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工好幾天了,打工人們已經普遍坐在了工位上了,但餐館老闆們未必。
這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跑去熟悉的早餐店,大門緊閉;中午點外賣,商家打烊,拿著手機心茫然。

@東東快跑
打工人破防了:冒著假期綜合徵的風險上班好幾天了,可是到現在都沒和心愛的小炒、小籠包、煎餅果子見上一面。
如果能看到飯店老闆們的返鄉軌跡,他們中很多人的目的地會集中於同一個省份:安徽。
上海大街小巷的早餐店,許多都是安徽人所開;安徽人撐起了北京餐飲的半邊天;杭州小籠包其實是安徽人做的……
從早點到宵夜;從搭起一個塑膠棚子就能開張的簡易小食堂,到裝修奢華的人氣大飯店。安徽人,攻陷全國打工人的胃。


安徽人做餐飲,最值得一提就是撐起了大北京的半壁江山。
在眾多北京餐館中,安徽人開的佔比不算大,但是名頭卻最響亮。首都餐飲的門面,那是安徽人給的。
在北京的旅遊攻略中,除了長城、故宮、天安門必打卡外,必吃的肯定有一頓烤鴨。

而那些烤鴨的百年老店,或許已經不是今天遊客的首選了。
距成為百年老店還有八十多年,由安徽人創立的北京烤鴨店——四季民福,已經成了新興的遊客打卡點。

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四季民福的等位區永遠坐滿了人,想在這裡用餐,排隊1個小時是常態,排4個小時您也彆著急。
排隊最“恐怖”的門店,當屬位於故宮附近的一家。這家店有11個景觀位,能夠把故宮的東華門當背景吃一頓烤鴨。

在旅遊高峰期,一頓午飯,至少要從早上8點開始排位。
關於北京美食,坊間盛傳一句話:不少遊客想試一試的老北京吃食,老北京人自己可能都不願意吃。
但如此火爆的四季民福並不是專門為遊客準備的。這家烤鴨店也拿捏了北京本地人。
某北京籍明星就蓋章認證過,四季民福烤鴨確實不錯。北京人饞烤鴨了,也會去吃上一頓。

與四季民福一樣,另一家常年食客如織的餐廳是開在簋(guǐ)街的胡大飯館,也是安徽人開的。
它的“豐功偉績”是,開啟了北京的“麻小”時代,讓麻辣小龍蝦成為了簋街的靈魂。

其實在安徽女人孫玉珍來北京之前,北京簋街沒有小龍蝦。
30多年前,身上只有200元錢的孫玉珍來到北京打拼。最開始,她只是一名小菜販,後來開始給簋街飯店供應水產。一次回鄉,她發現老鄉們賣小龍蝦,一般都往南方發貨。她預感是一門好生意,就把小龍蝦帶到了北京。

一時間,小龍蝦成為簋街飯店的新寵,很多餐館都找孫玉珍拿貨。乾脆,孫玉珍自己在簋街開起了餐廳——胡大飯館,主營小龍蝦。“南蝦北運”後,她又將小龍蝦與川味結合,開創了“麻辣小龍蝦”的口味,深受北京人的歡迎。“麻小”一詞開始在簋街流傳並紅火至今。
胡大飯館的生意越來越好,在短短的一條簋街上,胡大飯館總店和分店共有五家,家家都排長隊。“飯點排隊1000桌起步”“一天賣出8萬隻小龍蝦”“一晚上等位的瓜子就消耗600斤”……

讓北京人吃得上頭的飯店,可不只“安徽軍團”的四季民福和胡大。
早年間的另一個“排隊王”管氏翅吧,創始人是安徽的。

最近兩年火爆北京的打工人精神食堂——老鄉雞,也是安徽人開的。
還有一個號稱“飯香、串香、餛飩香”,不到10元就能吃飽吃好的早餐店,已經在北京開出了200多家連鎖店,它就是南城香——還是安徽人開的。


實際上,安徽餐飲軍團的影響力不侷限在北京,也不侷限在連鎖店和大館子上。
幾年前的杭州,走在夜幕降臨的街頭,定會發現經營“安徽料理”的小檔口,他們大多是夫妻店。有的是小店,還有的也可能只是一輛隨時能蹬走的三輪車。

三輪車不大,上面的案板更小,卻可以做出三大類美食:炒麵,滷味,砂鍋。每一類都大碗實惠。
但是小車上的“安徽料理”卻並不是以價格便宜俘獲食客的心。
那熱鍋大火翻炒出的米粉,根根分明,四溢的鍋氣,一掃預製菜給打工人留下的陰影。

加上,各種滷味,豆腐乾、雞爪、豬蹄……美味疊buff。

如果再配上一個砂鍋,沒有人不流口水。
這些夜燈照亮下的小推車,成了杭州的人間煙火。

“杭州夜經濟大資料”顯示:杭州人喜歡安徽料理已經超過江浙菜。安徽料理在杭州人夜宵偏好中排第一。

那麼到底什麼是安徽料理?
其實追溯安徽料理的起源,它來自古早情景喜劇《都市男女》,編劇做了一次籠統的概括:街邊外來人員所經營的小食攤。這些外來人員一般都是一對安徽籍的夫妻。經營地點也不只在杭州,全國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有的承包了一個城市的夜宵,有的承包了一個城市的早點。

最有意思的是,把大家香迷糊的“安徽料理”,安徽本地人是滿頭問號。因為安徽本地,並沒有安徽料理,安徽人根本沒吃過。
就像安徽沒有四季民福烤鴨,這讓多少安徽老鄉在網上哀嚎:“四季民福烤鴨什麼時候能在家鄉安徽開分店啊?”

安徽並不是一個高調的省份。它甚至有些尷尬。安徽地處我國中部地區,一半挨著豪邁的大山東,另一半又毗鄰吳儂軟語的江浙地區。

在南方人眼中,它屬於北方;在北方人眼中,它屬於南方;就連安徽人有時都界定不清,自己到底算是豪爽的北方人,還是含蓄的南方人。就是這樣一個存在感不高的省份,在吃這一塊深藏功與名。

這裡有最著名的徽菜,我國八大菜系之一。起源於徽州。
一提起徽菜,人們第一個想到的是“臭”。一有臭鮭魚,二有毛豆腐。
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魚販將鱖魚運至徽州山區,為防止鮮魚變質,就用一層魚撒一層淡鹽水的辦法儲存。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鮮紅,鱗不脫,只可惜魚的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這就是聞著臭、吃著香的徽菜名品醃鮮鱖魚,俗名“臭鱖魚”。

“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這是雙臭的第二“臭”——火遍了全網的毛豆腐。

不少人應該都看過相關影片:毛豆腐攤販拿出一塊沾滿白色毛絨的竹板,沿著紋路將上面發酵好的毛豆腐刮下,加入白酒增香,再配以辣椒等調料搖晃均勻,夾出一塊搭配著白粥吃,那味道,“堪稱一絕”。

這還是隻是安徽的“臭”。到了江淮一帶,安徽的味道則變成了鮮。有江淮第一湯之稱的“淮南牛肉湯”,早就被安徽人帶到了全國各地。
2020年,全國淮南牛肉湯的門店就突破了兩萬家,遍佈全國。

所以安徽菜到底是臭還是鮮?準確地說,擁有多達千種傳統菜品的安徽菜,不同地,不同味。
更重要的是,走出去的安徽人並不以“正宗安徽味”為執念。他們可以把臭鱖魚、淮南牛肉湯發揚光大。
也可以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偏好,入鄉隨俗地調整做法和種類。
最明顯的就是,同樣是賣包子的安徽人,開在杭州就叫杭州小籠包,開在無錫就叫無錫小籠饅頭。

上海人喜甜,就賣甜口的梅菜扣肉包和蟹黃湯包。

北方人喜歡肉等傳統口味,安徽人就改良成個頭大、量足的肉包,調成鹹香口。
到了廣東地區,他們又學會了粵式麵點,改做精巧細膩的小包子。
總之,散落在天南海北的安徽人,做的包子,口味都不一樣。
在入鄉隨俗的同時,安徽人走到哪裡,還能給當地美食帶來新花樣,並總能獲得當地人的認可。
鴨血粉絲湯堪稱南京第一美食,遊客來到南京,吃一碗鴨血粉絲湯才算是不虛此行。

事實上,鴨血粉絲湯來自安徽人的改良。三十年,南京只有一種叫鴨血湯的小吃,裡面並沒有粉絲。
安徽人將粉絲搭配鴨血,給湯汁增加了不一樣的口感。久而久之,鴨血粉絲湯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又有誰有能想到,河北石家莊的特色美食竟然叫“安徽牛肉板面”。

這就要說到,在90年代,大批安徽阜陽人北上打工,把板面帶到了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只是安徽人帶來的板面,是阜陽市太和縣的“太和羊肉板面”,傳說曾是張飛的最愛。
羊肉本來是板面的點睛之筆,可石家莊人偏偏不那麼愛羊肉。安徽人從不犯倔。最後的結果顯而易見,石家莊人和安徽人共同成就了今天的安徽牛肉板面。
到了天津衛,安徽人迅速加入“煎餅果子”的隊伍。南樓煎餅,安徽人開的。被天津煎餅果子協會評為二十強,8點開門,7點就開始排隊了。

就連上海一頓飯要花費千元的高階日料店,安徽人也能融進去。很多大師級的壽司師傅,都來自安徽牛莊鄉。也許他們沒有正兒八經跟著日本師傅學習過,卻深諳日料頂流 Omakase 的門道。
所謂Omakase,是日語的音譯,直翻成中文是委託、拜託的意思。在日式料理中,Omakase是日本高階飲食的一種概念,意思是吃什麼完全交給廚師做決定,沒有選單,食客只需要決定用餐的價格預算,廚師根據當日食材,即興發揮。

在這一點上,咱們安徽大廚一點不遜色於日本大廚。如果師傅不開口說話,資深食客吃不出差別,以為壽司出自日本師傅之手。
你看,開杭州小籠包的安徽老闆,並不非得打著安徽老家的旗號;一個擅長做煎餅果子的安徽廚子,也不會覺得有背叛老家的尷尬。哪裡的美食有特色、更出名,他們就學哪裡。借力打力,這就是從不內耗的安徽老鄉們。

安徽是人口流出大省,位列全國第二,總人口6102萬人,但有1152.1萬人遠赴外省。
也許老家資源有限,安徽年輕人想盡辦法出去闖蕩一番事業。在文學作品中,徽商被比作徽駱駝,四海為家。踏實肯幹的安徽人,總有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勁兒。

安徽人能吃苦。
眾所周知,餐飲業是個苦差事。做早餐,更是苦中之苦。但10個早餐店,9個安徽人,似乎全中國的早餐都被安徽人承包了。
馬未都先生就曾說過:在北京做早點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

而那些如今把餐飲做大做強的安徽人,也都有過篳路藍縷的艱辛歲月。
老鄉雞的創始人束從軒,與上千只雞同吃同住,堅持7年,為的就是把握住食材的品質。

胡大飯館女老闆孫玉珍,生完孩子5天后就回到了店裡幹活。
安徽人能吃苦,但不是“傻”吃苦,他們大多頭腦靈光,懂得變通。
早在摜蛋遊戲火遍全網,成為全國職場的社交利器之前,合肥市早就成立了摜蛋運動協會。“摜蛋打得好,經商有頭腦,打的不是牌,而是人情世故。”
就連豆腐腦的鮮甜之爭,都能止於安徽。
安徽人從來不站邊不對立,因為啥口味都能吃,在哪都能迅速融入,把日子過得很好。

徽商信奉“不以斂財為財,以均為財”。
說白了,就是有錢大家賺,把商機分享給家鄉族親,懂得團結才能打天下的道理。
有人說,安徽人向來抬腿就走。一方面是因為骨子裡有祖傳的徽商敢拼敢搏精神。還有一點是,出門在外,遍地都是安徽老鄉,哪裡都能有個照拂。
別人還在苦於在異鄉孤苦伶仃地漂泊時,安徽人早就開始抱團了,“幫老鄉、信老鄉,到哪兒都能混得香”。
而擅長打工的安徽人也最懂打工人,哪怕他們不是老鄉。
在南城香,外賣小哥在非高峰時段吃飯可以打6折。
去年該店還推出早餐3元自助,粥和牛奶豆漿橙汁隨便喝。老闆汪國玉被當作“窮鬼套餐”發明者。

他曾說,自己也吃過苦。就像是自己淋過雨,就總想給別人撐把傘。
民以食為天,吃飯從來都是頭等大事。
不分貧富貴賤、身份高低,到了安徽人的店裡,怎麼也得飽飽吃上一頓。
安徽人用一碗湯、一塊餅、一個包子,實實在在地安慰過很多打工人。

新年已過、冬去春來,已經開工、飢腸轆轆的朋友們彆著急,你的安徽老闆朋友已經返程,在給你餵飯的路上了!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飈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原文閱讀,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