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說曾介紹過一部BBC經典紀錄片——《人生七年》耗時63年,跟蹤14位英國孩子成長, 決定人生命運的到底是什麼?紀錄片追蹤記錄了14個出生於1957年的英國孩子。他們來自不同階層,有上層社會、工薪階層,也有孤兒。
從1964年開始,7歲,14歲,28歲,42歲…一直到63歲,每隔七年,邁克爾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瞭解他們的生活、詢問他們對現狀的看法和未來的規劃。幾乎全世界的人們都跟隨著導演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的鏡頭,窺探著這群英國不同階層孩子們半生的縮影。
從這些孩子的成長曆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現象:出身不同的孩子們很難靠自身擺脫固有階層。富家子弟享有良好教育資源,很容易獲得成功,相比之下,寒門則面臨難出“貴子”的窘境。

紀錄片透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其作品本身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拍攝每個人物的意義(圖片來源:SBS)
節目中的14個孩子,僅有1個農場主孩子,因為對物理和化學特別感興趣,靠自身努力走出了農場,成為美國一所重點大學的教授,而其他人則大多延續父輩的道路。

圖自紀錄片《人生七年》
不過,就在舊版《人生七年》更新的同時,BBC同步投拍了《新人生七年》,新一季的孩子們均出生於1993年。2000年推出第1集,共有19個孩子,之後每7年推出2集。最近更新的是前年拍攝的,孩子們已28歲。他們和大多數90後有著類似的人生軌跡。
相比於上一季,新一季的孩子們更加多元化,有富二代、天才、黑人、殘疾,也有許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上一代人相比,他們有了更多可選擇性,不管工作、生活、家庭、夢想,社會都允許不同方式的存在。除了生存壓力,大家更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

圖自B站
在B站上,紀錄片《新人生七年》的評分達到了驚人的9.9!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一代人的投影,經歷過天真爛漫、熱情拼搏、迷茫無奈後,他們最終與自我達成和解,過上獨屬於自己的生活。

富二代: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奧利弗,住在倫敦西區的大別墅裡。他的父親是金融律師,母親是世界最負盛名的百貨公司“哈羅德”主管。

圖自《新人生七年》
作為家中獨子,奧利弗有專門的保姆照顧,有獨立的遊戲室。奧利弗覺得父親的工作很無聊,長大後也不想賺很多錢。他認為家庭很重要,會讓人感到被關心和保護著。

圖自《新人生七年》
奧利弗一路都在私立小學讀書。四年級時,他轉到牛津龍小學,那是創辦於1877年的頂尖寄宿小學。4年後,他又升入英國最好的中學“倫敦伊頓公學”,接受一流精英教育。

圖自《新人生七年》
21歲時,奧利弗考上了耶魯大學,主修歷史。這對他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道路。那時的他害怕失敗,因為自己的成長佔盡優勢,他無比渴望成功。
大學畢業後,他到牛津大學讀碩士。為了便於就業他換了專業。畢業後,他從事化險集團工作,主要負責調查企業情報和法規。他薪資很高,工作也很順手。但他有個煩惱,就是一直沒有熱血沸騰的感覺,工作做得再好也沒有滿足感。

圖自《新人生七年》
工作3年後,奧利弗辭職,再次回到牛津大學讀博士。他讀博士是因為不確定未來的方向,想要在學校重新思考。幸運的是,這次他想明白了,原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是寫作。
他之前寫報告時很少有成就感,寫歷史卻會感到興奮。兜兜轉轉這麼多年,原來寫作才是靈魂歸宿。明白這一點時,他已28歲。

圖自《新人生七年》
讀博期間,他認識了一個名叫雪莉的女孩兒。雪莉也是博士,兩人有著相似的價值觀,他們相愛了。奧利弗很珍惜這段感情,他也在努力拿到博士學位,畢竟是花了數年時間去攻讀的。

圖自《新人生七年》
至於未來,奧利弗想要當個職業作家。他不知道這個夢想是否能夠實現,又會以怎樣的形式實現。他只是希望7年、14年後,自己依然會有那種寫作的滿足感。

圖自《新人生七年》
奧利弗從不缺錢,他追求的幸福就是做一件真正喜歡的事。雖然明白內心所求有些晚,但不管怎樣,他都會一直努力,走在夢想的路上就很好。

天才:夢想可能被打敗,但幸福不會
歐文出生於運動世家。7歲時,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加入游泳俱樂部,每週進行2次訓練。他家是普通中產,父母感情很好,孩子們都在充滿愛的氛圍中長大。

圖自《新人生七年》
歐文極具運動天賦,擅長游泳、橄欖球、足球、網球等各項運動,7歲的他已拿到許多獎牌。他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想象:當一個運動明星,有豪車和大房子,有愛妻和孩子,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圖自《新人生七年》
後來,歐文選擇游泳作為主練專案。每天上學前和放學後,他都會訓練,週末也不會放鬆。他多次參加國際泳賽,12歲時還拿到了英國冠軍,成為世界級潛力運動員之一。他的目標是19歲時參加奧運會。

圖自《新人生七年》
但是,15歲之後,歐文遇到了瓶頸。他進步很慢,一直沒有強到可以參加奧運會。
他又努力了幾年,身心艱難,最終選擇放棄。他離場很瀟灑,他努力過,也輝煌過,沒什麼可遺憾的。話雖如此,但看到昔日好友征戰奧運時,他的內心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圖自《新人生七年》
將游泳作為職業訓練後,歐文幾乎放棄了其他運動專案。離開的他無法轉型,回校讀書也跟不上進度,他索性選擇開始工作。
19歲時,他入職了一家銀行,處理生產者物價指數投訴。為了拿到加班費,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休息時,他會去健身房鍛鍊身體。

圖自《新人生七年》
他在公司遇到了女孩兒貝絲。兩人在同一部門,做著同樣的工作。他們彼此吸引,約會後不久就在一起了。有了愛人後,歐文的心情好了很多。他不再想當什麼明星了,只想穩定地工作、成家、賺錢,然後給家人買能買的一切。
即使遭遇挫折,夢想敗給現實,21歲的歐文也沒有否認自己。他在溫暖有愛的環境里長大,這讓他能積極平和地看待一切。當年,父母努力工作給了他一切,而今他以父母為榜樣,認為自己也不會過得很糟。

圖自《新人生七年》
2015年,歐文買了房子。他和貝絲生活在一起,還有了兩個孩子。27歲時,他換了一個新房子,父母、哥哥、姐姐幫他一起裝修。他對自己的人生很滿意:有一個漂亮的新家,有2輛車,最愛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在身邊,和家人關係也非常和睦。

圖自《新人生七年》
稍不如意的是,因為新冠疫情,28歲的歐文失業了。離開了工作9年半的地方,他沒有抱怨。這份工作讓他買了想要的一切,又養育了兩個孩子。他會繼續找工作,承擔起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歐文過上了普通人的標準人生。有了孩子後,他不再糾結從前的夢想,這讓他整個人都放鬆了,他的人生也變得更加簡單。賺錢養家,讓身邊人都開開心心的,像他的父母一樣生活,就是他所認定的幸福。

殘疾: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
早產了3個月的瑞恩,因短暫缺氧而患上腦癱,日常行動、說話都受影響。他的父母很愛他,帶他做康復治療,鼓勵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7歲時,他有一個好朋友,對自己最大的願望是能夠跳起來。

圖自《新人生七年》
14歲時,瑞恩去到了特殊學校讀書。他能跳起來了,但還有很多事情做不了,比如身體經常失去平衡。有時他會很鬱悶沮喪,但想到父母一直相信他,又覺得自己能學會更多事情。

圖自《新人生七年》
後來,瑞恩考上了大學,主攻體育學。他找了份兼職,在體育場做教練,主要指導帕金森患者康復。他學會做很多事情,甚至能自己開車。他很興奮,自己開車去購物、上學,不依賴他人、獨立生活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圖自《新人生七年》
雖然患有殘疾,但瑞恩一直努力按自己的節奏做事。他喜歡體育,發現了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輪椅橄欖球”。他沒有找體能教練,而是按照媽媽的建議進行跑步訓練。
他很努力,進步神速,20歲時進入英國人才培訓系統的選拔營,有機會參加殘奧會。

圖自《新人生七年》
但是,接下來的幾年,瑞恩不斷遭受打擊。21歲時,疼愛他的祖父去世了。沒多久,父親突然離家出走。他很難過,並因此深陷抑鬱症的折磨。他不敢和母親說,偷偷吃了很長時間的藥才有所好轉。
幾年後,他在臉書上看到父親。他發私信,問父親為什麼離開。父親說:“我現在這樣,都是你的錯,是你讓我變成現在這樣的。”他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平靜地和父親說再見,之後再也沒有找過他。
後來,他被橄欖球隊開除了,隊裡認為他沒有進步空間。重重壓力之下,瑞恩的抑鬱症又犯了。他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建議他向人傾訴,而他唯一的傾訴物件是母親。

圖自《新人生七年》
幸好,在母親的陪伴、支援和鼓勵下,他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大學畢業後,他在行政部門任全職法院管理員,有了一筆積蓄。他經常檢視銀行餘額,以此控制好財務狀況。28歲時,瑞恩決定買房。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終於可以完全獨立。
搬到新房時,瑞恩忍不住哭了,母親也哭了,他們最清楚這一路的艱辛。談及未來,瑞恩打算努力工作,爭取早日升職加薪。對瑞恩來說,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做事,一步一步實現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就是幸福。

圖自《新人生七年》

普通人:勇敢做自己就是幸福
奧若拉是來自東倫敦的黑人。她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和母親、繼父及兄弟住在貧民區。那裡治安很亂,走在街頭經常聽到打鬥聲,甚至還有槍聲。奧若拉是個特別有主見的姑娘,自尊心也特別強。

圖自《新人生七年》
奧若拉讀書成績很好,尤其喜歡生物、化學、數學、物理,同時也天生一副好嗓音。聚會時,經常被老師點名上臺演唱。舞臺上的她歌聲響亮,唱著她對美好與自由的嚮往。

圖自《新人生七年》
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盡情追求夢想。而普通人家的孩子,並沒有那麼多選擇的機會。
奧若拉選了最保險的路,讀書,考上大學。21歲時,她在雷丁讀大學,專業是生物醫學科學,研究藥物、疾病、人類身體等。畢業後,她很快找到工作,每天忙忙碌碌,拿的薪資也相當不錯。

圖自《新人生七年》
不過,夜深人靜的時候,奧若拉總是在想唱歌。難道真的要等這輩子結束後,上帝追問自己如何對待天賦時,才去思考嗎?她不想後悔,所以選擇辭職。
辭職之後,她輾轉換了許多工作,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直到有能力養活自己。她離開倫敦大城市,到一個偏遠小城租了房,開始做自由職業者。她做自媒體博主,也玩音樂。
她慣於深居簡出,即使新冠橫行,她的生活也沒太大改變。28歲時,她在網上發行了自己的音樂專輯。

圖自《新人生七年》
奧若拉目前還沒有喜歡的人,她的態度是隨緣。如果遇到喜歡的人,她可能會結婚,但這不是必須的。如果不喜歡,她絕對不將就。即使將來成家,她也不會將家庭放在第一位。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勇敢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就是她今生最大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的幸福可以分為三類:外在的幸福、靈魂的幸福及肉體的幸福。每個人的人格、經歷及家庭環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幸福觀,從而塑造出繽紛各異的社會生活。
和紀錄片中的主人公一樣,我們也是在成長中逐步認清自己:喜歡什麼,看重什麼,想扮演怎樣的角色,過怎樣的生活。我們會列計劃,也會調整計劃,會低頭努力學習和工作,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會偶爾抬頭看看遠方的目標,確保自己距離夢想越來越近。
不管出身如何,大家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我們多年來拼盡全力,也只為認清自我,找準自己的位置,從而活成幸福的普通人。
作者:石霖,精英說作者,文字客,繪本控,執著寫字,簡單生活。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參考資料:
1.wiki百科,Up New Generation;
2.B站紀錄片,《新人生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