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美食榜單越來越無聊了

2016年,米其林指南首次登陸中國大陸。
作為一張有歷史、有背景、有國際公信力的榜單,那一年,米其林獲得了中國大眾最高規格的關注。第一家上榜的三星餐廳唐閣(T’ang Court)成了後來幾年中式高階餐飲的標杆;而獲得二星的喜粵8號,則因為當時人均48元的價格而被踏破門檻,一時之間,成了大小網紅們爭相打卡的上海新景點。
與之同時,中國本地的各類美食榜單也如雨後春筍一樣地冒了出來。2018年,美團釋出的黑珍珠餐廳指南,是美食榜單中國本土化的旗幟之作,從此以後,米其林上星、黑珍珠上鑽,成了無數中國餐廳的追求。
然而八年後,包括米其林中國在內的,簡體中文世界最新發布的美食榜單,甚至連讓人點開查閱的興趣都沒有。
為什麼現在的美食榜單,越來越無聊了?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食味藝文志】,並回復“米其林”,可閱讀起底中餐榜單潰敗史的文章《中餐榜單幻滅錄》~

東北的傳統正宗美食,永遠是一個等不到的戈多。
不管東北的網友對“小時候的味道”描述得多麼繪聲繪色,當真正來到這裡覓食的時候,排名靠前的推薦餐廳,永遠都是川菜、重慶火鍋、北京烤鴨、麻辣燙、涮羊肉,甚至雲南米線。而那些售賣鍋包肉、熟食、豬肉粉條的東北傳統餐廳,則多半會被本地朋友勸退:“不正宗了”“味道變了”。
東北美食,把自己活成了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無人見過真容的武林高手。
而這一切的起因,就是幾十年來東北地區持續的空心化。
今天,外地人談及東北的食物,往往會冠以粗獷、直白、邏輯簡單、缺乏技巧這些刻板印象。實際上,它的責任並不在東北人本身,而是時代、社會沒有給予東北美食本應該有的臺階。
這種體系化的社會下行和人才流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無數東北人離開家鄉,來到南方生活、工作、紮根。
點選下方名片,關注【食味藝文志】,並回復“東北”,可閱讀東北菜近代流變歷史的文章《東北滋味消亡史》~
食味藝文志的號主魏水華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為數不多我們堅持開啟的公眾號。
正如食味藝文志的slogan:讀萬卷書,吃萬里路。
美好的食物固然有口皆碑,但難吃的食物裡,可以看到更多歷史的、地理的、人類學的博弈與流變。
魏水華還寫了什麼?
來自全國各地的松茸如潮水一般匯聚到這座橫斷山區深處的城市,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打上“香格里拉松茸”的標籤,並以奇貨可居的姿態銷往全球。其產業規模之大,哪怕和大名鼎鼎的“洗澡蟹”相比,也未逞多讓。
而各路“美食家”也聞風而動,與商販們鬥智鬥勇。透過一系列近乎行為藝術的“品鑑”,以及一堆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形容詞“金屬味”“杏仁味”,鑑定松茸是否是地道的香格里拉產出。
是什麼時候開始,“香格里拉“成為松茸界最值得標榜的標籤?產自雲南迪慶香格里拉的松茸,真的更好吃?
為什麼番茄與中國菜格格不入?
至今為止,中餐裡的番茄依然是一種極端平民的食材。雞蛋炒西紅柿、雪山蓋頂(糖拌西紅柿)、西紅柿雞蛋湯,是中國人不論地域、不論年齡、不論階層,人人印象深刻的家常料理。
但除此之外,川魯粵淮揚等經典大菜裡,番茄幾乎絕跡。少數如“松鼠桂魚”“滬式豬排”那樣,作為油炸菜的澆汁、蘸汁;或者與牛肉、豆腐、土豆等一起入燉湯,隱隱約約,都能看見“西食東漸”的影子,而非原發中餐。
重口味正在毀了中國人麼?
明末以來,辣椒迅速攻陷川渝地區的江湖,並以一種席捲山河的氣勢,在川、魯、粵、淮揚幾個大菜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即便是文人氣最濃、特別注重清淡飲食的淮揚菜,也視辣椒為祛腥利器,以少量辣椒遮蔽水產、水禽中的氣味。
這種味覺的變化,和明帝國皇室發軔於社會底層有關,和資本主義萌芽之後百姓大眾的自我意識覺醒有關,也和15世紀之後航海技術進步、世界被打通有關。總之,它可能讓士大夫們覺得斯文掃地,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則是市井的勝利、庶民的勝利。
重口味的本質,是人類自身對氨基酸、糖、鹽的生理性需求,對辣椒素、蔥素、蒜素和其他植物芳香物質的嗜好性需求。拋開健康問題不談,人們變得重口味,就是人們開始正視味覺需求、自我需求的人性解放。

美食的荒漠裡,北京與杭州為何能不期而遇?

特殊歷史背景、特殊地域性格下,北京和杭州為了文化自信而搞出來的“特色名菜”,除了讓外地遊客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外,也引起了本地文化的巨大撕裂。


一位祖孫五代老北京也許會告訴你:所謂北京傳統小吃,都是窮人的食物,我們家從來不吃。
站在旁邊的一位北京文化愛好者卻會不失時機地跳出來反駁:那是你沒吃過地道的,三十年前玉淵潭邊上那家滷煮,香飄三里地。可惜城市改造,小店都被外地人經營了,今天已經沒有老味道。

杭州也同樣,一位本地人設家宴款待賓客,結果發現半桌子蘇南風格的,清淡的蒸魚、清湯、鮮蔬;半桌子寧紹徽州風格的,鹹醃的乾菜焐肉、蒸雙臭、鹹件兒……對方告訴你,龍井蝦仁、西湖醋魚、蓴菜湯這些東西,杭州人家裡不吃。


結果當天晚上,你就在這位杭州朋友的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了《杭幫菜傳奇之美味的西湖醋魚》。
本地傳統飲食弱勢的同時,經濟發達、文化昌明,又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驕傲自信:一方面半推半就承認北京、杭州的食物確實“有一部分”不好吃,我們自己都不吃,另一方面又努力想透過各種途徑找回面子。
這種態度,恰恰強化了外地人“美食荒漠”的印象。

每一位真正的吃貨,必定也是美食江湖的行旅者,美食世界的質疑者。
關注【食味藝文志】,從食物的角度,閱讀這個有趣的世界。
掃描下方二維碼
看更多精彩內容
做行走世界的吃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