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最想裁掉的,不是“上班遲到,下班失聯”的人,而是經常說這5句話的人

圖片/CEOBIZ
來源:技術領導力
我的朋友李總,昨天讓一位下屬去辦理轉崗手續,原因是第二天就要給客戶提案了,晚上十點,這位下屬說,之前討論的方案不可能實現,建議李總推掉這個客戶。李總對這位下屬的任性早有耳聞,卻沒想到他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於是,李總只能熬夜獨自完成這份提案,所幸客戶對方案還算滿意,當場就敲定了合作。我聽完李總講述,不禁想:在裁員季的暗流中,真正危險的往往不是遲到早退的"顯性雷區",而是那些藏在日常對話裡的"思維病毒",以下5句話少說,最好別說。
第一句:"這個不可能完成"
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寫到:"當你說不可能時,實際上是在給大腦下達停工令。" 思想上已經罷工了,你還指望行動上能創造奇蹟?
記得我在上市公司擔任高管的時候,正值短影片風口,我找來兩位主管,要求他們三個月打造一個新IP,主管小趙脫口而出:“這個不可能”,而主管小王說:“我們試試看”。
結果小王團隊真的在三個月內漲粉十幾萬,把新IP做起來了,我為他申請了季度特殊貢獻獎,職位晉升一級。主管小趙,淺嘗輒止,錯失了大好發展機會。
領導最怕聽到的三個字,是"不可能";最想聽到的三個字,是"我試試"。
第二句:"這個不關我的事"
這句話價值800萬。什麼意思呢?我曾經在某電商公司任職,一天客服主管接到一個客戶的投訴電話,是關於物流時效的,這位主管沒等客戶說完就打斷他:“這個不歸我管” 客戶就無聲無息地掛掉了電話。
第二天,公司的一位重要客戶取消了跟我們的合作,這份合同價值800萬。原來昨天打電話的就是對方公司的物流總監,他把情況如實彙報給老闆,並建議終止合作。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有個著名理論:企業裡只有兩種人,主角和龍套。這兩種人的區別是什麼?就是責任心。
在領導眼裡,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是不能夠勝任工作的,更不可能委以重任。
第三句:"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裡說過:"存活下來的不是最強壯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那些經常把“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掛在嘴邊的人,往往是拒絕改變的人,他們對環境變化渾然不覺,最終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一位零售行業的CIO劉總,跟我講過一個真實故事:2020年,他在某知名零售集團負責數字化轉型工作,總經理要求所有門店開始直播,其中三位大區總經理堅持以線下門店為主,反對嘗試線上直播,於是齊刷刷丟擲上面這句話。
結果一年後,三位大區總關閉了10幾家店,業績大跌,被公司末位淘汰。而嘗試直播的其它5位大區總,雖然也關閉了幾個線下店,但是直播做起來了,業績不降反升,獲得了公司嘉獎。

《愛麗絲夢遊仙境》 中的紅桃皇后說過:“在我們這裡,只有努力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不僅是童話,在現實裡也是如此,你只有不斷奔跑、不斷重新整理自己,才能夠確保自己跟上時代的腳步。


經驗是墊腳石還是絆腳石,取決於你面朝哪個方向。


第四句:"我不知道"
國外某科技公司的產品釋出會上鬧過一個笑話:媒體追問產品核心引數時,這位產品經理連說三個"不知道",導致當天股價暴跌7%。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經講過一個故事:開會討論接近尾聲,需要有人整理會議記錄,涉及流程圖的部分用visio畫比較好。王興問一位年輕的同事會用visio嗎,她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學”。王興聽後大為震撼,覺得這四個簡單的字裡有無窮的力量。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無所知。"但是職場不是哲學課堂。說"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讓"不知道"成為終點站。
一句“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學”卻蘊含著希望之光,願你把這句話常常掛在嘴邊。
第五句:"那該怎麼辦"
喬布斯生前最討厭的句式,就是疑問句形態的甩鍋,比如“那我該怎麼辦?” 這句話乍聽好像是在求助,其實就是在暗示:這事兒,我搞不定,誰行誰上。
公司花錢買的不是你的時間,而是你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無法按質按量完成工作,大把人等著坐你的位子。
特斯拉上海工廠建設期間流傳著一個段子:馬斯克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中國工程師的回答從來不是疑問句,這也是馬斯克特別欣賞中國工程師的地方:他們總會想辦法搞定。
記住,領導要的是解決方案,不是問題復讀機。
我曾經跟團隊說,三種人絕對不能招:"不可能先生","不知道小姐","怎麼辦先生"。
在VUCA時代下,企業淘汰人的速度比培養人快10倍。經常把以上5句話掛在嘴邊的人,無異於給自己的職業壽命按下停止鍵。畢竟,在AI已經能夠很好的完成大部分工作的時代,人類真正的價值,不就是永遠相信"可能"嗎?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