慣,
又為何成為家庭、族群乃至文化間的紐帶,
在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中,
牛奶是一個見證者,還是推動者?
這次與特侖蘇在這部紀錄片上的深度共創,
又讓他收穫了什麼全新的想法。
以下是陳曉卿的講述:
我今年60歲,距離我製作的第一部紀錄片在電視臺放映,已經有整整40年了。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再到之後的《風味人間》,我始終在記錄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獨特的區域性美食。這幾年美食相關的紀錄片越來越多,大家日常能接觸到的食物也越來越豐富,怎麼去做一些不一樣的探索,成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所以當特侖蘇提出,想要圍繞“牛奶”打造一部承載全球文化的紀錄片,去重構大家對於這種常見飲品的認知,我們一下子就眼前一亮,認為非常值得去做。
任何一個食物的領域,當你真正開啟它,它都是一個無限的宇宙。這支紀錄片能夠最終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託了特侖蘇。特侖蘇從專業角度提供許多想法及建議,這次共創不僅為消費者帶來了一個嶄新的切入視角,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宏觀圖景。
牛奶看起來是一種單一食物,但它的種類和衍生製品非常多。戴高樂有一句名言:“該如何治理一個擁有246種乳酪的國家?”說的就是僅法國一個國家,就擁有幾百種不同的乳酪,可見牛奶在人類歷史上的廣泛使用程度。在人類前進的每一個里程碑裡,你都能看見牛奶的身影。它從時間和空間上都覆蓋了全球不同的族群,甚至可以說,牛奶是區分我們從蠻荒到文明的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整部片子在特侖蘇和團隊共同的努力下,歷時1年多,探訪了近10個國家,最終以“牛奶”為脈絡,編織出了全球牛奶文化的圖譜。我們將其命名為《牛奶是部文明史》,希望從歷史、地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去展現牛奶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擷取自紀錄片《牛奶是部文明史》
一個很有趣的事實:人類是這個星球上唯一一個在結束哺乳期後繼續食用動物奶的物種。當我們第一次馴養母牛,主動地去獲得牛奶,這個瞬間對人類文明至關重要。優質的能量來源幫助我們獲得了在生存上的巨大優勢,人類能夠成為這顆星球上多維度的主人,與牛奶帶來的幫助密不可分。
牛奶和人類也是一種相互馴化的關係。最初,斷母乳之後,我們的身體就不再產生能夠分解乳糖的酶,也就是常說的“乳糖不耐受”。但研究發現,幾千年前的北歐人長期飲奶的習慣讓他們逐漸適應了牛奶,最終發生了基因突變,然後代代相傳。這就是一個牛奶改變人類基因的故事。
擷取自紀錄片《牛奶是部文明史》
當我們走進牛奶背後的宇宙,會發現它從各個層面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狀態與觀念。許多民族的重要儀式裡都會有牛奶的參與,比如塔吉克人的婚禮,最莊嚴的環節就是把牛奶抹在額頭上——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他們把牛奶視為一種生命之源。
牛奶可以說是這個星球上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沒有高嘌呤,不容易上火和長胖,同時帶來大量的營養。牛奶也伴隨了人類漫長的發展史,它的每一次旅程,都與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同頻。與特侖蘇共創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感知到,去做這樣一支紀錄片的必要性,牛奶本身就是一扇視窗、一條紐帶,它不僅展現了文明的多樣性,更將不同的族群、文化、乃至於世界連線在一起。
這些年,拍攝過的食物越多,我越感受到地球各處有太多的相似和不約而同的巧合,有些是口味上的,有些則是烹飪方法。所有的食物和人一樣,都有一雙腳,行走在這個星球上,給我們帶來既風格獨特、又彼此交融的風味。我們探索食物的過程,往往就是在尋找自己。
食物消弭的不只是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屏障,有時它也能幫助人和自然重新適應彼此。在特侖蘇的邀請下,我們曾兩次前往了烏蘭布和沙漠,那裡地處北緯40-50°,是公認的黃金奶源帶。
烏蘭布和曾經是一片水草豐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漢代之後才逐漸荒漠化,現在是中國的第八大沙漠。但是在這裡,我們拍攝到了一條非常完整的“治沙-養土-飼餵-生產”的生態鏈。在看起來並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沙漠裡,卻生產出了高品質的牛奶。
這是人創造的一個奇蹟,卻又沒有違背自然的規律,帶給了我們很多震撼。我不太贊同“改造自然”這種說法,而是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相互遷就,才最終造就了烏蘭布和以及許多其他的關於牛奶的故事。
過去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用食物的視角,看見這顆星球上的文化多樣性。這一次與特侖蘇的共創,也加深了這方面思考。一滴牛奶的背後有非常廣袤的圖景,無論是以何種方式,是固態還是液態、是酸奶還是乳酪,當我們攝入牛奶的瞬間,就是一種對身體、生命的滋養。
世界的美好在於多元,但這些多元之中的殊途同歸,是最為迷人和重要的部分。從遊牧到農耕,從工業文明到現代食品工業,歷史長河中,牛奶始終是文明的標誌。特侖蘇歷經變遷升級提供更深厚的營養,也是在續寫著牛奶的故事
拍攝這支紀錄片的另一目標,是讓更多的人瞭解牛奶,喜歡牛奶。
我現在是一個每天喝牛奶的人,但我的童年時代是沒有牛奶的,我是喝粥長大的。牛奶意味著什麼?如果我小時候有牛奶的話,還會是現在的樣子嗎?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也真切看到牛奶能夠給一個族群帶來的變化。比如生活在東非的馬賽部族,他們的食物種類很少,牛奶卻讓他們擁有極佳的視力和體力。還有南美洲,大航海時代後他們才開始養牛、喝牛奶,但現在整個南美洲的牛奶消費量已經後來居上了。我們在那裡認識了兩個年輕人,他們每天開著小貨車,裝著空的牛奶罐,在山谷裡飛馳,去分散的十幾個小牧場裡收新鮮的牛奶,然後立刻送到城市的站點,往往到的時候門口已經有很多人在排隊了。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一個人的出發點,我希望透過這支紀錄片,能夠把牛奶的好處,牛奶對人類的重要性說清楚,也希望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喜歡上牛奶,喝更好的牛奶。如果這支紀錄片能幫助大家瞭解更多牛奶的意義,那我們的耕耘就是有收穫的。
《牛奶是部文明史》是特侖蘇與陳曉卿導演聯合打造的首部牛奶主題紀錄片。這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飲品,在紀錄片中被挖掘出了全新的內涵:不止是一種食物,更是塑造人類生活方式的關鍵力量。
這次共創中,特侖蘇深度參與了整支紀錄片的創作過程,從前期的策劃、內容結構、拍攝再到後期的製作,更從牛奶及乳製品行業從業者的視角,給到專業的資訊和資料的支撐。
“想要真正去拍好一支片子,肯定是件長期主義的事情。這個過程很難,但特侖蘇和我們一樣,始終堅持對更好的追求,一起沉下心去打磨,才能夠最終呈現出這樣的作品。”陳曉卿說。
《牛奶是部文明史》共有六集,目前已播出《最初的甘甜》《時間的支流》《生命的滋養》。紀錄片從不同種族對牛奶的熱愛、牛奶如何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牛奶中凝聚的生命智慧等多個層面,去詮釋牛奶這一飲品所承載的文明基因。
從遊牧時代第一次馴養母牛、主動取奶,獲得生存上的優勢;到農耕時代為了儲存牛奶,發明各種加工奶製品的方式;再到為了方便運輸、儲存牛奶,迎來工業文明,巴氏殺菌技術逐漸普及……牛奶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正是在每一個普通人追求更好、更營養的可能之中,人類的文明不斷向前邁進。
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類跨越時間長河,始終追求更好,這也是特侖蘇一直以來的目標。自2005年特侖蘇開創中國高階牛奶品類至今,品牌發展的20年間,特侖蘇不僅持續提升乳品品質,更致力於讓飲用牛奶成為國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用更優質的奶源,更深厚的營養,持久陪伴使用者更好成長。
在20週年這個特殊節點,特侖蘇再次肩負起了行業領導者的責任,為整個行業挖掘全新的文化價值。特侖蘇聯合媒體,共創首部牛奶人文紀錄片,不僅展現了牛奶豐富的營養價值,也從文化程度重構了消費者對於牛奶的認知。看完這部紀錄片,每個人在飲用牛奶的時候都能意識到,手中不僅是一杯高營養價值的飲品,更是一段人類文明的源流。

透過《牛奶是部文明史》,特侖蘇再次詮釋了對於“更好”的理解:牛奶不僅關乎個體的營養,更與人類的歷史、文化認同、全球共生等宏大議題相連。更好的牛奶,就是更好的未來。現在,《牛奶是部文明史》每週四晚18點正在騰訊影片獨家播出,結合紀錄片內容,特侖蘇還推出了一套聯名產品,以獨特的“牛奶文明”長卷作為包裝,讓使用者能夠“品更好牛奶,鑑世界文明”
無論是一幀一幀紀錄片,還是一點一滴的牛奶,都在不斷地淬鍊中變得更好。對於更好的追求永無止境,當我們超越過去的自己,就是在走向更好。
廣告
點個在看👇
與特侖蘇一起品更好牛奶,鑑世界文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