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以前,美國地理學家勞倫斯·C.史密斯寫過一本書,名叫《河流是部文明史》。
借這部著作,他肯定了河流對人類文明的形塑作用——多虧了河流的哺育,人才有繁衍、遷徙,形成聚落,進而凝聚成民族與國家的可能性。
最近,我發現了一部有趣的紀錄片,同樣是文明史的題材,片名和勞倫斯的書名很像,叫作《牛奶是部文明史》。
這是騰訊影片攜手陳曉卿團隊的最新力作,以牛奶為切入點,講述了奶製品與人類文明的共生關係。
我一直覺得陳曉卿是中國最會拍美食的導演。
他常常用質樸又極其細膩的鏡頭語言呈現美食的活色生香,挖掘其背後的人文情結,又在觀眾意想不到的地方昇華立意。
總能引人入勝,又讓人回味無窮。
所以,只要他出新作,我一定會看。
這次也不例外。
故事從肯亞講起,生活在此的馬賽人以放牧為生。
在他們的食譜和文化裡,牛奶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草原生存環境惡劣,食物缺乏,他們就靠著牛奶補充營養,進而獲得足夠的體力採集狩獵,逐水草而居。

世代堅持的喝奶習慣讓馬賽人體魄強健,視力驚人。
得益於牛奶對視神經的滋養,他們甚至能夠看到3.5公里外動物的活動。
對於這群人來說,牛奶的意義就如同河流。
它帶著大自然賦予的能量,哺育著部族成員,為族群的生存、繁衍提供養料。

講到這裡,也許你會問了:
研究人類喝牛奶的歷史,不是飲食史範疇的議題嗎?為什麼要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其實縱向審視一下馬賽人的歷史,我們就能發現,人主動攝取牛奶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瞬間。
此後,人類獲得了巨大的生存優勢,得以告別蠻荒,擁抱文明,生生不息地走到今天。
而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發展出了彼此相異的食奶習慣。

在新疆,塔吉克族婦女會用發酵的鮮奶製作“庫魯特”。
這種酸奶疙瘩不僅是當地人酷愛的零食,更是他們補充能量的法寶。
放牧的路上,牧民拿它們當口糧;
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也曾懷揣它們穿越隔壁沙漠,成為連線東西的使者。

透過熱播劇《我的阿勒泰》,我們知道生活在草原上的男子酷愛玩“叼羊”遊戲,透過搶奪山羊比拼騎術和耐力。
現實中亦然。
紀錄片告訴我們,每次比完叼羊後,滿頭大汗的塔吉克人都會用庫魯特泡水。
把這杯酸酸甜甜的乳汁一飲而盡,很快就能恢復活力。

除了叼羊,我們還能看到當地獨特的婚俗。
我也是看了片子才知道,塔吉克人結婚,居然會用牛奶當份子禮。
他們會將自己製作的庫魯特,分給婚宴上的賓客品嚐。
女眷們還會用牛奶和著麵粉,製作一種名叫卡提拉瑪的點心。

儀式最後,新人會在眉間塗抹加了蛋液的牛奶,寓意婚姻幸福美滿。
然後,所有人一起分享飄著奶香的卡提拉瑪,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慶祝兩個家庭的結合。
整場婚禮沒有浮誇、攀比的元素,只有如牛奶般純淨的情感溫暖地流動於席間。
牛奶之於人的意義,在這一刻彰顯得淋漓盡致。

遊牧地帶的風俗飄揚著淳樸的氣息,珠三角的牛奶故事又是另一種畫風。
為了吃奶,順德人在廚房裡用上了十八般武藝。
他們會燉雙皮奶——

炸鮮奶——

炒牛奶——

捏牛乳片——

或者以牛乳焗蝦——

蒸魚——

浸雙鮮——

每一道菜品都能為食客的味蕾帶來包羅永珍的體驗。
除了以牛奶入饌,當地人還常把牛乳片加入粥中,以此煮出一鍋富含養分又香甜可口的奶粥。

別看這小小一碗家常粥,背後可大有門道。
和遊牧民族自發形成的食奶風尚不同,生活在農耕地帶的嶺南人原本對牛奶沒有太多執念。
今天,他們之所以形成如此豐富的吃奶文化,或許可以追溯到西風東漸的明清時期。
彼時,西方傳教士、商人,甚至還有殖民者,漸次進入沿海地帶,慢慢把歐洲本土的飲食風俗融入中國社會。
把奶與米放在一起烹飪的習慣,就是他們帶來的。
如今,我們在南亞、西亞、東西交匯的土耳其,包括歐洲,都能找到類似的食物。
一道奶粥,一如那塊絲綢之路上的庫魯特,是中西交通史的生動註腳。
透過牛奶,我們得以看到人類適應自然、建構文化、獲得慰藉、連線東西的過程。
這些議題本就是文明史不可或缺的內容。
牛奶的飲用史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縮影。

坦白說,如今的美食紀錄片市場真心挺卷的。
創作者們都愛紀錄美食,也鍾情於描摹口腹之慾背後的煙火人間,或借食物刻畫人間冷暖、民生百態,或以飲食民俗勾勒地域風貌、歷史變遷。
由於這類節目接地氣、受眾廣,收視率穩定,所以各大平臺、電視臺乃至地方文旅每年都會上新一堆相關題材的作品。
而對於美食紀錄片那種“以食為明線,以人文為暗線”的創作公式,大家更是早已熟稔於心。
作為一枚吃貨,我相當樂見美食節目層出不窮。
但看多了之後,總覺得這種題材的紀錄片越做越同質化,也越做越碎片化。
製作人將大量精力花在細枝末節的挖掘和打磨上,卻少了幾分宏觀視野的烘托。
挺遺憾的。
而這也正是我推薦《牛奶是部文明史》的核心原因。
在我看來,它的珍貴之處在於,巧妙地平衡了微觀與宏觀敘事、小故事和大歷史的關係。
紀錄片從全球多地取景,展現了牛奶在不同文化體系中的應用與意義,進而將牛奶上升為文化符號,以牛奶為切口一窺人類文明史。
這種帶有年鑑學派敘事風格的作品似乎是市場上獨一份的存在,其中蘊蓄的文化深度大抵也能為業界樹立新的標杆。
一直以來,美食類紀錄片都是我國紀錄片中市場化程度和工業化水準最高的題材。
這也就決定了相關作品既需要文化立意,又不能迴避商業訴求。
如何把兩者有機結合,用一種讓觀眾舒適的方式娓娓道來,非常考驗製作人的功力。
這次,陳導團隊選擇的路徑是和高階牛奶品牌特侖蘇合作,透過頭部品牌與頭部製作團隊的聯合,做出了一部能夠“富養”觀眾的作品。
而透過這樣一次雙向奔赴,我們也能感受到特侖蘇所具備的人文情懷。
事實上,如果你要講明白牛奶的文明史,還真不能迴避這款家喻戶曉的乳品。
記得馬戈爾尼等人在回憶錄中寫過他們晚清到訪中國時的場景:
那時候,只有權勢階層才會喝牛奶,普羅大眾根本沒有喝奶的習慣,更別提喝好奶了。
而今,在特侖蘇的努力下,來自內蒙古黃金牧場的優質牛奶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提升著一代代中國人的體質。
並且伴隨著品牌出海,現在各國人民都能喝到特侖蘇。
這些內容也是全球牛奶文明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怎能忽略呢?
據說,這部紀錄片後續還會從勞動者、美食製作者、文化守護者的視角出發,講述牛奶如何塑造人類的餐桌,成為不同民族都喜愛的“完美食物”。
非常期待這些講述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