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成為物聯網企業最重要的“客戶”?

作者:趙小飛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表了一篇名為《為什麼品牌商開始爭奪AI的“好感度”?》的文章,提出了在消費品營銷領域,廠商越來越重視如何迎合大模型為代表的AI工具的喜好,畢竟越來越多的客戶透過AI工具來選擇商品、提供輔助的購買決策,如何讓AI更好理解、更多推薦自家產品,是廠商的一個新命題。
與消費領域類似,

隨著“AI+產業”應用的推進,行業客戶對AI工具依賴程度也在上升,繼而進一步傳導至供應商,供應商也需要充分考慮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否匹配行業客戶AI滲透率提升背景下新的需求和對產品及方案的理解。

從整個過程來看,企業面對的最重要客戶似乎是AI,需要持續研究AI有什麼喜好。在這種背景下,物聯網廠商面對著眾多消費客戶和行業客戶,不可避免地要深入研究這種需求決策的變化,進行深入調整。

大模型催生的“意圖經濟”新興市場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稱,AI技術可能被用來操控線上使用者的選擇,從購買商品到投票決定都會受到影響。研究指出,一個名為“意圖經濟”的新興市場正在成形,在這一市場中,AI助手不僅可以分析和預測使用者意圖,還能操控這些意圖,並將相關資料出售給希望獲利的公司。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認為“意圖經濟”是取代“注意力經濟”的新的發展階段。
“注意力經濟”是當前成熟的一種模式,透過網際網路APP、社交平臺吸引使用者注意力並推送相關廣告,而“意圖經濟”則更加深入,直接針對使用者的動機和決策過程。
研究表明,大模型可以即時分析使用者行為和心理資料,預測並引導其決策過程,還能根據使用者的行為軌跡和心理特徵動態調整建議,一些科技公司已經在利用 AI 推動定製化廣告,部分模型表現出在推測和引導人類意圖方面的“類人水平”。研究人員警告,這可能導致 AI 工具被用於操控對話,以實現廣告商或第三方的商業目標。
例如,大模型可以低成本地利用使用者的說話風格、立場、年齡、性別、虛榮偏好等,最大限度地實現既定銷售產品目標。同時,未來廣告商可能競拍使用者的購買意圖,如餐廳或酒店預訂。AI技術將使這一過程更加精確、高效和個性化,顯著提升商業化程度。

採用大模型輔助消費決策明顯,如何“取悅”AI成為營銷的一個重點

在大模型催生意圖經濟的同時,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對大模型依賴程度也在提升,讓生產商不得不關注所謂AI的“需求”。正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所述,雖然對於產品製造商而言,關注“AI的想法”可能顯得非常奇怪,但現如今已經變得至關重要了,甚至這種看似荒誕的“AI印象管理”正在成為生產商的必修課。
作者引用波士頓諮詢集團的一項研究資料,大約有28%的消費者經常使用大模型來推薦化妝品等商品。這一調研結果是在去年4月釋出的,而隨著目前使用者對大模型使用廣度和深度更上一個臺階,預計使用大模型來推薦商品並進行輔助決策的比例進一步提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作者認為,在消費領域,隨著“AI購物助手”變得越來越普及,如今品牌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關注自身在“AI眼中”的品牌形象。而這,或將催生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進階版”,即確保大模型對品牌的一個正向的認知,可能成為眾多品牌商當前的重要戰略之一。
美國一家市場營銷技術諮詢機構透過對不同大模型如何看待和評判不同品牌的評估,研究AI如何感知某個品牌,以及如何改變這種感知。例如,研究表明,調整提示詞可以顯著改變AI推薦的產品,這種轉變主要是源於提問關鍵詞激活了模型的不同判斷模組,而一些品牌商則透過付費使用者或內部員工,悄悄植入能引導 AI 推薦自家產品的“完美提問模板”。
此前,搜尋引擎旨在為消費者提供最相關且有意義的結果,品牌商則抓住這一機制,曾試圖“欺騙”網際網路搜尋演算法來提高其內容排名。如今,在AI領域也開始上演相似的一幕,即一些品牌商可能試圖“欺騙”模型給出特定答案,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
當然,為應對這種新型營銷滲透,大模型公司也會採取一些技術手段訓練模型識別廣告是否虛假、試圖誇大品牌形象等,或者讓 AI 更具辨別力,不易受到欺騙,建立反誘導防火牆,就像此前搜尋引擎採用演算法打擊“關鍵詞堆砌”一樣。
雖然存在以上潛在問題,以及大模型自身還存在著可解釋性、偏見等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產品製造商必須開始高度重視AI的“需求”,將AI當作其核心“客戶”。例如,讓大模型作為產品營銷的“顧問”,在釋出廣告之前,讓大模型從多個維度進行評估,讓大模型作為最初的“體驗官”。

行業應用領域AI的“客戶”角色也逐漸明顯,物聯網廠商需關注相關趨勢

消費品領域的營銷中,AI因為對消費決策的影響使其成為重要客戶,而在行業應用領域,由於客戶主要是企業,其購買決策更為複雜。不過,隨著AI+產業的深入發展,各行各業加速擁抱AI,企業客戶對AI工具的使用越來越多,對AI理解也不斷提升。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客戶的需求也隨之發生改變,供應商需要隨之進行變革,其中很多改變來自於AI帶來的影響。
例如,客戶接入大模型,大規模使用AI,形成新的工作關係,組織架構也可能進行大範圍調整,基於AI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更為關鍵的是,客戶從上到下人員的AI素養得到提升,用AI工具最佳化工作和進行決策能力也在提升。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必須適應這一變革,研究AI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契合客戶的需求。
物聯網作為產業數字化的重要工具,相應產品和方案廠商在面對客戶時,需要充分考慮到AI在客戶中的滲透,考慮到客戶基於AI的思維需要什麼樣的革新型物聯網產品和服務。
從產業發展形勢看,AIoT成為物聯網供應商發展的重要方向,面向客戶AI素養的提升,研究客戶基於AI進行工作和決策的機制。目前,針對雲端平臺部署大模型,推動邊緣側和端側AI的發展,是物聯網供應商推進的重點工作。當然,這只是一種被動適應技術變革的產品研發的思路,未來,或許物聯網產品製造商會主動去思考基於AI工作和決策會需要什麼樣的新型物聯網解決方案,讓AI也成為物聯網供應商的重要“客戶”。
現在,是時候開始考慮把 AI 作為一個產品和服務的全新受眾群體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