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美食,也是最能撫慰現代人疲憊心靈的之一。近些年,網紅美食不斷湧現,美食紀錄片火了一波又一波,“好不好吃”甚至能決定一座城市乃至一個省份的旅遊吸引力——淄博燒烤、茶顏悅色……都是例子。
然而,就在美食行業欣欣向榮的表象下,“中國美食正在荒漠化”的聲音甚囂塵上。餐飲門店排行前十的北京、杭州、深圳都被視為沒有美食的城市。
這些“美食荒漠”是怎樣形成的?
▼


備受“詬病”的美食荒漠
在我們關於“美食荒漠”的問卷調查中,杭州不出意外,以48.03%的得票率名列榜首。
雖然不意外,但還是扎心了▼

杭州荒到啥地步呢?作為“魚米之鄉”的杭州,曾以杭幫菜聞名。然而目前杭州的美食榜單上,排名前十的幾乎清一色為西餐和日韓料理,而杭幫菜卻少有上榜,體現出杭州本地名菜逐漸“沒落”的事實。
杭州市商務局23年還開了一起會議,提出制定杭幫菜菜系標準,鼓勵杭幫菜研發創新,並給出了最高100萬元的獎勵措施。一時間,杭州懸賞100萬擺脫美食荒漠標籤登陸熱搜,似乎坐實了政府對該標籤的“認同”。
可別瞎說啊,杭州還是有美食的。
有美食,只不過是外地的美食
(圖:微博)▼

僅次於杭州的北京也沒好到哪兒去。一條熱評微博道:“996到肝腸寸斷想隨便點個外賣,點到屎的機率超過80%。”這正是許多在京年輕人的切身感受:好吃不貴的餐館難尋,尋常飯館味道也難以令人滿意……
咦,曾在北京生活工作過,後來又遠居臺灣的梁實秋,提起北京說的可是“偶因懷鄉,聊美味而寄興”啊。
在全國各地餐飲匯聚的首都,“美食荒漠”之名屬實耐人尋味。理論上,北京擁有八大菜系的豐富餐飲資源,也有不少豆汁兒、滷煮等承載著地域文化的北京小吃,“荒”得匪夷所思。
北京傳統小吃
(圖:圖蟲創意)▼
北京之後,緊鄰廣州、香港、順德三大美食之都的深圳,也總被人調侃是“美食荒漠”。平心而論,深圳的確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本地特色食物——當我向我那個點評V8的朋友求助,讓她推薦深圳美食的時候,她竟然愣住了。
“我去過3次深圳,吃得比較雜……emm實在想不出來可以推薦什麼。”
關於美食荒漠的言論並不侷限在以上大城市,社交平臺搜尋欄一輸出,就能發現揹著美食荒漠“罵名”的二線城市也並不少見。

美食荒漠,“荒”的是什麼?
說北京是美食荒漠,更像是在說它沒有好吃的平價美食。
誠然,北京餐飲業水平很高。北京有新榮記、潮上潮等名牌餐飲,這些店鋪能提供相對最優的食材,聘請一流廚師團隊把關,匯聚世界菜系,餐飲業水平上要遠超二三線城市。所以這方面來看,北京“美食荒漠”說法不合常理。
北京商場裡的餐飲品牌還是很豐富的
(圖:圖蟲創意)▼

不過,一座城市餐飲業水平和當地美食水平是兩個概念。
在北京,上述大牌店鋪動輒人均上千,實惠一些的口碑餐飲也要人均一二百一頓,而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52元,恩格爾係數21.3%,人均一日飲食花費44元左右,絕大多數人不可能天天下館子,如果想吃到實惠且質量過關、還地道的地方美食,選項確實並不多。
地道還實惠的小店,大多是本地人常吃的
不是這地的人,還真不知道有這些店的存在
(圖:板栗)▼

況且,北京的商業用地成本較高,而餐飲業又屬於重運營行業,房租、原材料、人力成本的高企,導致餐廳價格普遍偏高。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本經營的平價美食店面臨生存困難,往往難以支撐長期運營。
至於本地特色小吃,外來人還多數不待見。外地人眼裡北京黑暗料理“四大天王”:豆汁兒、滷煮、爆肚兒、炒肝兒,絕對是被當作吐槽物件的第一梯隊。但其實食無定味,適口者珍,本地居民口中的美味珍饈,或許是遊客眼中的黑暗料理,當然這就是口味偏好上的因素了。
不吃下水的人“有難了”
(圖:圖蟲創意)▼

相比之下,杭州作為南方美食文化的一個代表,主要其菜系特色而面臨“美食荒漠”的爭議。
以“東坡肉”為例,雖然是杭州知名菜品,但甜中帶油的口感卻讓許多外地人難以欣賞。杭州的甜食和偏淡的口味特色,讓外來人口產生一種口味適應上的落差感,進而對杭州的美食打上“荒漠”標籤。
屬於是愛的人很愛
不愛的人嘗都不會嘗的那種美食
(圖:圖蟲創意)▼

當然,很多餐廳可能也“做不好”正宗杭幫菜。
這本就是一種非常講究的菜系,多用蔬菜、竹筍、河鮮,食譜中裡見不到鳥獸蛇蟲,也沒有油膩鹹香,吃的就是食物本味。不僅食材珍貴,對烹飪者的水平要求也高,在不以鹹香重口為招牌的菜品中,食材的選擇、火候的掌握、湯汁的勾芡,尤為關鍵。
至於被吐槽一嘗過後不想再試第二次的西湖醋魚,風光時曾和茅臺一起出現在尼克松訪華的國宴席上,如今卻是酸到沖鼻子、甜到齁嗓子、又腥又多刺,更大可能是因為端上來的是簡化版。
西湖醋魚到底該是什麼味道
這個答案已經在各種魔改後模糊不清了
(圖:圖蟲創意)▼

如今打著杭幫菜招牌的餐廳酒家,多數都掌握不好最佳火候,調製不出正宗湯汁,甚至乾脆用鱸魚替代原本的草魚。
因此,杭州無美食,也有一種原因是現代人的味蕾和節奏不再給這些“本味”的食物太多機會。而那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正宗杭幫菜,往往又藏得較深,常人難以品味。

快餐時代下的美食流水線
除了外來人員口味差異和廚師水平問題,餐飲連鎖化也是討論美食荒漠時繞不開的話題。
北京、杭州都是大型人口接納地。比如北京,是北方地區人口流動最大的城市,常住外省人口為841.8萬人,佔常住人口將近40%。
重口難調,對外來人口眾多的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圖:圖蟲創意)▼

大量“北漂”“杭漂”湧入,使市場飲食對“速食”需求上升。大量的外來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傾向於快餐、外賣等高效解決餐食的方式,速食連鎖蓬勃發展。
同時,一些連鎖店為了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越來越多地依賴預製菜,而這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餐飲品質的期待。
北漂們尤其能感受到連鎖餐飲的“千篇一律”:味道不夠地道、口感被簡化,甚至呈現出“流水線”般的呆板。預製菜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人們對這些城市美食的期待,形成了“美食荒漠”的印象。
地方特色菜被標準化後
便少了家鄉味道的靈魂
(大型中央廚房 圖:圖蟲創意)▼

同樣,西湖醋魚的難吃,杭州餐飲的連鎖化也要“背鍋”。老字號樓外樓自1988年開始開設分店,1995年就開始設食品廠研究起真空包裝菜。2003年,西湖免門票,全國的遊客擠爆樓外樓。巔峰時期,一家樓外樓一天就得賣上千份難吃的預製西湖醋魚。
樓外樓鮮魚活養池
(圖:wikii)▼

餐飲生意和西湖旅遊齊頭並進,杭州餐飲老闆們順勢開始搞起了連鎖和預製菜。樓外樓光在杭州就開了40多家分店和外賣連鎖店。
商業地產的興起更是助推了這一趨勢。2008年,杭州市政府宣佈要興建100個城市綜合體,整個房地產業震動。2009年,杭州大廈全面升級,把四座單體商場堆疊到近30層的高度,成為購物中心的標杆。
老杭州人的購物勝地
(杭州大廈 圖:圖蟲創意)▼

餐飲作為高頻消費、引流效果顯著的業態,自然成了這些商業體的“寵兒”,還享受裝修補貼和租金優惠。一批新派杭幫菜品牌趁勢進駐商場,“快時尚餐飲五虎”——外婆家、綠茶、新白鹿、弄堂裡、老頭兒油爆蝦由此崛起。
這些餐廳憑藉“人均50-60元”的低消費和高翻檯率,打破了傳統酒樓的高階定位,正對逛商場的家庭客群需求。它們都依賴中央廚房來降低成本,也帶火了本地的預製菜供應鏈,如麥子媽、嚴州府食品等,讓杭州成了“預製菜之都”。
外婆家菜品
(圖:圖蟲創意)▼

除此之外,榜單排名在“打壓”特色菜方面,也“出了一份力”。
餐飲點評和外賣平臺是人們尋找美食的主要工具。然而,熱門城市的美食榜存在競價現象,導致排名靠前的餐廳未必是實際體驗感、口感最優的,而是競價排名高的連鎖品牌和高流量的網紅店。
這讓使用者在選擇上侷限於高價、不實惠的網紅或連鎖餐廳中,導致“美食稀缺”;客流量一少,本來不會消失的美味、特色小店,也難免逐漸式微……
美食人氣榜上前三沒有一個杭幫菜▼

歸根結底,一座城市美食是否“荒漠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經濟發達程度、人口流動規模,餐飲業發達程度等。另外,城市的受關注程度其實也是個原因。北京、深圳、杭州作為人口吸納大市,面臨著更多被審判的目光,也就更容易被標籤化。
那麼,什麼樣的城市才不算美食荒漠呢?美食愛好者或許可以照著和前文相反的標準找:小吃花樣多、口碑好、消費水平不太高、非大型旅遊城市、重視地方文化傳承。
尋找美食不容易,經營美食也不簡單。希望所有異鄉人都能找到心中那口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