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 | 林竺
“13-8”的三種演算法?這不是堪比“茴”字的四種寫法嗎?
我怒氣衝衝地向朋友抱怨。
破十法、湊十法、平十法、借十法,過去偶然在社交媒體平臺看到過這幾個名詞,一直不明所以。直到孩子來到小學一年級下學期,我才得以一窺堂奧。
以“13-8=?”為例,“破十法”,就是把13拆分成10和3,先用10減去8,得到2,然後加上最初拆出來的3,得到最終結果:5。
“平十法”就是先用13減掉8中的3,得到10,再繼續減掉8中的5,得到最終結果:5。

《天才基本法》劇照
以上是退位減法的演算法,進位加法也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計算“5+8=?”,可以先把8拆成“5+3”,讓5和5湊成10,再加上餘下的3,得到13;也可以把5拆成2和3,讓2和8湊成10,計算出13。
這些計算方法的隱含前提是,孩子要對每個數的分、合非常熟悉:8能拆成3和幾?10減8等於幾?哪些數能湊成10?
但不幸的是,在一年級上學期,這方面的訓練少之又少。從課本到練習冊上,幾乎都是各種“數學趣味題”——用文字描述出場景,讓小孩計算。但孩子識字量少,這些“趣味題”只不過是一把又一把狙擊親子關係的長槍罷了。
言歸正傳, “破十法”等傳授底層邏輯的計算方法,孩子壓根兒理解不了。
幫助孩子預習這些計算方法時,我講得嗓子都要啞了。一抬頭,娃雙眼無神,早已不知神遊何方。一股怒火從我頭頂“噌”地竄出來。

《小捨得》劇照
發火歸發火,還是得乖乖完成作業——老師要求拍各種計算方法的影片,孩子得一邊擺學具,一邊講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計算“13-8”。
即便我已經講了三遍,娃拿著學具,依然彷彿剛剛降臨地球的外星人。
他的計算練習冊更是沒眼看——幾乎50%的錯誤率。可是,寒假時,娃明明計算得無比純熟啊!
寒假期間,孩子姥爺不辭辛苦地訓練了一個月,每天得空就考他:“13-9等於幾?8+9等於幾?”這樣每天練習,20以內的加減法他幾乎爛熟於心。
結果,新學期開學後,數學教材一引入“破十法”等計算方法,娃脆弱的計算系統全線潰敗。我的情緒也瀕臨崩潰。
為什麼給小學生輔導作業這麼難?為什麼小學生作業還需要輔導?作為一個普通智力、曾被高中數學虐得找不著北的人,我分明記得自己上小學時沒這麼痛苦,我爸媽也不曾受過這樣的苦。
輔導作業令我身心俱疲,上社交媒體平臺一看,才發現跟我同命相憐的人為數不少。評論區的IP地址五花八門,天南海北的爸爸媽媽們互相吐槽:“這些計算方法太繁瑣了,20以內的加減法,全背過就萬事大吉!”“還是我們小時候用的數學課本好。”

《小歡喜》劇照
我心裡一動:既然這本數學教材用著如此不順手,為何不返璞歸真?
我去萬能的網購平臺搜尋“90後數學課本”,沒想到真有人賣影印本。買書的人總是講究出版社、版本,買老課本的家長則言簡意賅,直接稱之為“80後老課本”“90後老課本”。
在“水軍”遍地的當下,這類商品的評論區難得的有“活人味兒”:有人表揚店家印刷質量好,有人吐槽輔導數學作業的崩潰,還有人在問答區詢問書本的影印質量。看來,我的同路人不少呢!
三四天後收到書,我情不自禁地長舒了一口氣——這才是記憶中的小學難度啊!
一年級上冊,從1開始,一個數字一個數字地學,每一個數的分與合都反覆訓練,強化印象。課後也沒有花哨的習題,只有簡單的加減法,根據圖形寫數字或算式。
一年級下冊以退位減法開篇,第一課是“十幾減9”,第二課是“十幾減8”,以此類推,直到“十幾減1”。每一課都反覆練習,直至熟練掌握。
小小的開本,和A6記事本差不多大,頁碼則和新版數學教材相差無幾—— 但如今數學課本的開本已經擴張到A4紙大小。
久遠的童年歲月也隨著書本浮現出來。

《小別離》劇照
作為一名90後,在我的記憶中,小學低年級的作業常常是簡單的抄寫字詞、做做算術題。我還記得自己在小小的燈泡下一筆一畫寫作業的情景。那時候,好像一切都不慌不忙,我獨自寫著作業,偶爾看著木質茶几上被菸頭燙黑的圓點兒發呆。
那時候,課本和配套練習冊上沒有鋪天蓋地的生字,沒有長長的文字營造的“情景”,沒有腦筋急轉彎似的“趣味題”,一切都在小小的我的掌控之中。
對比了老課本與新教材,我發現編寫思路也出現了很大區別:老課本以基本的計算訓練為主,要求孩子反覆練習,低齡的孩子可能覺得枯燥無趣;新教材似乎注重教授底層邏輯,一通百通,但如果孩子沒有紮實的計算基礎,這些底層邏輯只能是空中樓閣。
不管這樣的設計背後有多麼深奧的數學原理,或者多麼長遠的考量,作為使用者,我只知道:它,不,好,用。
數學教材已經把娃繞暈了,開啟配套練習冊(考慮到教育部規定一二年級不允許佈置書面作業,這是老師偷偷讓家長各自下單買的),題目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請根據歇後語寫算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可憐的孩子,他還完全不懂什麼叫歇後語。
“小明從18樓步行下樓,已經下了9層樓,還要再下幾層樓?”如果你以為是這道題的答案是“18-9=9”,恭喜你,成功做錯了小學一年級的題目。

《小巷人家》劇照
孩子數學練習冊上的有些題目似曾相識,我依稀記得,它們曾經是小學中高年級寒暑假作業中的趣味題(因為符合認知水平,確實覺得有趣),也有的是教材“基礎訓練”中的“思考題”。它們如今變成了常規題目,而這些題目需要孩子大量識字並熟悉計算規律才能做出來。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就連作業難度都“通貨膨脹”了,出題人彷彿在變著花兒地證明自己的能力,努力證明自己的巧思,唯獨忘了:他們的使用者才上小學一年級。
新學期開學一個多月,想起在一年級上學期那些怎麼講都講不明白的“趣味題”解法,我終於決定擺爛:孩子做作業時不理解的題目,就直接告訴他答案。留出時間,學習“90後老課本”,踏踏實實地做不兜圈子的計算題。
事到如今,我似乎明白了國家要求“一二年級不佈置書面作業”的良苦用心。
因為現在的作業真的太難了。
那麼以後會更好嗎?

《小捨得》劇照
高年級家長紛紛告訴我,未來的作業只會更多、更難,三年級的作業要寫三四個小時,初中生的作業要寫到深夜。
想想未來的悠悠歲月,我不禁長嘆一聲。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