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年納福,豐年安逸。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認為是忙年的序曲。但中國不同地區過小年的日期和風俗各有差異。一起來聽聽僑胞們怎麼說。
日本僑領賀乃和說在老家北京,小年的到來標誌著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這一天的“規矩”較多。民間傳說灶王爺在小年時上天言事,因此人們要忌髒汙、忌口業(避免說髒話、不吉利的話)。兒時的賀乃和與家人一起灑掃房屋,將舊年的灰塵清掃出屋,迎接新一年的祥和幸福。
之後,賀乃和將父親寫好的春聯貼到門框或者牆壁上。一家人換上新衣,在廚房裡祭拜灶神。孩孫輩們分享粘糖瓜,希望灶王爺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家庭和睦平安、衣食有餘。
賀乃和說,小年是春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他是和家人同度,但這幾年他都在忙於準備“全日本華僑華人春節聯歡晚會”,希望能讓在日同胞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和家的溫暖。
在廣東開平,臘月二十三日的餐桌上少不了鹹雞籠、牛欄丸、缽仔糕、腐竹粉絲蝦米等傳統小吃。“過小年時鹹雞籠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點心,寓意著吉祥如意、金玉滿堂。”秘魯僑領羅兆雄說。
在羅兆雄的記憶裡,家中長輩清早起來開始準備食材。做鹹雞籠時先將糯米粉與粘米粉混合搓成麵糰,再包入叉燒、馬蹄粒、雞蛋絲、蘿蔔粒等製成的餡料,兩手一捏將麵糰封口,形狀酷似當地的傳統竹編雞籠。經熱油炸制後,麵糰表皮依然呈米白色,外酥裡糯,餡料鹹香可口。長輩的手藝讓他至今回味無窮。
到秘魯生活後,羅兆雄和家人還保留著過小年的傳統,一起做美食慶祝。他在自家的中餐廳內舉辦舞龍、舞獅表演,邀請秘魯食客一同熱鬧過節,為新年討個“好意頭”。

羅兆雄開辦的中餐廳內舉行舞龍、舞獅表演。(受訪者供圖)
“我的老家在安徽的小鎮上。關於哪天過小年、有哪些習俗,每家每戶都不太一樣。”馬來西亞僑胞郝夢雨說,她和家人是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家裡準備南瓜和年糕。也有街坊鄰居是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當天主要吃炸貨。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張勃對此表示,關於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其中提到“其明日,是謂‘小新歲’”。“其”特指臘日。臘日作為祭祀之日,在不同朝代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小年的日期在臘日的第二天。
宋代時,小年被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日。宋代以後,臘祭活動衰落,但小年卻流傳了下來,成為南北方共同慶祝的節日,其中祭灶是最重要的習俗。明朝後期,北方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變化,祭灶日期從臘月二十四日轉變為臘月二十三日。
張勃說,小年承載了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願和嚮往,迎接除夕的到來。
責任編輯: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