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中國居民消費不足的問題一直是研究與討論的焦點,衡量消費水平的指標也有很多。
首先是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也就是消費率,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消費在整體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從消費率的角度看,我國的消費水平確實相對偏低。我們在CF40研究·簡報《擴大消費的政策選擇與排序》中透過資金流量表的資料計算了居民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發現中國的消費率與類似發展階段經濟體相比處於偏低水平。但是消費率指標無法準確衡量居民消費水平的絕對值。
其次是透過匯率調整,可以將不同國家人均最終消費的貨幣單位統一,進行絕對值的比較。我們這裡選取了5個經濟體來和中國進行比對,分別是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墨西哥。其中,墨西哥與我國人均GDP水平較為接近,可以視為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類似的國家樣本代表;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作為發達國家,人均GDP均高於我國。

如圖1所示,我國和墨西哥的人均GDP水平比較接近,分別為1.26萬美元和1.38萬美元,但我國的人均居民消費為4936美元,僅為墨西哥的一半,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消費率遠低於墨西哥,墨西哥2023年的消費率為70.3%,我國卻為39.1%。我國居民消費的絕對值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很大,人均居民消費分別為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的8.8%、26.8%、18.2%和20.7%。
換句話說,從人均消費支出金額來看,我國的消費水平不僅只為墨西哥的約一半,也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更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我國居民的整體消費水平遠低於相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發達經濟體。
最後是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人均消費絕對值。雖然匯率調整統一了價格單位,但是卻沒有調整不同國家價格水平的影響。在比較不同國家的消費水平時,我們往往會選擇使用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資料來避免價格因素的影響。購買力平價的核心在於構建相對價格指數:首先收集各國在衣食住行等各領域的價格資料,然後按照一個消費籃子的權重進行加權平均,形成綜合價格指數,最終用消費總額除以該價格指數得到實際的消費水平。
如圖2所示,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中國人均GDP為2.45萬國際元,人均消費為9586國際元,分別為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墨西哥的17.1%、35.3%、28.5%、33.5%和59.6%。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我國人均消費絕對值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有所縮小,這說明我國的商品與服務價格是相對偏低的,但儘管如此,我國的人均消費絕對值看起來也是嚴重偏低的。

不過,購買力平價調整結果的可靠性高度依賴於價格指數估計的準確性。根據世界銀行國際比較專案(ICP)2021年最新資料,中國GDP的綜合價格指數為97.9(以世界平均水平為100)。然而,透過與其他經濟體的細分領域價格對比分析,我們發現該資料可能存在一定的高估。
以服裝鞋類為例,資料顯示中國價格指數為165.8,遠高於中國香港(99.4)和美國(122.7),意味著中國服裝鞋類的價格被認為比中國香港高出67%、比美國高出35%。類似的高估現象在食品、傢俱裝修、教育等多個領域均有所體現(詳見附表1)。如果這些價格存在高估,那將直接導致對中國居民實際消費的低估。
因此,我們認為一個更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實物消費量的角度來觀察一個國家居民的消費水平,考察我國居民消費與其他經濟體差距在哪裡。當然,由於對每個國家所有消費領域的全部商品進行詳盡統計是幾乎不可能的,為了避免消費習慣和供給結構帶來的差異,我們將選取消費結構中佔比大、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品類進行系統比較,並且重點關注各類消費最終所能帶來的效用。
二、食品消費
食品消費是所有消費中最為基礎的部分,包括了穀物、蔬菜、水果、肉類、雞蛋、奶製品等多個品類。考慮到不同經濟體之間的飲食結構和食品供應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在食物消費的分析中,我們主要關注食物攝取的最終結果,即能量與營養物質的攝入情況。
我們用人均卡路里供應量來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居民獲取和消費能量的核心指標。如圖3所示,中國的人均卡路里供應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從1961年的約1400千卡/天持續上升至2022年的3453千卡/天。
與發展階段相近的墨西哥相比,中國的人均卡路里供應量在2013年超越了墨西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2002年超過了日本,並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這其中有一定的中日兩國飲食結構差異的原因。法國與德國2022年人均卡路里供應量分別為3505千卡/天和3573千卡/天,我國已經基本追平法國與德國。同時,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到2022年時中國的人均卡路里供應量達到了美國的90%。

在營養物質供應方面,我們選取蛋白質供應量作為代表,中國居民的人均蛋白質供應量同樣呈顯著的上升趨勢。如圖4所示,從1961年的40克/天增加到2022年的128.5克/天,增長了約3倍。
需要說明的是,2010年之後,糧農組織(FAO)在統計方法和人口資料方面進行了更新,因此許多經濟體的資料在2009年到2010年期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躍升,其中中國上調的幅度最大。
橫向來看,中國的人均蛋白質供應量在2009年時就超過了相似發展水平的墨西哥,在2008年時超過了日本、2012年超過了德國、2015年超過了法國。到2021年,中國的人均蛋白質攝入量達到了125.9克/天,超過了美國的水平。中國在蛋白質供應量方面目前已經完全達到並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從消費量來看,中國居民在食物消費方面不僅超過了相似發展階段的國家,也達到並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的水平。例如,按照匯率調整後的人均消費金額來計算,中國的消費水平不足墨西哥的一半和日本的三分之一,但顯然我們在食品方面的實際消費量並不低於這些國家,無論是卡路里供應量還是蛋白質供應量,我國都超過了日本和墨西哥。因此可以說在食品消費方面,中國的消費量並不低,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了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並不存在明顯差距。
三、製造品消費
製造品的品類繁多,我們蒐集了幾種主要的品類,涵蓋了服裝鞋類、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和汽車等領域。其中部分消費量的資料來源於第三方資料平臺,其統計數字的絕對值可能存在一定誤差,但是資料的相對大小、量級和趨勢仍有一定的參考性。
01
服裝鞋類
中國服裝鞋子的實際消費量與發達經濟體存在一定差距,但與相似發展階段的國家基本相當,按消費量計算的差距要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差距。
如圖5所示,中國人均每年購買服裝的數量基本穩定在22件左右,沒有太大的波動,與墨西哥大致相當。日本、法國、德國和美國2024年的人均服裝購買量分別為37件、43件、55件和90件,分別相當於中國的1.8倍、2.1倍、2.6倍和4.3倍。這些國家的整體人均消費分別是我國的3.7倍、4.8倍、5.5倍和11.4倍。透過對比可以發現,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我國居民在服裝上的人均購買量並沒有整體消費的差距那麼大。
在鞋類消費方面,根據Statista的資料,中國人均購買鞋子數量基本穩定在每年2雙左右,日本和墨西哥也基本處在這一水平。法國和德國的人均鞋子購買量分別穩定在3雙/人和3.5雙/人。美國的鞋類消費量近年來雖然有所下降,但仍處在較高水平,為人均每年5.6雙,大約是中國的2.5倍。
我們又找到了《世界鞋業年鑑2023》中的資料作為補充。根據年鑑的資料,中國2022年人均鞋子消費量為2.78雙/人,略高於墨西哥的2.45雙/人,日本、法國和德國的消費水平較為接近,在5雙/人左右,美國的人均鞋子消費量最高為8雙/人。


02
家用電器
中國的人均家用電器消費量整體呈上升趨勢,某些品類的消費量已處於較高水平,儘管部分品類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仍有差距,但按消費量計算的差距要遠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差距。
中國的人均冰箱購買量在2021年之後有所上升,平均一千個人購買35臺冰箱,略低於墨西哥的38臺、法國的39臺和美國的40臺,德國和日本的人均冰箱購買量略高一些,分別為45臺和48臺。相對冰箱而言,冰櫃的市場規模較小,2024年中國、美國和墨西哥的消費水平均比較接近,千人購買量在8臺左右,日本與法國的冰櫃購買量比較接近為11臺/千人,德國略高一些達到13臺/千人。
在洗衣機的購買上,中國近幾年保持在26臺/千人的水平,與墨西哥的28臺/千人非常接近,低於發達國家的消費水平,2024年日本、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洗衣機購買量分別為36臺/千人、39臺/千人、41臺/千人和42臺/千人,與中國的差距不到2倍。
在空調購買方面,中國每千人的購買量是31臺,雖然與日本的78臺相比差了很多,但還是要高於其他樣本經濟體。2024年美國的千人均空調購買量為26臺,法國13臺,墨西哥8臺,均低於中國的消費水平。

03
電子產品
中國的人均電子產品消費量較其他經濟體確實是偏低的,也低於相似發展階段國家的消費量。不過即便如此,中國的電子產品人均消費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也要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差距。
近幾年各個國家的人均手機購買量普遍呈下降趨勢。我國的千人手機購買量自2018年的282部/千人開始持續下降,到2024年溫和回升達到192部/千人。2024年,我國千人手機消費量略低於德國、法國、日本和墨西哥,但是差距並不大。美國的千人手機購買量要遠高於其他經濟體,2024年達到388部/千人,是中國的1.5倍。

電腦市場上以筆記型電腦的消費為主,臺式電腦的消費體量較小且近年來各國均呈現下降趨勢。中國的電腦消費量不及其他經濟體,2024年千人筆記型電腦的購買量為10臺,低於墨西哥的15臺;遠低於發達經濟體,其中美國2024年的筆記型電腦消費量為48臺/千人,是中國的4.8倍,法國的消費量為39臺/千人,是中國的約4倍,日本和德國的消費量為34臺/千人,是中國的3.4倍。
在電視和平板電腦等偏休閒娛樂的電子產品方面,中國的消費量也相對偏低,這可能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習慣或消費偏好有關。我國2024年千人電視購買量為34臺,墨西哥為52臺,是我國的1.5倍;日本為65臺,接近我國的2倍;美國更是高達121臺,接近我國的四倍。在平板電腦方面,我國的消費量穩定在16臺/千人,墨西哥為27臺/千人,是我國的1.6倍;日本和美國同樣分別達到了我國的2倍和4倍。

04
汽車
由於美國在乘用車和商用車的分類上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所以我們把乘用車和商用車合併起來看汽車消費的情況。如圖17所示,中國的千人汽車購買量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從2019年的18輛/千人開始增長,近兩年的增長幅度進一步擴大,到2024年達到22輛/千人。
中國在汽車消費水平上遠高於墨西哥,接近其消費量的2倍,且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千人汽車購買量在疫情期間顯著下降,儘管在近兩年有所恢復,但仍然不及2019年時的水平。2024年,美國、德國、日本和法國的千人汽車購買量為48、38、36和31輛,分別是中國的2.2、1.7、1.6和1.4倍。而從人均消費金額上看,這些國家的消費達到了我國6.6、4.3、3.5和2.2倍。顯然,我國與這些國家在人均汽車消費數量上的差距,要遠小於人均消費金額上的差距。

總體而言,中國人均製造品消費量與相似發展階段國家基本持平,僅略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製造品實際消費量的差距遠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所計算的差距。與日、德、法等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家用電器消費量大致相當於這些國家的60%-70%的水平,人均汽車消費量大約為50%-60%,人均服裝鞋子消費量大約為50%左右,電子產品大約為這些國家的40%-50%。
住房消費可以從人均建築面積和人均住宅套數兩個指標來比較。
中國官方統計資料目前僅有人均建築面積。我們在CF40研究·簡報《長尾Ⅳ:房地產沒有過剩只有錯配》中提到,根據2020年人口普查資料,我國城鎮總人口為8.76億人,住宅總面積為339.6億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人。
估算人均住宅套數的關鍵在於確定平均每套住房的面積。我們採用30個大中城市2010年至2024年間的商品房成交資料進行測算:15年間這些城市累計成交商品房28.1億平方米,共計2656萬套,由此得出平均每套面積為106平方米。基於這一標準,可初步估算我國人均住房套數為0.365套。
如圖18所示,法國的人均住房套數高達591套/千人,是我國的1.5倍,美國的人均住房套數是我國的1.1倍,日本是我國的1.3倍,OECD的平均水平是我國的1.2倍。墨西哥的人均住宅套數為278套/千人,低於我國和OECD平均水平。這樣來看,我國人均住房套數和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差距不算太大,與OECD國家相比大致處於中下的位置。

但住宅套數這一指標會受到單套住宅平均建築面積的影響,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國居民的居住水平,因此我們蒐集了其他經濟體的相關資料並計算了人均建築面積,和中國進行比較。
如圖19所示,我國的人均建築面積為38.8平方米,與墨西哥的39.6平方米十分接近,日本、德國、法國和美國分別為45.8、53.6、58.8和62.9平方米,分別是我國的1.2、1.4、1.5和1.6倍,如果再考慮到我國農村的住宅面積的話,這一差距還會進一步縮小。

從住房擁有量和建築面積來看,中國居民的住房水平並不低,人均住宅套數和人均建築面積與發達國家差距也並不大,要遠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差距。按照匯率調整後的人均消費金額來計算,中國的消費水平不足墨西哥的一半,但在居住面積和住宅套數上卻與墨西哥持平,人均居住面積也正在接近發達經濟體日本。
五、服務消費
服務類消費涵蓋品類繁多,涉及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多個領域。與實物商品不同,服務類消費的品質標準化程度較低,質量評估存在一定主觀性,如教育服務的效果、餐飲住宿的體驗品質、文藝演出的藝術水準等,均難以建立統一的量化標準。因此,我們在對比時暫不將服務品質差異納入考量範圍,而是基於相對標準化的指標進行簡單的對比。
01
教育
教育領域的消費包括學歷教育、課外培訓、素質教育等,我們這裡選取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國民教育消費基礎水平的核心指標。預期受教育年限是指,根據當前的入學模式,兒童從小學到高等教育階段預計可以接受的總教育年數。
如圖20所示,伴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規模化發展,中國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呈現持續上升態勢,從1990年的8.6年顯著提升至2022年的15.2年,增長了76.7%。

中國的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盡管起點較低,但增長速度很快,到2010年就基本追平墨西哥,並在2019年超越了墨西哥。到2022年,中國基本追平日本,與法國、美國之間的差距不足1年,和德國相差不到2年。因此,從預期教育年限這一量化指標來看,中國居民教育水平至少也是不低的。
02
醫療
醫療消費評估指標眾多,包括醫療設施密度、醫師配比等投入性指標,本文選擇人均預期壽命這一結果性指標來衡量各國醫療消費的實際效果。當然,人均預期壽命也不僅僅受到醫療水平的影響,還與生活方式、環境等因素相關,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個國家居民享受的醫療服務水平。
如圖21所示,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自1965年的53歲起步,經歷了長期穩定的增長過程,至2023年達到78歲。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與墨西哥在2004年前保持相近水平,此後中國持續提升並逐步拉開差距。中國於2020年超越美國,與日本、法國和德國的差距也在不斷收斂。從最終結果來看,中國醫療體系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與發達國家相比並不差。

03
娛樂
娛樂消費的形式多樣,涵蓋旅遊、文化娛樂、體育休閒等眾多領域,我們這裡以旅遊消費為例分析娛樂消費狀況。
在國內旅遊方面,中國人均年度國內旅遊次數從1995年的約0.5次持續攀升,至2019年達到4.2次的歷史峰值,超過法國的3.86次,並已十分接近日本4.6次的水平。儘管受疫情衝擊,2020-2021年有所回落,但2023年我國人均每年國內旅遊次數迅速反彈至約4.0次,基本恢復至此前的峰值水平。
國際旅遊方面,中國同樣呈現穩定的增長趨勢。人均年度出境旅遊次數從1995年的接近零水平穩步提升,至2019年達到約0.11次。日本的人均國際旅遊次數近年來基本保持穩定,2019年約為0.16次,我國與日本在國際旅遊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收窄。美國、墨西哥和法國的人均國際旅遊次數相對較高,2019年分別達到0.52、0.66和0.73次。需要指出的是,國內外旅遊消費的次數與國家地理區位、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

國內與國際旅遊結合起來來看,中國旅遊消費水平與發達經濟體日本較為接近,意味著在旅遊娛樂這一領域中國的消費水平或許並不算低。
服務消費領域涉及面廣、種類繁多,且難以建立統一的標準化衡量體系,因此我們選取教育、醫療和旅遊三個代表性領域進行比較分析。從這三個維度來看,中國居民在基礎教育和醫療服務方面的消費量及其帶來的效用,與發達國家已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人均旅遊次數與其他國家略有差距,但遠小於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資料差異。
需要強調的是,評估服務消費不能僅關注消費頻次,服務質量和消費體驗同樣重要。例如,基礎教育之外的素質教育培養水平、課外興趣開發程度,以及旅遊過程中的體驗滿意度等,這些消費的效用難以量化比較,卻是衡量服務消費水平的關鍵指標。我們這裡主要用相對基礎的效用指標來衡量人均服務消費量的水平。結合當前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我國在服務消費領域仍然需要注重質量與效用的提高。
六、總結性觀察
儘管從人均消費金額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距,但從實際消費量的維度分析,這一差距遠比按人均消費金額計算的差距要小得多。我們在這裡列出了2023年(或各指標最新資料年份)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各類實際消費量上的表現。如表1所示。

為更直觀地展現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消費差距在哪裡、有多少,我們進一步計算了中國消費量與其他經濟體的相對比例,即中國的消費量相當於其他經濟體的多少倍(表2),並從三個維度進行比較。

第一個維度:絕對消費量的比較。紅色字體表示中國該類消費的絕對值已超過其他國家(相對比例大於1)。我國在食物、手機、部分家用電器、教育和醫療等關鍵領域的消費量或消費效用已直接達到甚至超越了部分發達國家。
第二個維度:以人均最終消費金額為基準的比較。除了臺式電腦和國際旅遊等體量較小的領域,我國實際消費量在其他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明顯小於消費金額的差距。
第三個維度:以人均GDP為基準的比較。表2中黃色背景標示的數值表示我國與該國的實物消費量差距小於人均GDP差距。可以看到,除電子產品外,我國實際人均消費量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均小於人均GDP差距。
與日本對比,中國的人均消費金額僅為日本的26.8%,但在人均絕對量上,卡路里、蛋白質、鞋和手機的消費已超過日本;服裝、電視、冰箱和汽車的消費量也遠高於日本的30%,大致在50%–80%區間。預期受教育年限、預期壽命和國內旅遊等服務消費則大致為日本的90%左右。僅筆記型電腦、臺式電腦的消費量低於日本的30%,大致在20%左右,但差距並不顯著。因此,從實物消費量的角度看,30%這一數字顯然誇大了中日之間的消費差距。
再與墨西哥對比,中國的人均消費金額僅為墨西哥的50%,但我國在卡路里、蛋白質、手機、空調、汽車和住房等方面的消費絕對量已超過墨西哥;服裝、筆記型電腦、電視、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以及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的消費量也遠超墨西哥的50%,大約處於70%–90%之間。僅國際旅遊次數低於墨西哥,大約為其20%。因此,中國的人均消費水平應當高於墨西哥,而不是僅為墨西哥的50%。
綜合而言,我們認為,中國的人均消費水平實際上應該高於墨西哥(約為10000美元),而非按人均消費金額統計顯示的僅為其50%;同時也應該至少可以達到日、德、法等主要發達國家的40%-50%水平,而非統計金額所顯示的20%-30%。如果從實物消費量角度衡量,中國的消費水平或許會比當前按金額統計顯示的水平高出一倍左右。
基於上述系統性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四點總結性觀察。
第一,中國的消費水平存在系統性低估。人均絕對消費量遠高於按匯率調整後的人均消費金額所反映的水平,也高於經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人均消費水平,甚至高於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所對應的消費水平。
這種系統性低估在多個消費品類中都有體現,從食品消費到耐用品消費,從基本生活需求消費到改善性消費,中國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都顯著超出了傳統國際比較方法所顯示的水平。
第二,中國消費水平被低估的原因在於價格和匯率。從價格層面看,人均消費金額等於消費量乘以消費價格,既然我國的實際消費量並不低,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存在系統性偏低的特徵。
作為“世界工廠”和人口大國,我國依託完整的產業鏈、規模經濟效應和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能夠以遠低於國際市場的價格水平提供商品與服務。從匯率層面看,中國較高的實際消費量反映出人民幣具有較強的真實購買力,但這種購買力優勢並未完全體現在匯率水平上。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應該反映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而當前人民幣匯率與其真實購買力相比可能是偏低的。
第三,儘管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已經不低,但仍有提升空間,不僅是數量上的提升,還有質量的升級。從數量維度看,我國在服裝、電子產品、家用電器等品類的人均消費量都還有提升的空間,當前消費補貼政策正是針對這些領域發力激發消費潛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補貼政策的可持續性,避免補貼退坡後可能出現的消費回落。
從質量維度看,我國消費升級的空間更為廣闊,特別是在服務消費領域。服務消費具有個性化、難以標準化的特點,我國在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等服務消費領域還有巨大的提高空間。
第四,我國的對外貿易順差規模不受上述消費水平重新評估的影響,主動提升消費以實現更加平衡的貿易結構,既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和居民福利改善,也有利於營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消費水平的系統性低估本質上是統計的問題,無論我們如何重新計算,中國每年數千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客觀現實並不會因此改變。因此,我們仍然需要主動提升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更加均衡的內需拉動模式,同時也能直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從國際角度看,中國消費市場擴大將緩解全球貿易失衡,有助於營造一個更加穩定和友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2024年,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正式推出原創研究品牌「CF40研究」。訂閱“CF40研究”,您將暢享全年無間斷原創報告、視聽服務、精品圖書贈閱、會員專享主題活動等線上線下超值權益組合。加入我們,開啟這場新知之旅吧!




版面編輯:潘潘宥朗|責任編輯:潘潘 宥朗
視覺:李盼 東子
監製: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