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不管是歷史上打天下的諸雄,還是如今在市場紅海中廝殺的創業者,又或者個體在某一個階段在某件事情上拿到了結果,其成功,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屬於機率事件。但機率也絕對不是如人們所理解的充滿隨機性,而是具備一定的方法論的,其秘訣就是,只要你堅持不下牌桌,將週期拉長,你能拿到結果幾乎就是肯定的。
還是以劉邦創業為例。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於沛縣起兵,說實話,當時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將其和後來的漢高帝對標,因為,秦末的天下是群雄並起,有太多的人比劉邦更有資源優勢,比如,項梁叔侄、田儋兄弟這些曾經的戰國貴族,其起點就比劉邦不知道要高多少。
從這就可以看出,劉邦後來能夠成為漢高帝這件事就是個機率事件,而且,前路上的任何一個變數都可能將其淘汰掉,比如,雍齒據豐邑造反,導致劉邦剛創業就丟了根據地。
這個時候,只要劉邦下了牌桌,那麼之後的歷史必然與他無緣。
許多人可能會以為劉邦剛遇到點困難不太可能直接下牌桌,但現實卻是,劉邦當時還因此生了一場大病。讀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有代入感,如果你在剛創業的時候將本金就輸得一乾二淨你會是什麼心態。
所以,劉邦在丟失豐邑之後是很容易打退堂鼓的,就是不幹傻事都有可能將沛公的位置讓出來。人呀,只有不斷得到正向反饋才會堅持下去,當得不到正向反饋的時候就只能靠毅力和熱情作為支撐殘局的能量源泉。
歷史的真相是,這個世界曾經產生過無數有能力、有抱負的人,但大多數都被殘酷的現實洗牌出局。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現實只會選擇人群中的那個最強者。
劉邦在連續幾次沒有打下豐邑的情況下最終選擇投靠項梁,成為楚懷王楚政權下的一個小股東,並在項梁的支援下打下了豐邑。
由於劉邦堅持呆在了牌桌上所以機會就會垂青於他。首先,項梁之死就是個變數。項梁戰死之後,楚懷王以霹靂手段收回了一部分王權,劉邦也成為楚國的碭郡長,有了被合法認定的根據地。
而且,在執行滅秦方案的過程中,楚懷王還將西行滅秦的任務交給了劉邦。此時,作為盟主的懷王已經作出了滅秦之後保留秦國諸侯地位的決定,而劉邦就正是懷王所認定的關中王。
從這一刻起,懷王之約就成為了劉邦合法據有關中之地的法理,即使他被項羽暫時封在蜀地,他依然能高舉懷王之約還定三秦,而且可以持續利用懷王之約對項羽進行政治打擊。
本質來說,被懷王認定為關中王是個機率事件,這個機率事件之所以能夠砸中劉邦,就是因為,劉邦始終呆在牌桌上。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拿到好牌的前提就是,始終呆在牌桌上。
但人生的真相卻是,你會被好運氣砸中,同時也會被壞事情擊中,劉邦在短暫的據有秦地之後就在項羽主持的鴻門分封中被壓縮到了漢中的方寸之地。這個時候,劉邦的做法也堪稱教科書級的操作,他沒有放棄人生,而是在及時發現了韓信這位不世出之才後大膽重用,拜韓信為大將軍並放手讓其對漢軍進行升級。
韓信在漢中以秦製為模板進行申軍法將漢軍打造為當時制度最為先進、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韓信申軍法對漢軍進行了迭代升級
圖源/劇照
最終,劉邦集團從漢中還定三秦成為歷史上自漢中打進關中締造帝業的唯一成功案例。
從劉邦還定三秦的案例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人生經驗:光呆在牌桌上也不行,要不斷想著破局、升級之道,然後才有可能拿到不錯的結果。
也就是說,你要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想著工作的事,將其融入自己的潛意識,然後命運之神才會在某個瞬間給你解決問題的靈感,或者製造你和某個能幫你解決問題的能人的奇遇。
在之後的歲月中,劉邦不僅始終呆在牌桌上,而且是嚼著玻璃在凝視深淵的常態中挺著:彭城慘敗後的不放棄、滎陽之圍的僥倖突圍、成皋之圍後的狼狽不堪、被項羽一箭射中後的命懸一線並忍著劇痛巡視軍營、固陵之戰中被韓信和彭越放鴿子導致大敗…
全是大考,如果劉邦有一關沒過,都不可能拿到主宰天下的結果。這就更進一步驗證了劉邦的成功是個機率事件,而要想讓機率事件成為必然又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堅持不下牌桌、要有足夠的勇氣和心氣面對前行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將機率事件變為必然結果才是劉邦的成功之道。
就是韓信的成功其實也是機率事件。在韓信選定軍事這條賽道之後我們是很難將其和之後的兵仙進行對標的,因為,他能不能堅持下來首先就是個問題,能不能遇到機會就更是個問題,封侯拜將在韓信早年時其實就是個很難觸控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但韓信在上了軍事的牌桌之後就將自己釘死在了這條賽道上,無論是飢餓的挑戰、鄉人的指指點點,甚至胯下之辱的奇恥大辱,韓信都堅持不下牌桌,咬牙完成了軍事理論的積累。
任何一個人的原始積累都是在無數的挑戰中從萬丈深淵中挖掘出來的寶藏。
終於,他等來了項梁起兵的機會,並憑藉自己豐富的軍事理論基礎很快就在楚營中拔尖,做到了參謀的位置。在楚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結合之前的理論積累形成自己的軍事理論之後,韓信又跳槽到了劉邦集團,並經過一番波折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堪稱宏大的一生。
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韓信成為戰神幾乎就是必然。
也就是說,韓信早期是在拼機率,後期是將戰神的結果進行落地,屬於將必然變現的階段。
怎麼說呢,運動是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機會總是在運動中產生,只要你堅持呆在牌桌上,並不斷將自己手中的牌和機會進行匹配,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和機會撞個滿懷,也能穩穩地接住機會。
也就是說,凡事將週期拉長,你就有破局的可能。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過關於考試的一個話題,我說,對於專業證書方面的相關考試,只要你堅持學習、逢考必上,那麼即使難度再大,將週期拉長,你總會有考過的那一天。
而現實也是,有些人第一年沒考過,那麼只要堅持學習,第二、第三年就有可能順利考過。
主打的就是一個不下牌桌。
這就像學車一樣,你一天學不會,你兩天、三天、一週總能找到開車的感覺並形成肌肉記憶。
寫文章也是同樣的邏輯,只要筆者堅持寫、堅持更新,那麼就一定會有爆款文章。而現實也是,在堅持的日更中,筆者也偶爾能夠成為流量的寵兒,產生爆款文章。
就像劉邦打天下一樣,始終不下牌桌,而且還要以最大的熱情應對戰爭,破局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行文至此,筆者想起了一個有關蔡瀾的採訪,採訪者問蔡瀾追女孩的秘訣是什麼,蔡瀾回答:“醜的照追不誤,追的多了經驗就多了,也就有了追上女神的機率。”
雖然是感情問題,但其和成事的邏輯是一樣的。
養孩子也是一個道理,你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後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生幾個孩子,然後用心培養,總有一個會成才,或者不斷尋找孩子最擅長的那個點到底在哪,然後傾注所有的資源進行澆灌。
還是機率問題。
機率的邏輯也可以用在投資中,只要你保持對行業的關注,耐心等待,就一定會有機會降臨的時候,為什麼說交易的本質是等待,原因就在這裡。
世上的一切都可以用機率的邏輯來經營、應對,用耐心和執著將機率事件變為必然結果。
最後,再說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早就有問鼎的意志,當年,楊玄感起兵時竇毅就曾勸李淵起兵,李淵雖然沒有起兵,但也沒有出賣竇毅,這就說明,李淵早就有代隋的意志。
在建立大唐之後,他對著前來投奔的宇文士及說:“此人與我謀劃天下已經六七年了,你們都在他後邊呢。”
這就再一次印證了李淵早就有代隋的意志。

李淵早就有代隋的意志
圖源/劇照
李淵之所以沒有提前動手其實是在等待起兵的最佳時機,他不想做楊玄感那樣的炮灰。在他的認知中,煬帝的天下不斷失控,他一定會等來那個適合自己起兵的時機。
最終,在成為太原留守之後,李淵很快就等來了起兵的機會並迅速行動,在起兵之後一路平推至大隋國都關隴貴族的大本營長安,攫取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
本質來說,李淵攫取天下也屬於機率事件,但李淵卻能透過耐心地等待透過對時局、條件的合理運用將機率事件轉化為必然結果。
這就是成事的智慧。
和劉邦一樣,李淵建唐後也遭遇了各種現實挑戰,最危險的一次就是劉武周將大唐的龍興之地山西給佔了,周邊更是有突厥、王世充、竇建德等勢力的圍堵,當時李淵甚至都有遷都襄陽的想法。
但李淵在咬牙坐在長安的牌桌上的同時又放手讓秦王去剪滅群雄,最終拿到了一統的結果。
可以想象,如果李淵當時遷都,那麼大唐絕對不是之後被打上世界性帝國標籤的大唐。
只要你咬牙呆在牌桌上,事情就總會有轉機。
總結起來就是,人生的許多結果看似是機率事件,但其實也是必然結果,那個轉化的過程體現的就是操盤者的智慧和逆商。
而這個智慧的關鍵點就是:堅持呆在牌桌上咬牙博弈,等待拐點的到來。
最後再送大家一句話:
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其節奏的,我們如果想快進的話只能導致自己提前出局。

